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岂止黄金屋/木渎榜眼府第一瞥

  

 诗云:书中岂止黄金屋,显志攻西革旧牍。观罢云中洋世界,毅然故里复耕读

榜眼府第在木渎镇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花篮厅前为芙蓉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1999年被列为当时的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冯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苏州府吴县人,晚年归隐木渎。冯桂芬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后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识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称冯为“国士”、“一时无两”。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从此进身仕途。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任詹事府右春坊中允。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辞官回乡。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冯桂芬任李鸿章幕僚,期间,他完成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四十篇,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努力寻求救国良策,成为洋务思想的先导。

榜眼府第是冯桂芬晚年归隐木渎后所筑。官场险恶,风雨不测,故史上前人,大凡居官久了,聪明人自然想到的是隐退。冯桂芬自然也不例外。清代诗人张船山有一副对联,道出了冯桂芬晚年的心迹,同时也对桂芬的坎坷一生作了归纳:“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字里行间透溢出的辛酸和无奈值得玩味。

拍照最留意的是花园,这里单表一下榜眼府第花园的大概:花园大致上的中心为一水池,池中有石幢一件,植荷,池边间生芦苇。池南有假山,山上有亭名“含山亭”,伫足亭中能见北方偏西的灵岩山。池北有榭,挂题“邀月招云”;水榭有曲廊环拥园之西北,在廊之最南端有一亭名“戊寅亭”,内开一满月之门,门内另有两个小院,植桃与竹,有简屋几间,想来是当年下人的居住处,亦是府第的西边门处。而在园中我见得东边还有一边门,但已废之不用。

榜眼府第里有三件宝,即砖雕、石雕、木雕,被称为“江南三雕”。砖雕为门雕,木雕体现在花篮厅的木结构上,前两雕是古董,而石雕只能说是半古董:旧图新雕。庭院北部东侧廊内的石刻《盛世滋生图》,原图为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所绘,写实性地描绘了康乾盛世姑苏的繁华景象,图中描绘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竟有一半在木渎。此图为木渎民间雕刻家所刻,由八块长一点二米的灵岩山砚石组成,全长12.25米,高38.8厘米,采用阴刻手法,画面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成功地表达了原作意境。

榜眼府第的门票为10元。如购木渎古镇景点的联票,成人全票为60元,可游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和榜眼府第四处。若想一次玩遍,当然联票划得来;去年我和朋友参加版聚,仅虹饮山房一处就是30元。(图片为今春所摄)


榜眼府第入口处


榜眼府第街对面的照墙。街是临河,但应该不是胥江。


在门厅(现作为检票处用)朝里拍


在门厅与大厅间是一天井,此为门厅向内一侧的砖雕门楼,题额为“鸣凤在林”


显志堂。是接待客人之地。因主人有《志显堂稿》存世,故名。其结构为内四界结构,前后设轩,厅内雕梁画栋,气宇轩昂


显志堂正面。地方小不易拍全。被门挡住的地方正好还有一副联:金尊银烛销春雨,象管鸾笙获紫云


校邠庐。因冯桂芬有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故名。此处系冯桂芬的书房,贡式回顶与茶壶档轩三轩连缀,结构组合同中有异,浑为一体,又称“花篮厅”


怀铅提椠,是女书房的题款,在“花篮厅”上。“铅”和“椠”都是古代的书写工具,喻好学


时间接近正午,游人不多,逆光中的绿叶颇有生机与情趣


盛世滋生图,也是“江南三雕”之一,共有八幅组成。拍是拍全的,限于本文篇幅,只发一幅,当可“管中窥豹”


推开门,春光已到四四方方的天井中


花篮厅前一进的芙蓉楼,现作为冯桂芬事迹的展示馆,介绍其生平,突出了减漕赋、设立广方言馆、热心地方事业、迎皖军等事迹


冯桂芬的雕像


榜眼府第的砖木结构二楼一角


出楼厅,对面是一水榭,榭南是荷花池


榭有曲廊,先向西再折南,直至“戊寅亭”


曲廊的西南端有“戊寅亭”,亭有联:乐情源于水,静趣本同山


穿过“戊寅亭”的月洞门,里边还有两个小院落,分植梅与竹,最西端有一边门


那个水榭是花园中景致最妙的地方,内有额题“邀月招云”,当为榭名


在曲廊西侧东望


在曲廊边西望“戊寅亭”方向


榭前池塘中的石件,三层莲叶,上居一小人,好似戴着帽,不知是何意


荷花池之南有假山,山上有亭


亭名“含山亭”


登亭西北眺,灵岩山遥遥在望,含在眼帘中(此片没办法拍工整,照顾了地平线,亭上的名或亭尖就拍不到了)


在假山西侧拍小桥与连接“戊寅亭”的曲廊一段


在假山下池边拍水榭。池中有为数不多的锦鲤与一群小蝌蚪


水榭前隔冬的枯荷依然孑立着站好最后一班岗,迎接新荷的冒尖


芦苇则已冒出了小青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