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人物名字,一提到便联系上固定的印象,比如黑脸包公、矮丑武大郎……先是小说话本杜撰,再到近现代影视剧沿用,更加深了人们对他们的误解。那么,就让小印带大家来看看这些被误解的历史人物吧。丈夫考中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携子女千里寻夫,陈世美为保富贵,竟然不认妻子,甚至想杀人灭口,终至被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推至狗头铡下……《秦香莲》这部话剧,剧情撼动人心,几百年来一直为人所唱。但是强加到历史上那个好端端的县令陈世美身上,就有点残忍。事实上,陈世美历史上实有其人,只是经历与戏剧中的那个陈世美极为不同。历史上的陈世美虽然也是出身贫寒,娶一位秦姓女子为妻。但与影视剧完全相反,据说历史上的陈世美不仅和妻子相敬如宾,还廉洁严明、惩恶扬善,深受百姓拥戴。
为什么会这样呢?
据记载,陈世美是清代官员陈年谷,又名熟美。在得到康熙赏识,成了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之后,很多同学同乡都前来投奔,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但陈世美都拒绝了,希望他们刻苦攻读,靠自己的本事。
因此就有人心怀不满,把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抛妻灭子的故事,糅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了戏剧《秦香莲》。
因为宋朝包公案的流行,许多历史人物也就这样被读者误解了。提到诸葛亮,便会想到神机妙算四个字,历史上的诸葛亮真是算无遗漏么?实际上,三国志有记载,与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干相比,他的军事才干并不像后来小说或者影视剧中渲染的那样出众。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都未曾在历史中记载,而广为人知的火烧赤壁也是周瑜的计谋,草船借箭更是孙坚孙权父子的事迹,火烧博望坡也与诸葛亮无关,是刘备的功劳。至于空城计……司马懿那时还在当荆州都督,根本没机会来听。诸葛亮还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虚构或者化用他人的,毕竟演义仅仅只是演义。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形象就很有名士风度和神异色彩,而且一些作品开始美化诸葛亮的军事才华,称他机智多谋而且善于用兵。到了唐代,诸葛亮则被文人视为士子的楷模和贤相的典范,有人甚至将诸葛亮与儒家贤圣相提并论,从而使诸葛亮的形象有了儒家色彩,也为宋元文人美化或神化诸葛亮形象奠定了情感基调。宋元时期,民族矛盾较为尖锐。从南宋开始,便有一些爱国文人将数次北伐志在一统的诸葛亮视为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元代深重的民族压迫,更使一部分文人想到想要兴复汉室的蜀相诸葛亮,便竭力夸大他的军事才华,塑造成了一位可以呼风唤雨的军师。到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出了完整的诸葛亮形象,也就是影视剧中几乎完美的诸葛亮。到现在,诸葛亮的形象仍未固定,随着国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追求而不断变化。在水浒传里,有个格外凄惨的人物,那就是形貌矮小丑陋还被毒杀的武大郎。现在很多人说《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形象是后人的诟毁,证据是一块新出土的墓碑,大意是说武大郎是个崇文尚武的人,还中了进士做到七品官员,而且潘金莲也是名门淑媛。但事实上不论是传言中是原型的武植还是潘植,都有许多漏洞,不论时间还是官职都有很大的出入。而单单从二人名字,就可以推测武大郎、潘金莲都是虚构的人物,大郎和金莲都是古代习惯用名,就像李雷和韩梅梅。只是挪用了当时通奸弑夫的传说,生活在清河的武姓受不了武大郎形象的影响,于是在修撰族谱、篆刻墓碑时, 有意识地重新虚构了武、潘的形象。包拯是我们十分熟知的角色,一提到他大家脑子里就浮现出黑脸、额头还带月牙,刚正不阿且断案奇准的形象。实际上,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什么黑脸还长月牙,而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人物,包氏家族祖传的画像和历代开封、合肥包公祠的塑像便是明证。清朝后期,戏曲兴盛起来,包公艺术形象借助戏剧平台广泛流传于民间,或多或少添加了鬼神色彩。用特殊的长相来说明人物的不凡:传说包公天生脸色黝黑,又以此引申到铁面无私、清廉的含义。到清末京剧中,包公面相基本定型,不仅面黑,月牙也开始出现额头上。少年好读,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从知县一步步到监察御史、转运使。并不像影视剧或传奇文学那样,包拯断案侦探的本领很厉害,他其实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在任职期间,不仅挖井开渠整治环境,还废除给官员送礼的弊政,更防备契丹建议备战,经常要求减轻徭役,甚至支持改革盐税。说起纪晓岚,大多人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张国立扮演的形象,口齿伶俐相貌端正。史书记载纪晓岚不仅结巴,相貌丑陋,还是近视眼,不但喜好女色且日常只吃肉,更是特别喜欢抽烟。和影视剧里完全不同的地方还有许多:纪晓岚1724年出生,比乾隆小13岁,比和珅大26岁,南巡那会儿乾隆51岁。电视剧里纪晓岚住在阅微草堂里,没有妻儿,事实上纪晓岚十七岁就结了婚,后来更是陆陆续续又迎娶了六房妾。乾隆对纪晓岚,也仅仅是当个任意役使的文人看待,毫不受宠,更因为为亲戚逃脱刑法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赎罪。包青天有关的电视剧里刻画了包拯、展昭等一批正义的清官侠客,而庞太师庞吉则被塑造成结党专权、陷害忠良、贪赃枉法的奸臣。因为名字相近的缘故,很多人认为庞太师的原型就是北宋宰相庞籍,这实在是冤枉了庞籍。历史上的庞籍不仅不是一个奸臣,反而是一个能臣干吏,宋史记载了他许多正直敢于谏言、忠诚勇毅报效祖国、推举贤人的许多事迹。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桥子谷旁修建军寨驻兵,招募百姓进行耕种,并收获粮食供应军需。在庞籍的主持下,北宋接连收复失地,逐渐扭转了战争局势。提到杨家将里的寇准,便会想到一个不按常理出牌还清廉到抠门的老头。关于寇准近乎完美的清官形象虚构,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杨家将中审问潘仁美、寇准劝皇帝亲征的桥段。但历史中的寇准十分自傲,而且锋芒毕露喜爱喝酒,生活更是奢侈无比。更令许多人不会想到的是,寇准还特别喜欢跳舞,一跳要跳一天。对于中国历史的记述,历来存在两个传统:一是史传传统,二是小说戏曲传统。受不同传统的影响,相同的材料可能会被引入不同的阐释方向。说到根本,寇准完美的清官形象,和民族感有很大的关系:宋朝从建立开始就处在外族威胁下,军事斗争长期失利,民众只好将情感寄托在了小说人物上。潘仁美在影视剧或者小说中一直都是个大奸臣,不仅公报私仇还处处陷害杨家将。潘仁美的原型人物是潘美,他既没有陷害过杨业、射死过杨七郎,也没有受过寇准的勘问,导致投降辽国。恰恰相反,无论是在宋平定叛乱争取统一的战役,还是在抗击北获契丹贵族的战役中,他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
故事中的忠奸斗争,明显都被过度渲染了,剧中奸臣所做的坏事与历史原型人物没有关联,像潘仁美、王钦若对杨家的陷害,也只是艺术虚构。杨家将的具体情节,不少可以断定为历史上从未发生,且大多违背史实,这些剧情也全是虚构的,历史上毫无记载。这样的一个大忠臣大功臣,就因为杨家将的小说,变得声名狼藉直至今日。正是因为需求的不同,和正史相比,文学作品大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和夸张,也就形成了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我们所熟知的荧幕形象,一定少不了这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邋里邋遢却让人十分喜爱敬重的济公和尚。各种神奇的法术层出不穷,那么,历史上的济公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道济出身世宦,是都尉的远孙,同时他出家的师傅又是当时灵隐寺的高僧佛海禅师。历史上的他或许因为出身不同,实际性格狂傲而且没有亲和力,但也耿直清高;言语精练合乎法度,但却又为喝酒不惜衣不蔽体。道济的神化, 是在他圆寂火化后出现晶莹的舍利为起点的。在道济圆寂后, 就出现了对道济舍利的崇拜, 杭州地区的百姓收集道济遗存的舍利,安放在双岩下。被神化的道济形象, 渐渐与南宋杭州地区浓厚的罗汉信仰联系在一起。宋代罗汉信仰空前盛行,多处塑有五百罗汉像,在当时的佛教文学、方志、笔记当中罗汉形象也时有出现。在这样的时代与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来自天台又在杭州出家的道济, 被舍利信仰神化后,又被传说为罗汉,也是合乎情理的。而后人又不断将罗汉的故事添加到了济公的身上,便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济公形象。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被塑造成了奸臣小人的形象。他出生时佛教盛行,家里贫穷,又刚好被选为金童,便净身在寺庙中。武则天年间,高力士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在寺院里见到后送进皇宫。他聪明伶俐,进宫后甚得武则天喜欢,就被留在身边做了个小太监。后来因一点小事惹恼了武则天,挨了一顿打后被赶出宫。大太监高延福见其可怜就收他为义子,改姓高。在宫廷斗争中坚决站在唐玄宗一方,利用和尚道士为李隆基登基造势,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宦官。尽管权力空前,但高力士仍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做过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安史之乱中,也是他一路护送皇帝到四川,后来得知李隆基驾崩吐血而死。说到这么多被误解的历史人物,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艺术作品涉及到真实历史人物时,艺术作品应该有怎样的原则?不少学者对艺术虚构问题早就有统一的认识,他们认为这种艺术虚构必须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杜撰。但艺术作品往往是将历史人物,再度塑造为一个活生生的在世存在者。其间人物的具体形象,如何把握真实与虚拟的比重值得我们深思。东方弧.陈世美背黑锅300多年[J].农家之友,2015,(03):36.赵江涛.包拯艺术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政治价值转化[C].武汉理工大学,2019.李梦悟.历史·历史真相与历史学家的责任[J].中州今古,2000,(01):50-52.冀川.说一说真实的纪晓岚[J].工会信息,2020,(14):32.郑增乐.从寇准的形象看民间视域对史传的偏移与简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伏涤修.论杨家将戏曲对历史的传奇化改造[J].戏曲艺术,2019,40(04):38-43.富云.潘美是大宋功臣[J].政协天地,2006,(09):51-53.黄海涛.庞籍不是庞太师[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01-15.006.吕堃.济公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阐释[J].天中学刊,2012,27(06):24-27.赵映林.唐代的“另类”宦官[J].文史天地,2020,(10):44-48.刘大印.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12.赵炜霞;田明珍.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失度”华中人文论丛,2013,v.4,46-48.李若楠;魏代富.小说研究中历史与传说的关系问题——从潘金莲弑夫说起[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03):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