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621期:“臣妾做不到啊!”明明想要但还是选择了放弃,成长路上确实需要破除心中的魔咒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21期#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讲成长与进步的话题,这样的话题让我想起了去年遇到的一个同学。他跟我说他的梦想就是疫情过去以后参加研究生考试,能考到北京来读研究生。当时我对他也进行了热情的鼓励,不过后来我得到的消息是他并没有参加研究生考试,而是选择留在老家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上班去了。今年我们俩在五一前后又沟通了一下,我就问他不是说要考研究生吗,为什么又放弃了?他很认真的跟我说,确实到北京读研是他的梦想,不过他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考也考不上,这个事情只能成为梦想,还是好好的上班,踏踏实实的工作。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人有梦想,为什么不去实现呢?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到。类似的情况还有,明明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课,但是并没有报名去听;明明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女生,但是并没有去表白,甚至连主动接触的行为都没有出现过。这些现象都有同样的一个特征,就是活动特别有吸引力,目标也是自己特别期待的,不过最后当事人却选择了放弃,为什么会放弃?就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声音,“臣妾做不到啊!”对于这种自己能不能做到一件事的自我感觉,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这个词叫“自我效能感”。

1986年心理学家班杜拉写了一本书,叫做《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在这本书里面,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做了一个定义: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不能的一种总体的判断和把握,有人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可以,所以拼搏奋斗一下就冲上去了;有人发自内心觉得自己不行,所以明明有机会有条件,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在成长进步的路上,自我效能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面临挑战,面临机遇的时候,自我效能感甚至会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无论是培养他人还是提升自己,我们都需要认认真真的增加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产生了,如何能够快速的增加自我效能感?

在这方面我请大家观察一个现象,叫做“考研扎堆现象”。一个小城市里有这么一个事业单位,大家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一切都平平静静的。突然有一年有一个年轻人考上了研究生,接下来第二年这个单位中有很多人报名考研究生,而且真的还有很多人考上了,创造了历史记录。那么大家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没有人考,偏偏这一两年就产生了这么多考研的人?其实这件事情就跟自我效能感有关,在一个人考上了以后,大家感觉到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他有机会我也有机会,于是大家就都去报名考试了。这个就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叫“替代经验”。

人们在成长进步的过程当中会观察周围人的言行,特别是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业绩的关联。当人们发现有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人做出了一个挑战性或突破性的业绩以后,接下来对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增加,这样一来自我效能感就顺理成章的提升了。如果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当一头猪拱白菜成功了,那么其他所有猪都会感觉自己也可以做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一定要有一颗白菜正等待着自己去拱,这个就是替代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在成长和进步的路上建立替代经验,寻找一个标杆进行模仿,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他讲故事,立标杆,而且这段故事最好是跟他的生活有某种相似性的故事,而这个标杆最好也是跟它有某种相似特征的标杆。比如我给一个快递小哥讲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可能获得的替代经验就不多,不过如果我给他讲一个原来的邮电局投递科,一个做投递员工作的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恐怕他立刻就能受到很大的鼓舞,因为邮电局的投递员和顺丰的快递员就有很大的相似性。于是大家就能看到很多家长觉得给孩子讲了很多先进的故事、榜样的故事,为什么对孩子激励作用不大呢,因为你这个故事它本身相似度不够,可比性不强。

另外进一步发现年轻人在吸收替代经验的时候,最关注两个信息源,一个是来自父母的替代经验,一个是来自老师本人的替代经验。所以我们这些当家长、当老师的,最好能够在某些问题的解决方面讲一讲自己亲身的体会,讲一讲自己切身的感受。确实有的时候我们一段小小的经历,一段小小的感受,会点亮年轻人的光明人生。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