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364:亲密关系都是睡出来的,短暂的偷懒将悔之终生。/ 研究取向

      研究取向

临床取向临床取向是以自然出现的行为术语或自然情境中产生的言语报告,对个体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一种研究取向。如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的临床研究。

长处: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

局限:导致非系统观察。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

相关取向:使用统计测量来评估个体存在差异的度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如卡特尔、艾森克的特质研究。

长处:研究众多变量间的关系。

局限:建立关系是联系性而非因果性。存在自我报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实验取向:实验者对变量进行系统操纵,用以建立因果关系和普遍管规律。如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

长处:操纵具体变量。客观记录资料。建立因果关系。

局限:有很多现象不能在实验室研究。认为情境限制了发现的推广性。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王女士生儿子时,由于前置胎盘导致大出血,最后无奈将子宫切除。虽然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身体极度虚弱,很长时间都没有恢复正常。

整个产假期间,儿子白天都由婆婆照顾,晚上也和婆婆睡觉。上班后比较忙,加上身体恢复的不是很好,这种生活模式,一直持续到孩子一岁多。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婆婆因有事回老家操办,她也没当回事。但到了晚上,孩子无论如何也不睡觉,百般劝慰没有效果,哭喊着要和奶奶睡觉,直到哭得没有力气为止。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孩子由于长时间哭闹,休息不好,咽喉发炎,咳嗽、发烧等,自己也被熬的精疲力尽,只好让婆婆提前回来照顾孩子。

孩子的依恋关系,主要是通过身体接触、情感互动、适时满足其各自需求,逐渐建立起来的。

当母亲白天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晚上又没有陪孩子睡觉时,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关系,就会转移到其他照顾者身上。

孩子被照顾过程中产生的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产生和维持的基础,尤其是第一年,孩子会和照顾者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保姆阿姨,或是其他人。

照顾孩子多,在孩子饥饿、无助、焦虑和恐惧时,能随时随地给予安抚和满足的人,最容易获得孩子的依赖感。

有人作过一个实验,依次划掉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朋友、丈夫、孩子及爷奶外公外婆等。李先生毫不犹豫地最先划掉了父母,最后仅剩下奶奶。

原来其父母,在他一岁时就到了国外,从小由爷爷和奶奶带大。在他心目中,爷爷奶奶才是最重要的人。

无数事实证明,亲密关系与小时候和谁睡有决定性作用,这个人就会成为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会成为安全感的依靠和来源,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多陪伴、多沟通、多交流,更要晚上和孩子睡觉,才能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从小很少和母亲睡觉的孩子,不仅与父母之间形成无形的隔阂,而且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和交流。

无论母亲有多累多忙,3岁以前,最好和孩子一起睡,一旦错过时机,可能会造成一生的遗憾,因为这是孩子情感稳定性建立的黄金期。

年轻的父母要树立,尽量与孩子共同睡觉的观念。不仅要多关心和陪伴孩子,只要有可能,晚上就要陪孩子睡觉,他们需要在母亲温暖怀抱中安然入睡。

对于爷爷奶奶等人带大的孩子,在转换为父母照看的过渡期,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和情感支持,多给孩子讲故事等,让孩子逐渐建立与父母的亲近感和认可感,以培养密切的亲子关系。

难怪有人说,亲密关系都是睡出来的,尤其是在3岁以前,母亲短暂的偷懒行为,可能需要用一生的努力来弥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