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纪行(13)
《大凉山纪行十三》
17年12月1日
章为民
一天闲散
饭后的闲适;
回家的笃定;
放假的轻松;
花开的欢喜;
风吹的自由;
......
昨晚,与女儿在矿山小学重新碰面后,心里起这种感觉。
此趟旅行,全由女儿引起。
今年初,她参加阿依土豆公益组织,到大凉山的矿山小学支教。原计划,只来一学期。等放暑假时,女儿觉得,与这儿的孩子们有了不舍感情,就起意将一学期延展至一学年。
我们当然支持。
在青春的日子里,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凑巧,这事还能对自己、他人、社会,有点帮助,有些意义,真是侥幸,应该放大。
不久前,通过微信,女儿邀请我和芸,一起到凉山州的木里县,结伴旅行。此段时间,她正好有7天的彝族年假可歇。
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比国内其他地方,多出一个7天的彝族年假。
11月19日和女儿在西昌汇合后,我们一家三口去了木里。到11月26日,女儿回矿山小学,我和芸则去了泸沽湖。在泸沽湖呆过五天后,经盐源、到平川,上山,来到女儿支教的这所小学。
(矿山小学的早晨)
这一晚,是出行12天中,睡得最踏实、安稳的一夜;
虽然,住宿条件可称简陋,我俩甚至没有洗涮,就和衣穿进被窝;但,
有隔壁的女儿在,
有矿山小学新朋的友情在
(高山冷寒,学校专门新购一只电热炉,放我们的房间供暖)
有山中将满的亮月在(已是农历十三)
简陋亦有一种新意和暖意。
(喝酥油茶)
第二天早上,记录文字的速度比平时慢许多。
反正不赶时间,写一节,便停下来,发会儿呆,甚至,眯眼在被窝里小睡一会。
早饭吃的是龚代君校长做的酥油茶。
他是汉族,但因为老家就在平川,一直生活在多民族地区,自小惯做惯喝酥油茶。
围着电热炉(如当地人家中的围火塘),喝着酥油茶,吃着白馒头,和龚校闲聊起来。
他告诉说:
矿山小学是家有三十年历史的学校,目前在校生共83名,来自于附近的平川、庙子、南天等三个村落。学生全部住校,其中除一名为汉族外,其余均为彝族。
学生的食和住,全部免费。
他说,在盐源甚至西昌,食住全部免费的小学,可能只此一家。
因为国家对住校生的补帖,是中、晚两餐,中午的伙食标准是4元,晚餐为7元。
中午的伙食费显然不够,所以,当地多数小学,会向学生家长另外收取2到3元的中饭补帖。
矿山小学的做法是:学生晚餐稍简单,把省下的费用补到中饭。不向家长另外收费。
早餐费呢?则由公益组织阿依土豆提供。
他说,矿山小学得到了各方支持:
这里的厨房和学生食堂的建设费,是宋庆龄基金会提供;教育和生活设施费用,除国家补贴外,由成都宝光寺佛慈会提供;学生宿舍的各种用具,则由阿依土豆公益组织提供。
(学生们在食堂吃免费午餐。)
(学生们在课间的操场游戏。)
这一天,女儿在为学生上课。
本想去看去听,想想,还是不影响她和她的学生们,正常的教育和学习了。
芸在操场晒太阳,下课时,则有一群学生围着她。
我呢,在学校附近闲走,画了五张速写。
课时,矿山小学如这里的大山一样,安静,沉默;
下课时候,则如鸟归林子,一片脆音。
(在矿山小学的速写。)
(小学附近,矿山企业的速写)
(学校附近的速写。)
(12月2日,晨记于盐源县平川镇矿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