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修:访欧日记(3)
岁月留痕
访欧日记(3)
文|李全修
六月二十一日 星期日
9时出发,游览巴黎市区。先到了巴士底狱纪念碑,并未下车,不过绕着转了一圈而已。读高中时学世界历史,有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的内容,现在看到的竟然只是立在闹市区的一根柱子,完全出乎想象。因为汽车不能停,连拍照留念的机会都没有。
然后参观蓬皮杜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的全称是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因坐落于巴黎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简称为"博堡"。因其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文化工厂”的别名。它是1969年由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倡议兴建的,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带领法国击退希特勒的戴高乐总统而建的。该中心于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不幸的是,乔治·蓬皮杜于1974年因癌症逝世,于是在建筑完工启用之时,被命名为蓬皮杜中心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蓬皮杜中心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外露的钢骨结构、复杂的管线及其不同的颜色: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自动扶梯是红色。整座大厦看上去犹如一座被五颜六色的管道和钢筋缠绕起来的庞大的化学工厂,在那一条条巨形透明的圆筒管道中,自动电梯忙碌地将参观者迎来送往。
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设计中心、公共情报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音乐与声乐研究中心四大部分,供成人参观、学习,并从事研究。与此同时,"中心"还专门设置了两个儿童乐园。一个是藏有2万册儿童书画的“儿童图书馆”,另一个是“儿童工作室”,4岁到12岁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绘画、舞蹈、演戏、做手工等。工作室有专门负责组织和辅导孩子们的工作人员,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智力,帮助孩子们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座建筑南面小广场的地下有音乐和声学研究所。
如果说卢浮宫博物馆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那么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便是现代巴黎的象征。
然后再到市政府广场。广场上立着一个硕大的足球,另有许多巨大的花篮,一派节日气氛,是为庆祝世界杯而设。广场上坐满了收看世界杯荧屏的人群。
市政府广场距塞纳河不远,到河边去转了转。塞纳河很有名,也很清澈,但并不宽,无法同“潮平两岸阔”的长江相比,更无法与“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黄河相比。河岸修整得很好,河边的街上是一顺溜小商亭,出售书刊报纸画片及其他小玩意儿。
接着乘车到香榭丽大街,看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即雄狮凯旋门,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西端。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的大门。这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圆拱门。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抵抗”,其中有些人物雕塑高达五六米。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巴黎市区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是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
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门高36.6米,宽14.6米。也就是说,它的高度相当于十七层楼,门洞的高度也相当于十二层楼;它的宽度将近四十五米,可以横排二十余辆轿车。远望凯旋门,还感觉不到它的高大雄伟,来到门下,才惊叹此门的高大壮观。
再到埃及碑广场,广场上伫立着一座尖形纪念碑,刻着一些古老的文字。我在这里徘徊了好一阵,并眺望离此不远的埃菲尔铁塔。广场附近是一些古老的建筑,据说还有过去的王宫。这附近的老街道很特别,不是像北京老城那样十字交叉,方方正正,而是呈放射状。巴黎很重视对老城的保护,来到这里,就能见到完好的古巴黎。
接着去了艾菲尔塔正面,与它近在咫尺,可望而不可即。接着,穿过铁塔,去看军事学校、拿破仑陵。军事学校是拿破仑时期的军事学校,也是一处古迹,其门楼上的雕塑颇为可观。拿破仑陵是一个有着金色圆顶的建筑,十分显眼,但我们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玩。
今天天气很热,在铁塔前面的广场上,男男女女躺在供游人休息的铁靠椅上,脱掉衣服,让身体暴露在骄阳之下。
中午到唐人街中国城酒楼吃中饭。饭后兑换了100美元的法郎(594法郎)。
下午的重头戏是参观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右岸),原是法国的王宫,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结束帝制后改为博物馆。据统计,卢浮宫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宝,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六大展馆中展出。卢浮宫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另三大博物馆分别是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
到了卢浮宫,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在三面宫廷建筑怀抱中的一座闪闪发光的玻璃金字塔,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远远望去,处在几幢高大王宫之间的金字塔好像很矮小,走近它以后,才看到它其实很高大很宏伟。从金字塔中乘电梯降到地下,才知道在金字塔地面之下,还有那么大的一个地下广场。正是这个广场把围绕金字塔的几幢王宫连成一体,可以通向各幢宫殿,参观者可以随意参观任何一个展馆。
开始,这一设计方案曾引起轩然大波,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只是由于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才使这一方案被采纳。玻璃金字塔建成后,取得极大成功,享誉全球,法国人把它说成是“卢浮宫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地标,带动了卢浮宫的复兴。贝聿铭也因此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
罗浮宫真是艺术的宝藏,稀世珍品数也数不完,即使在里面呆上一个月,也未必能看完。我们只有短短的三小时,连跑马观花的时间都不够,就只有直奔那最有名的三大镇宫之宝了。我看了油画馆,看到了许多只在书画上见过的作品,令人流连忘返。但无法一一细品,只是心急火燎地寻找“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达·芬奇创作的油画(另二杰是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
仔细寻觅,终于找到典雅而恬静的她了,她被嵌在玻璃镜框中,带着似有若无的“神秘微笑”看着大家,周围围满了来看她的人。《蒙娜丽莎》的尺寸不大,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在端详了蒙娜丽莎一阵之后,又急急忙忙地去寻找“维纳斯”,没想到她就在雕塑馆一间展厅里安闲地站着。雕塑并不大,也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维纳斯是爱神、美神,而维纳斯雕像是没有双臂的,被称为“断臂维纳斯”。关于维纳斯为什么是断臂,有着各种传说,其中一种说法颇令我感兴趣: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雕塑者请了许多名人加以评论。大家看后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所以人们都把目光都停留在了雕像的左臂上。
听了这些议论,看到大家都把关注点集中在手臂上,雕塑者当即敲断左臂。众人很吃惊,问雕塑者为什么这样做,雕塑者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它是残缺的美!这种说法颇能给人以启示,用佛家的观念来讲是富有禅意,它不仅对艺术创作,就是对人生处世,也都具有启示作用。
罗浮宫实在太大,展品实在太多,我在里面不停地走,走得两腿发酸,也只看了极小的一部分。已经没有时间去寻找第三件镇宫之宝了,未免有些遗憾。不过能够同蒙娜丽莎和维纳萨零距离接触,也算不虚此行、三生有幸了。
在罗浮宫买了40法郎的邮票册。从罗浮宫出来,导游把我们带到免税商店,又买了498法郎的香水作为回国后的礼品,这是最便宜的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