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二章 五色目盲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五色,使人之目盲。

五音,使人之耳聋。

五味,使人之口爽。

骋田腊,使人之心发狂。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二、译文:

好淫五色,使人君伤精失明。

好听五音,使人君伤气失听。

好嗜五味,使人君伤心失嗅。

纵情畋猎,使人君伤神狂噪。

好贪金玉,使人君伤智行彷。

所以圣人修身的做法是:役物而不役于物。因此圣人摒弃万物的繁芜外表而取其本质。

三、字义:

色,采色。[书·皋陶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注]:五色,靑黄赤白黑也。[左传·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色,色欲。[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传]:色,女色。

[正韵]:使,令也,役也。

[释名]: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淮南子·泰族训]:盲者,目形存,而无能见也。

[说文注]:音,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宫商角征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宫音代表天子,众音代表统帅,商音代表臣子,角音代表百姓,征音代表政事,羽音代表万物。

[说文]:聋,无闻也。[释名]:笼也。如在蒙笼之内,不可察也。[左传·僖二十六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说文注]:味,滋味也。滋言多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咸火苦土甘。

[尔雅·释言]:爽,差也,忒也。[扬子·方言]:爽,过也。[列子·黄帝篇]:昏然五情爽惑。

驰骋,意为纵马奔驰。有几种意思,可以形容骑马奔跑,驰骋原野,也可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

田,猎也,与畋佃通。[诗·郑风]:叔于田。[传]:田,取禽也。

[风俗通]:腊者,猎也。按猎以祭,故其祀从肉。

[广韵]:发,起也。

[集韵]:狂,一曰躁也。[广韵]:狂,病也。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

[广雅]:贵,尊也。贵贱以物喻。犹尊卑以器喻。

[说文]:货,财也。[前汉·食货志]: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周礼·天官·大宰]:商贾阜通货贿。[注]:金玉曰货。

[集韵]:方,音旁。彷或作方。[前汉·扬雄传]:方皇于西淸。[注]:方皇,犹彷徨也。说明:方皇、仿偟、旁皇,彷徨也。

治,有所求乞也。

[尔雅·释言]:为,作,造。[说文注]:假借为作为之字,凡有所变化曰为。

[说文]:腹,厚也。又凡借以喻物。[诗·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去,弃也。[后汉·申屠刚传]: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广韵]:取,受也。[增韵]:取,索也。

四、说明:

老子本章是写给人君的,希望人君能加强自身的修为,并告诫人君,凡事有利弊,过犹不及。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当人君以五官去感知世界时,是很难控制自已物欲的。不是物欲在勾引人君,而是人君会主动地去追求物欲。对于主观意志与物欲,老子认为正确的态度就是“为腹不为目”,也就是“役物而不役于物”。目看物而不观色,口饱腹而不品味,耳听声而不赏音。

“役物而不役于物”。类似的说法有几种:

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管子: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荀子: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这些先贤在讲一件事,不为外物所累是多么的重要!“物”作为“客观实在”的现实,是我们无法去回避的。所以问题就是应该让“物”为我们所役使,为我们创造福利的。

“物于物”者,凡事必有形、有名、有为,以至于争竞一时之得失,而不知不觉间将自已至于未知危险之中。

“物物”者,凡事必无形、无名、无为,达到不争竞一物为已身之形而物无逃于其约束的境界,而终身都不会致身于未知危险之中。

“物于物”者,必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茫然之中。“物物”者,则“无身”而有何患?

老子认为,成为“物物”者的最基本修为是:“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物物”境界:“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为腹不为目”所涉及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本质”与“现象”。老子在道经一章中云“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老子认为想要获得事物的“本质”,那么在观察事物时就容不得有半点主观意志的欲望。反而是在获得事物的“现象”时,要充分调动自已的主观意志,来满足对观察事物外在形制的各种欲望。

如果不能做到用“本质”来约束自已的欲望,也只能终生游荡在光怪陆离的“现象”世界里了。五色之变不能尽观,五音之变不能尽听,五味之变不能尽尝。这就是老子在道经五章所说的“多闻数守,不若守于中”的主旨。人君唯有用事物的“本质”来约束自已的欲望,才能达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兑,子孙以其祭祀不辍”的境界。

“现象”是不可靠的。现代科学发现,五官对自然的认知,是有一定范围的,是不完全的,且会受大脑意识的“自我纠错”影响,而偏离事物的本质。所以老子说“去彼而取此”。

老子认为“本质”与“现象”、“为腹”与“为目”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为目”是手段,“为腹”是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关系。理解了“为目”、“为腹”的之间的关系,你也就理解了老子写本章的意图了。

同样道理,“欲望”本身也是“恒有欲”与“恒无欲”的辩证关系。看看下面哲人对“欲望”的描述就知道两者的关系了。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 克里希那穆提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0)

相关推荐

  • 国学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帛书本之《道经》,“道”的真实意义

    国学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帛书本之《道经》,“道”的真实意义

  • 道德经译成·道经十二章·五色目盲篇

    道经十二章·五色目盲篇 好淫五色, 使人君伤精失明. 好听五音, 使人君伤气失听. 好嗜五味, 使人君伤心失嗅. 纵情畋猎, 使人君伤神狂噪. 御好稀缺的珠玉珍宝, 使人君伤智行彷. 所以, 圣人修身 ...

  • 道德经章成·道经十二章·五色目盲篇

    道经十二章·五色目盲篇 一. 王弼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河上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九章 少私寡欲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绝知弃偏,民利百倍.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视素保朴,少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五章 蔽而不成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弱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 与呵,其若冬涉水. 猷呵,其若畏四邻. 严呵,其若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四章 无物之象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 ...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十八章 仁义贞臣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二.译文: 因为变化的道失去了约束作用,于是有了 ...

  • 马氏道德经正义: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 如果眼前都是花里胡哨的东西,那人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十二章

    道经·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吴澄:凡所欲之外物,皆害身者也.○行下孟切. 原成: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 ...

  • 道德经译成·道经十四章·无物之象篇

    道经十四章·无物之象篇 超出视觉范围的存在, 命名为"微". 超出听觉范围的存在, 命名为"希". 超出触觉范围的存在, 命名为"夷". 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