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登堂》前言
《易经》起源于伏羲八卦。相传夏时有《连山易》,商时有《归藏易》,而周时有《周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是不断传承发展的关系。《连山易》和《归藏易》现已失传,只有《周易》流传至今。《易经》大概是孔子为《周易》作传後被人称为儒家经典後的称谓。所以对《易经》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周易》的研究。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原文化中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就是被《易经》熏陶出来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早就植入了《易经》的基因,并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中国人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中处处有《易经》的影子,只不过人们“日用而不知”罢了。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人们对《易经》的学习和传承日渐肤浅,迷失了方向,其中不乏以讹传讹,故意玄化,甚至做出许多与《易经》本义完全相反的解释。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易经》中的许多常识性的东西也渐渐被淡忘、失传,所以现代人视《易经》为天书,研《易》者也都不得要领,不能把握其要旨。所以中国国学虽然表面上久负盛名、繁荣昌盛,但恐怕连国人自己都一知半解,不能真正弄懂自己的文化。对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更无多少人真正懂得,就连专家们也是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各人有各人的解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都没有科学的依据和理论的基础,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作支撑。
笔者亦有一家之言,集多年来众多的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试图建立一种为大家公认的释《易》体系,还原《周易》的本来面目,不惧位微言轻,只为往圣继绝学,为国学正本源,取名《周易登堂》,供大家批评和交流。如果不留神引起研《易》热潮,将是万幸!
专栏
周易登堂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