【法学汇】刑法治理:注重适用非监禁刑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姚万勤

□司法实践中适用缓刑制度,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罪犯与其他犯罪人“交叉感染”等问题,而且还存在“促进罪犯改恶从善、促进罪犯再社会化、减少国家经济支出”等诸多优势。

□对犯罪人实施社区矫正措施,一般意味着国家对犯罪人的轻微越轨行为持很大程度的容忍,因而一般也不会激起国家与犯罪人的对立,因而最终可以消除社会对犯罪人的排斥态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刑法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措施,理应具有治理社会的重要功能。就目前的世界趋势来看,刑法治理手段的轻缓化无疑是世界刑法制度趋同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在加速法典化立法趋势的同时,也对刑法治理社会作用的期望有所降低,因而较早地形成了刑法治理手段的轻缓化趋势。在我国,长期以来过于依赖国家公权治理社会,尤其是受古代重刑主义的影响颇深,因而导致非监禁刑的适用在我国呈现出较低的水平。现阶段,我国已有学者注意到刑法治理手段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后,主张在我国全面推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然而,囿于我国国情的错综复杂,以及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够完善,致使诸多良好的刑法制度难以具体落实,刑法过于干预社会的局面并未得到较大改观。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实现刑法治理功能便成为了重要的理论课题。

考察我国目前的刑罚适用状况可见,我国刑法确立了五种主刑(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和三种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显然,刑法治理手段的种类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就不能同日而语。死刑是直接淘汰犯罪者的执行方式,虽然惩罚性较为明确,但是目前限制死刑适用的立场导致其不可能成为刑法治理手段的常态。而无期徒刑一般适用于罪行较为严重的恶性刑事案件,因实践中发生的比例不高导致其整体适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刑法治理社会的功能,应当结合刑罚目的折中理论的观点,同时为了使犯罪人刑满释放之后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应当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比例。具体来说,需要注重以下措施:

第一,控制自由刑适用比例。对于一些犯罪行为较为轻微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对其判处缓刑就足以达到保护社会的目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对其适用自由刑。众所周知,缓刑是指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缓刑制度,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与其他犯罪人“交叉感染”等问题,而且还存在“促进罪犯改恶从善、促进罪犯再社会化、减少国家经济支出”等诸多优势。例如,有学者所作的统计数据表明,对某区域五年内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分别被监禁或适用缓刑作比较后发现,被监禁的犯罪人刑满释放之后重新犯罪率高达两位数,而适用缓刑的犯罪人缓刑考验期届满以后重新犯罪率几乎为零。

第二,注重罚金刑的适用。罚金是通过剥夺犯罪人一定数额的金钱来威慑、预防犯罪人以及社会上不稳定分子犯罪的治理措施。倡导适用罚金刑这一措施可以追溯到17世纪,例如威廉·配第就曾指出,为了避免其他刑罚措施的残酷,可以通过转变治理的方式,如适用罚金刑来予以替代。罚金刑在我国作为一种可以独立适用的附加刑,只涉及到犯罪人的财产问题,并不涉及到犯罪人的人身问题,因而能够有效避免自由刑的弊端。然而,与西方国家大量适用罚金刑的司法现状相比,我国罚金刑的适用不仅适用率较低,而且还存在较大的混乱。这主要表现在,其一,罚金刑的实际执行力不高。某些地方为了追求司法机关的经济效益,对于罚金刑的适用往往坚持以罚金数额的上限为标准,完全忽视犯罪人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致使犯罪人无力承担动辄巨额的罚金。其二,罚金刑执行手段不足不仅难以矫正犯罪人,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其负面效应。例如,有的地方司法机关以主刑为筹码要求犯罪人家属在判决之前缴纳罚金,难免会使人产生以金钱换取自由的不良印象,进而会进一步导致犯罪人不能积极参与改造。因而,笔者认为,在发挥刑法治理功能的过程中,应当要善于运用罚金刑这一措施。首先,对于经济类犯罪,应当以判处罚金刑为主。贝卡里亚曾提出以下主张——法律应该规定为让人停止实施违法行为的思想的动因。也就是说,对行为人适用刑罚在最终目的上能够剥夺其继续犯罪的能力。虽然旧派的这一思想遭到新派学者的反对,但是在经济类犯罪之中无疑具有合理性的一面。因为经济类犯罪往往表现为犯罪者主观上为了追求某种经济利益而实施犯罪行为,通过罚金刑的判决完全可以切断犯罪人的犯罪能力。其次,应当灵活把握罚金刑的判决标准。作为社会个体的犯罪人的经济状况存在不同,因而可能会导致判决无法最终得到执行。当然,罚金刑执行难与罚金刑的适用标准也密切相关。我国刑法第52条规定的罚金刑是以“犯罪情节”来具体确定数额,虽然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但是如果不能最终落实,那么对于犯罪人的刑罚就无法表现出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主张,在判处罚金刑时,除了考虑犯罪人的罪行这一条件之外,还应当将犯罪人的经济状况作为裁判的标准,及时将所判处的罚金落到实处,才能缩小刑罚体验的差别。最后,创新罚金刑执行方式。根据我国刑法第53条规定,目前对罚金刑的执行方式主要有一次性缴纳和分期缴纳两种方式,就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而言,对于罚金刑的执行方式除了一次性缴纳之外,还存在“日罚金刑制度”。“日罚金刑制度”主要优势在于:不仅能够克服因为犯罪人财产多寡出现的刑法适用不平等现象,而且还能通过每日缴纳罚金使罪犯日夜反省,强化执行的效果。

第三,拓展社区矫正制度适用范围。根据我国刑法第38条、第76条、第85条新增设的规定,对依法被判处管制、缓刑以及依法被假释的犯罪分子都应实行社区矫正。虽然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生制度,但其理论价值极为丰富。首先,实施社区矫正制度,有利于使犯罪人融入社会。实施社区矫正的犯罪人不仅需要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治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而且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恢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其次,有利于缓解犯罪人与国家的对立情绪,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对犯罪人实施社区矫正措施,一般意味着国家对犯罪人的轻微越轨行为持很大程度的容忍,因而一般也不会激起国家与犯罪人的对立,因而最终可以消除社会对犯罪人的排斥态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范围极为有限。在国外,有的适用范围包括审前转处、假释、缓刑、中间的惩罚、归假、工作释放、监督释放等。在我国刑法修改之前,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通过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确立的可以适用的种类包括管制、假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5种类型。显然,目前刑法确立的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范围有进一步压缩的趋势。笔者认为,从社区矫正制度设立的目的来看,就是对那些没有被判处自由刑以及未依法收监的犯罪人提供的社会内处遇方式,因而在原则上,凡是未被实际关押的犯罪人均能适用社区矫正制度。例如,对于单处罚金、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没收财产的犯罪人也可实施社区矫正。

(0)

相关推荐

  • 刑法用语的明确性与概括性——从刑事立法技术的角度切入

    刑侦案审 3天前 由于调整对象.制裁手段的不同,也由于要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规范的体系框架就必须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这就要求刑法用语应该尽可能明确,以保障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和行动自由.但是,法 ...

  • 少年说||默默(62):前科消灭制度

    英国的戴维·M·沃克对于前科消灭制度的解释是:"如果已判过罪的人在几年内未再犯任何严重的罪行,他就应像未被定过罪或判过刑的人一样被看待."通俗说就是"一个曾经被判过刑的人 ...

  • 刑事案件量刑中的11个疑难问题

    Q1:减轻处罚是否可以判处条文没有规定的刑种或刑期? 可以.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1994年2月5日下发的<关于适用刑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减轻处罚能否判处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刑罚问题的答复> ...

  • 互构关系中社区矫正对象与性质定位研究

    郑丽萍 来源:2021年1月8日社区矫正宣传网 摘要:社区矫正对象和性质是社区矫正制度中的两个基础问题.当今学界有关这两个基础问题的争议呈现的几近陷入僵局和死结状态,是因为他们或者仅在各自范畴内进行独 ...

  • 最全!刑事案件如何精准量刑(附《量刑建议说明书》模版)

    目录导读 前言 第一部分 法律适用 (一)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 (二)跨法犯的法律适用 第二部分 量刑的步骤和方法 (一)如何选择起点刑 (二)怎么计算基准刑 (三)怎么拟定宣告刑 (四)如何确定宣告 ...

  • 刑事案件量刑的5个考量要点 | 庭前独角兽

    本期导读 庭前独角兽邀请长宁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刘华锋,分两期详解刑事案件审判中的量刑方法及疑难问题.本期主题"刑事案件量刑的方法及因素". 刑事案件量刑的方法及因素 作者 | 刘 ...

  • 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界的朋友都来读读刑法修正案(九),我的反腐解读只普法

    本篇应部分省市人大.检察机关之约,网络版首次推出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第九个修正案已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进一步完善刑法的相关规定,为惩腐肃贪提供法律支持,被认 ...

  • 法学汇·刑法:必须谦抑的公器——刑法谦抑性的法理思考

    一个时期以来,刑法谦抑性原则被仅仅理解为刑法原则.这实际上是对刑法及其这一原则的严重误解.谦抑性原则的确是刑法原则,但并非是仅局限于刑法范围之内的原则,它不仅是刑法的问题,也是整个刑事法律的问题.刑法 ...

  • 【法学汇】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新路径

    ▶ 破解价值选择难题 ▶ 以立法堵截处罚漏洞 ▶ 适当改变入罪标准 ▶ 建构立法与司法之间功能秩序 ▶ 以检察监督推进合规建设 刑法修正案(十一)加大对知识产权类犯罪的处罚力度,从某种意义上回应了数字 ...

  • 【法学汇】以检察监督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

    北京师范大学 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主任 宋英辉 ➤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全国检察机关"检爱同行 共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体现了检察机关积极作为 ...

  • 【法学汇】以专项行动助推未成年人保护形成新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何挺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下称"两法")实施在即,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即将跨 ...

  • 【法学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监督人”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两法"将在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两法"对中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这样的 ...

  • 【法学汇】打造更加健全、规范、专业的未检4.0

    中国政法大学 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 副主任 苑宁宁 未成年人检察是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特色.制度自信的鲜明体现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中叶起,未检工作不断创新.升级.未检1.0是在检察机关原公诉 ...

  • 【法学汇】企业刑事合规本土化转化探索思考

    □刑事合规可以成为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刑事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在针对企业的案件中,如果涉案企业已有或者建立起完善的合规机制,足以起到预防犯罪作用的,可以减轻处罚 ...

  • 【法学汇】个性化业务数据分析赋能“四大检察”

    ➤ 一份合格的数据分析报告既是成绩单,也是任务单,它能够客观描绘业务状况.突出业务要点.聚焦业务问题,为后续分析研判树好靶子.指明方向. ➤ 具体到"四大检察","做优. ...

  • 【法学汇】民事诉讼类案监督机制构建

    类案监督目的与实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肖建国 民事诉讼类案监督,是民事检察监督的高级形态,在统一法律适用.实现同案同判方面,相较于传统的个案监督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最高人民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