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巾帼豪杰郭贞卿语录
老中医巾帼豪杰郭贞卿语录
一,治学
学古,用古并不难,只要多读书就行了。难得是发展古人,超越古人,这就要多思索,多临证,多验证,多构思才行。
学古要不拘泥,习经要不墨守,要灵活而不呆滞,要有继承更要发展。
要言不繁,繁言不要,不少扼要之言却往往是别人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把前人这些东西继承过来就是走了捷径,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上仍是有捷径可走的。
蔑古则失于纵,泥古又失之拘,都不是好的治学方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非属之过,乃书呆子之呆也;尽信药,不如无药,非药之过,乃不辨天时地势心情习惯...的庸医之庸也。
学而不思则罔,不多问多学多实践多总结,学问难以积累。临证之时,凑合症状,组合方药,用难获效,效难维持,更难有效地复用他人,势不利于祖国医学的整理和提高。
先哲有云:检谱对弈,弈必败;拘方治病,病必殆~错在哪里?错在按图索骥。
对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要轻易地承认,也不要轻易的否定,首先要记住,然后再在临床实践中去反复验证,最后再决定取舍修正发展。
“古方不能治今病”这句话,既可以成为对泥古不化者的针砭,也可以成为数典忘宗之辈的后盾,对此,我们不能不注意。
认病用药,思路宜宽不宜窄,宽就要宽到药外,因为服药摄养情绪等因素均会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
治法方药,掌握的愈多愈好,只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就能在困难的情况下左右逢源,若执一废众,反成窘迫。
为医者要不断提出设想假说,又不断付之于实践去探索验证,不然难以有进展。
学医还要下死功夫,花死力气,侥幸和轻信往往都遭致失败。
二,诊法
诊断疾病,察舌苔最为重要。察舌体要注意六点,即荣枯老嫩肥瘦痿硬动静。察苔要注意七点即厚薄润燥粗细偏全滑涩腐腻。
舌尖属心,前部属上焦,中部下焦,下部下焦,实际上,如此细分于临床并无多大意义。胸阳不振,痰浊内阻,舌尖并无腻苔,反见于中下部,肝胆湿热者舌尖也红。因此要从整个舌苔的厚薄荣枯去判断寒热虚实进退。至于两畔有瘀点,其瘀血也并不一定在肝胆,也有在心肺经络者,拘之必泥,泥必生错。
舌底咽喉都干,重点在肾液之竭,舌心较干,重点在胃津之润。这是言重点,由于二者关系密切,所以治疗上常相互兼顾。
对于气色的望诊,要把重点放在面部,因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其次是舌,舌除了为心之苗外,肝脾肾三经也与舌体相连。
中医望诊,察色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色包括色和泽,色是指青黄赤白黑灯颜色,泽指荣润枯槁鲜明晦滞等光彩。各种颜色,只要明亮而荣润,虽病则正气尚盛,反之,晦暗枯槁是正气已伤之征,所以与其说中医望诊中注意色,倒不如说更注意泽还确切些。泽在诊断治疗预后灯方面更具有指导价值。
络脉诊断方法,值得重视,有一定意义。使用方法有三,一是舌下络脉;二是双手鱼际;三是病变部位的脉络。以络脉隆起和下陷来判断虚实的红紫来判断寒热,以出现的多少和长短来判断轻重。
三,辨证
外感阳证一般多由体质壮实之人而产生,外感阴证多是平素肝肾不足或者气虚血亏之人以及阳证日久之人。
阳气虚弱之人,一是少津液,二是水湿停聚,二者常同时并存。这是因为在人这个整体中,有积聚就会有缺乏,皆可用温补而消除之。如果被阳气虚弱而出现津亏现象所迷惑,一味生津养液,结果往往更伤脾败胃,阳气更亏,积水停饮更甚而津亏现象更加明显。温补之所以有效,正如釜底有火,锅中之水沸腾,水津蒸发四布,自无干燥现象了。一腹水病人,咳嗽吐脓痰,面色白,两颧发红,四肢乏力,气短语微,舌红无苔,少津,口干唇燥,饮水不多。使用生津养阴,清热利尿之剂,愈服愈重,改用益气温脾之品,而诸症得到改善,于此可见一斑。
人身之中,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哪能寒则俱寒,热则俱热,虚者俱虚,实者俱实?所以前人有不少有效之方,常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这能给人以无限启示和联想。纯粹的治则乃是教科书式分类,为帮助学习掌握基本理法而设。实际上的临床对象,常呈矛盾重重的复杂局面,若拘于本本,按书治病则流弊大矣。
温病热退后脉静身凉,属于邪退之象,不可误认为阳气虚而用温补,与温病过服寒凉而致阴伤阳损,当与甘温润养有别,区别何在?一安静,一烦躁,此为关键。
外感病重要的是分辨病变部位寒热合气候特点;内伤病药着重注意辨其虚实寒热和心境情况。
治病不是给水缸消毒,只须注意消毒药对病菌的杀伤力就行了。治病是针对着生存在自然界社会中有性格有精神活动有不同体质,有具有能动改造环境的人。所以就必须把精神环境气候体质等诸因素都加进去算盘考虑,才能取得治疗的最佳效果,否则常会出现药与并虽然相符,然而无效的后果。
四,论治
具体遣方用药时,约法三章1要辨证用药,华岫云:“余愿业医者,于识证尤当究心,如儒家参悟性理之功,则临证自有把握,然后取此法与方用之,必有左右逢源之妙矣。倘阅是书者,但摭拾其词句,剿袭其方药,籍此行道,为觅利之计,则与余刻是书之一片诚心,大相悖矣。幸后之览者扪心自问,切勿坠落此楞堑”。徐灵胎对此眉批曰:“近日此辈甚多”。今天读此,感慨尤存2要辨证用药,不少临证所选之药,都是针对中医所谓的病而选用的,如茵陈退黄,使君子驱虫,它如香附坤草调经,三七自然铜疗伤,仙鹤草止血等等。中医也要辨病用药,不可忽视,这中间也有不少宝贵遗产需要发掘3要根据灵芝用药,有些有疗效较好的方药,中医理论无法解释,纵能解释也牵强符会,而现代医学对其中一些机理也无法完满解释,选用它们就可以凭经验而用药。
只要能较好地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去选用方药就比较中肯了。
遣方如选食谱,遣药如烹调,不同的风味,当用不同量和不同质的调料配搭而成。炮制煎药等也如切菜的刀法及掌握火候一样,刀法不对,火候不到,也不成风味。而服法不对也如食法不当一样,均方注意,这些都是会影响疗效的。
药量也如食量,皆须视消化能力而定。脾胃虚弱之人,剂量宜轻,即使重剂补肾,也徒伤脾胃,须用轻剂拨醒胃气,欲速则不达,须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操之过急,往往变证丛生,药啥之耳。
补虚的主要方法在扶胃气,用药要少轻淡。可用饮食代药,引其开胃,饮食得宜也胃口开,饮食得进则气血曾,就能进一步调补。
病后自当进补,但要补得适宜,厚味荤腥固然血肉有情,但胃气初苏,反贵强伐胃气,倘是温病,余热未尽,反留祸根,能导致食复。
久病服药损伤胃气,恶药干呕者,当以食疗为主,倘仍用药物治疗,纵使对症,也难以见功。
临床上脾阳虚与胃阴伤同时存在者,比较复杂难治,治疗当兼顾东垣天士之当,庶无偏胜之弊。体会有热象当以养胃阴为主,养胃阴之药如沙参玉竹麦冬均为清群之药,渐次增加扶脾阳之药。无热象这当以扶脾阳为主,渐弊佐入养胃阴之品,阳生阴生也。
阴伤及阳或者阳损及阴而致阴阳俱上之候,当甘温润养益气之剂,如选用当归大枣炙甘草枸杞子元肉茯苓菟丝子等,切勿选用辛烈伤阴滋腻碍阳之品。
久泻伤阴治疗当佐以酸甘化阴之法,即使邪气未退,仍可选用酸甘之品以化阴生津,生津可以息火,不要看得死板。酸甘之品选用得当,不但不会恋邪,反而能帮助祛邪,久泻阴伤仍有发热者,选用吴鞠通椒梅汤加味,疗效颇好。特别是小儿久泻伤阴低热不退之时,用之更佳,常加扁豆山药粪冲服等。
治病当为邪气赖出路,开出路乃是审查病人之苦衷,恢复气机气化活动之正常。一般出路为汗吐下利,其中即指通利小便。如何开呢?并非仅仅指发表勇吐攻下利尿,查气机气化阻碍之因而去之,也是开出路之发也。比如勇五苓散与苓会术甘棠都能治癃闭,而前者重渗利,后者重气化也,要知长,更要知变。
兵法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医道同此理。打完海战术,四面围攻八面触及,常有主兵未克,杂症又生,邪气未去,正气已亏之虚。用药能精油三:理法娴熟,孟识标本,深晓药性,三者合参,岂有不精这也。
用清法完无凉遏之弊,在于有机结合表头通下反佐等法,谓撤泻祛热开辟出路。
内伤外感治则不同,治外感去其所本无,治内伤复其旧所有。但人之病往往是二者错杂出现,所以往往是既要去其所本无,又要复其旧所有,也就是说往往要将驱邪与扶正兼备起来。
治病要注意两点,一是邪正斗争,这是由邪气引起的斗争形式,二是阴阳失调是脏腑功能物质器质发生矛盾的形式。因此,治病不外两大法门,即去除邪气,调整阴阳。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保存正气,消灭邪气,是病体得以复旧,治疗大法是驱邪与扶正。对待病势,应当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段处理,因为各种病都是发生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体质性格心境的病人身上。因此根据不同情况或者围而歼灭之,或者围魏救赵,或者背水为战,或者暗度陈仓,都可能是有效的治法,不应死看到直接祛邪的治法。更不应将中医的祛邪法与西医杀菌抑菌作用齐观,那样中医治疗的特色和优点就被抹杀了。
治虚无速大,欲速不达,药立方固守,长期用药,背水一战,实乃促齐早夭。
知慢性病首当摸清病变由来的规律,切忌变法太多,易方过频,操之过急。要有方有守,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有方有守,重点在守,不仅要敢于守,还要善于守,所谓善于守,其中包括为医者如何让病人主动配合守,其实可谓巧也。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身补,神补者精神摄养也,甚之于人,实在重要。
正虚邪实,有五法可以借鉴1不正面攻邪,从侧面祛邪,如癥瘕积聚,体虚不任攻伐,可用消法或和法以渐去之2退避三舍保存正气,争取各种因素支持,让邪势自衰,然后一举歼灭,如温病之战汗3诱其所好而歼灭之如热结旁流,通因通用,又如湿温用下法4先打弱敌,各个击破,如分清上下,使热与湿不相合,势力孤单5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从之即反治法也。热因热用寒因寒用等,皆是从现象上顺从,而反佐疗法,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以上五法与扶正法配伍,对于正虚邪实之证皆有较好的疗效。
物极必反,过剂则寒病能转化为热病,热病能转化为寒病。
治疗各种并要有注意点,所谓注意点就是能改善整体形势者,比如:治疗杂病要注意脾胃情况;治疗妇人并要注意到调肝;治疗小儿病要注意到以外变化;病人以元气为本;胖人要注意气虚痰湿;瘦人要注意阴虚火旺;药必对证,用必够量;药贵精专,切忌杂乱;补必兼问,温能行之,此温乃甘温之温,非辛温之吻,纵使补阴之剂,兼温就有网生阴长之义;攻邪宜早,迟延则徒耗正气,反为难办;达邪务尽,乃一鼓作气之义也,否则再而帅,三而竭。
六淫外感,外来之邪,本人体所无,驱之务尽,但是并非是一个一味使用祛邪之法,邪去七八,则当伍以扶正之法以达邪,否则正气一虚,邪道易凑。
老年人产后先后天不足者,纵是感冒风寒风热,也是杂合之病,病用杂合之药治之。
用药如用兵,言知病知言还要知人,始能胸有成竹,进退有序,方以病立,药随证易,抚阳于未三,助正以祛邪,攻邪要找出路,要有重点。
大凡肝肾之虚,多属于阴虚,而宜厚味滋填;脾虚则多气虚不运,宜健脾温运;肺胃之虚,多津气两亏,治以清补。
妇人以阴血为主,理气为先,主冲任,重肝肾,顾脾胃。
中医治法有常有变,一般谓常法容易变法难。依我之见,善用常法,自然能变。因为不论变法常法,均不会离开中医的具体理法方药,中医论病之源有三因论病之情有八纲六淫三焦卫气营血,皆不离脏腑学说,治法有八法七方十剂等说,均以时时体现举一反三,体现者即为变法,前人对此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足够吸取。
虚实相兼寒热并用的原则是:虚多邪少重补,补正才可祛邪;虚少邪多重泻,泻邪方能固正。
具体选用方药要在辨明何气所伤,所伤何处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是无的放矢,就是捕风捉影。
正虚邪实,自然不能纯攻纯补,要能用药妥帖,须究虚在何处?实在何处?虚者为何?实者为何?虚实比例如何?虚实关系如何?明辨这些,并非多余,非此无以有的放矢,否则遣方用药,服后或则无关痛痒,甚则为邪张目。
阴邪凝聚者,当用阳药通之,尚须注意与此有联系之处的寒热虚实,一则防其欲速不达,二则防其动辄制肘,三则防其挖正气的墙角也。
治疗疝气一般常用温通行气之法,再随其寒温以加减。但是又有肝肾络虚,少腹或者两胁胀痛如疝状,不可用治疝气之法,当温养下元。也有中气下陷而引起疝气者,服用橘子核荔枝核山楂核等百剂无效,而用补中益气汤收功者。
郭贞卿治疗肝气虚肝阳虚选方:如济生方柏子仁汤用于平素肝阳不足之人,外感风寒出现筋脉拘急面青口噤者,所谓口噤乃寒战的表现症候之一。有一个井下工人,每次感冒风寒也见筋脉拘急,腰膝小腹胸胁胸腹疼痛,脉弦紧舌苔白厚腻,四肢重着,久温神疲乏力喜卧。每用此方而愈:炒柏子仁白芍防风茯苓当归川芎附子细辛肉桂炙甘草。又如济生方续断汤载于该书五劳六极论治中,盖尽力谋虑成肝劳筋急,此方治疗肝劳尽力谋虑是此方病因。临床有肝气不足之人,每遇到焦灼之事坐立不安数日,出现胁痛挛缩烦闷眼昏疲乏失眠不思食且更见关节筋脉挛缩嗳气自觉咽中不舒,其脉舌有寒胀者。处方:川断川芎当归橘红半夏干姜桂心炙甘草。又方《圣惠方》补肝方:治疗肝脏虚寒头目昏痛四肢不利胸膈虚烦,宜服补肝防风散:防风川芎黄芪五味子人参茯苓独活羚羊角前胡细辛酸枣仁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