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作用不及预期,竟然与这有关?
“ 静静地打开一本书吧!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狄金森 ”
打开一本书,便可阅读。阅读这件事,开始挺容易的,正如狄金森的诗: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每个人都可以上车。而坚持似乎有些难,中途总有很多人陆陆续续选择下车,如果要问为什么下车?
曰:阅读的作用太不明显了。我想要的效果是一阅读,就舌灿莲花;一阅读,就文思泉涌;一阅读,就智慧爆棚。
梳理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也是这样满怀希望,却又将信将疑。
开始
—
遇见《读者》
如果非要列出对我影响很大的书,那《读者》首当其冲。《读者》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杂志。是从我中师毕业就开始陪伴到现在的一份杂志。
我所在的小城、我待过的学校、我的家庭是没有读书氛围的。之所以,我现在有机会接触,自己也愿意来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就是因为有《读者》一直在为我输送着新鲜的因子。
喜欢《读者》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读者》里的文章篇幅不长,便于随时开始和结束。读了就是读了,不会为自己没有记住什么而痛苦。阅读《读者》是散漫式的,自由的,随性的。这也造就了我散漫阅读的习惯。
高子阳老师说,阅读可以分为浪漫阅读和精准阅读。浪漫期阅读重量不重质,主要是指孩子时期应该大量阅读。偏偏,我的浪漫阅读是这样一种想看则看,想停则停,不思考,不实践,不负责。
记得在教书10年的时候,听到一个专家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大多数教师都不阅读,读个《读者》,就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当时听到这句话,我是非常反感。现在想起来,这位专家的意思应该是:教师不能不阅读,也不能仅仅是自由散漫的浪漫阅读;而是应该进行主题阅读,一直到专业阅读。
细思极恐,在我教书的前十年里,我阅读的书籍就只有《读者》和教材。
悸动
—
遇见余秋雨
后来,遇到了一个喜欢余秋雨的同事,跟着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游走废墟》《湘行散记》《文化苦旅》。借来读了还不过瘾,自己又去买来读。这时候,就开始向往:边走边写,这是怎样的一种洒脱啊!喜欢余秋雨先生的表达,娓娓道来,亲切之中感觉还有点涨知识。而且觉得写作好简单,边走边想,然后记下来就可以了。于是我就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不管什么,只要是记下来,自己都感觉可以。
最有成就感的是,刚学会开车的那个暑假,我把我所在的小城周边的小景点都去游了一遍,为每个小景点写了一篇游记。我周围很多人就是阅读了这些游记,然后慕名而去。他们都觉得我还有点才气,说得我自己都信了。我在教学课文时,比以前用心了,开始思考这文章是怎么写成的了。我觉得我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自己。
回归
—
遇见管建刚
小城的学校,普通一线老师的上升通道也不是没有,最有效的就是赛课。不过我嗓音条件不好(为此自卑很多年,直到最近才放下),课上得不特别出众,也不大喜欢与领导套近乎。虽然学校赛课回回不落下,却从未获得上一级部门的有点含金量的奖项,对教学我差点就要自暴自弃。
偶然的机会,听到管建刚老师的讲座,如获至宝。于是,购回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六讲》《我的作文教学系统》书籍阅读。这算是第一次开始了和专业相关的阅读,阅读方法仍然是浪漫式。谁叫管建刚老师的书这么易读呢?
我一口气读完之后,就把这本书当成一个工具箱,随用随取,并没有在一个固定的班级去系统实施过。所以,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长进是有的,但都限于依样画葫芦,并没有自己的创造产生。不过,这时候,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开始感到不足,觉得自己确实很需要学习。
2015年秋,我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参加了由王小毅老师负责的重庆市级教师培训团队脱产置换学习。这次培训可以算得上是我在教学上的一次重生。如果,原来还有些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话,进了这次培训,完全没有了那些想法。哪里还怀才哟?完全就是白纸一张。在这次培训中,我第一次听说王尚文、李海林、王荣生、李冲锋、吴忠豪,也啪啪地下单买了很多他们的书。
这个班的学习中,我是连滚带爬都有些赶不上的节奏。把冲动之下买的这些书完完全全读完,也只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不过,这并没有太多让我开心。因为我的阅读状况依然是:读了就是读了,关书即忘。我很痛苦,哪怕我刻意去做了思维导图之类的,遗忘的速度也是以秒计算。
寻觅
—
百果皆有其因
为什么我的阅读是这样的效果呢?通过这几天的反复梳理,我算是找到了我目前阅读状态:长时间的浪漫阅读养成了阅读时思想上的惰性,美其名曰“随性”;缺乏主题阅读,没有对比思考,形成了阅读的夹生饭,阻碍了阅读的效率。原来,阅读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竟是因为没有自己内在的思考。
管建刚老师说:“起初,发现可能要借助外在的感官,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的思考。”观察如此,阅读难道不是如此吗?正如修学佛法的所讲究信、解、行、证。信,谓对三宝具有正信;解,谓对佛法义理获得正解;行,谓依法修行;证,谓由修行而证果。回想自己一路的囫囵吞枣、将信将疑、浅尝辄止,阅读之苦痛便有了答案。
放下知障,践行、思考,让以后的阅读不被辜负。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