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的原因,口苦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早起口苦的食疗方
摘要:口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龙祖宏教授认为口苦的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肝胆湿热证、肝郁化火证;虚证主要有肝肾阴虚证、脾胃虚寒证,分别予清利肝胆湿热、疏肝清火、滋阴疏肝、益气温中等治疗,疗效较好。
龙祖宏教授是云南省荣誉名中医,龙老行医50多年,擅长胃肠肝胆疾病及疑难杂病的中医治疗,在诊治口苦方面疗效较好。笔者有幸跟随龙老学习多年,获益良多,现将龙老诊治口苦的经验总结如下。
口苦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伴或不伴胃脘不适、饮食不振等症状,口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将之归于“胆瘅”。普遍认为口苦的主要原因为胆热、肝热,且胆火上炎是其主要病机。然脾气通于心,心开窍于舌,肝肾之脉循咽喉连舌体,故口苦一症,不单纯是由于心肝火热导致的,脾胃虚寒等也可导致口苦。龙老认为,口苦与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口苦的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主要有肝胆湿热证、肝郁化火证;虚证主要有肝肾阴虚证、脾胃虚寒证。
1口苦实证
1.1 肝胆湿热证口苦、口干、脘腹胀闷,或面目肌肤发黄、尿黄,大便干结或排便不爽。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验案1:刘某,男,34岁。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3年。半月前因饮食不慎出现口苦、口干、口臭伴右上腹胀闷不适,曾自服“消炎利胆片”症状无明显改善。现症见:口苦、口干、口臭、右上腹胀闷不适、纳呆,排便不爽,尿黄,舌边尖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本证属于肝胆湿热为主,治当清泄肝胆湿热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 g,茵陈20 g,炒栀子10 g,炒黄芩10 g,柴胡10 g,生地黄15 g,当归5g,车前子15 g,泽泻15 g,通草5g,厚朴15 g,炒枳壳10 g,芦根20 g,5剂内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5 d后口苦、口干、口臭、右上腹胀闷等症均有明显减轻,排便畅快,舌边尖淡红黄薄腻微黄,脉细弦。又继续守方7剂,诸症消失。
按:患者素有胆囊疾患,因饮食不慎出现口苦等症状,四诊和参,当属于“肝胆湿热”。《内经》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在龙胆泻肝汤的基础上加茵陈以加强清利湿热之功;湿热壅滞,影响腑气得通降,故出现右上腹胀满不适、排便不爽,方中加入厚朴及枳壳以燥湿下气,气行则湿化,湿去则热孤;湿热伤津,故出现口干,加入芦根以清热生津,全方起清泄肝胆湿热之功,肝胆湿热既去,则口苦不存。
1.2 肝郁化火证口苦,胃脘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恶心呕吐,泛吐酸苦水,呃逆嗳气,舌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以疏肝清火为主,方选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验案2:张某,女,48岁,患者有“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史2年。1月前因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口苦,胃脘胀痛,反酸,嗳气,曾自服“奥美拉唑”症状无明显改善。现症见:口苦,胃脘胀痛,反酸,嗳气,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偏红,苔薄黄,脉弦。本证属于肝郁化火证,治当疏肝清火为主,方选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牡丹皮15 g,炒栀子10 g,炙甘草6g,当归10 g,芍药15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柴胡10 g,薄荷6g,竹茹10 g,香橼15 g,海螵蛸15 g,元胡15 g,川楝子10 g,7剂内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大便稍稀,舌淡红黄薄白,脉细弦。在上方基础上减栀子的用量为5 g,又进5剂,诸症缓解。
按:《灵枢·四时气》曰“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调畅气机是治疗的关键。该患者因情志不遂,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日久化火,出现口苦,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表现;肝气犯胃,故出现胃脘胀痛等症,治以疏肝清火为主,方选丹栀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其中,逍遥散疏肝解郁,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火;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方中加入香橼、竹茹是龙老用于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诸药合用,使火热得清,气机条畅,口苦自除。
2口苦虚证
2.1 肝肾阴虚证口苦,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伴失眠、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以滋阴疏肝为主,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
验案3:寸某,女,72岁。患者有失眠症3年。近3月来出现口苦,腰膝酸软,夜间出汗多,手脚心热,伴失眠、乏力,曾自服“六味地黄丸”症状改善不明显。现症见:口苦,腰膝酸软,夜间出汗多,手脚心热,伴失眠、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弦。本证属于肝肾阴虚证,治以滋阴疏肝为主,方选滋水清肝饮加减:牡丹皮15 g,炒栀子10 g,山药20 g,山茱萸15 g,白芍15 g,茯苓15 g,熟地15 g,柴胡10 g,炒酸枣仁20 g,泽泻15 g,当归10 g,浮小麦30 g,地骨皮15 g,玫瑰花10 g,7剂内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又进15剂,诸症缓解。
按:张介宾云“肝胆俱劳,劳则必虚,虚则气不固,故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滋水清肝饮来源于《医宗己任编》卷六,原方由熟地、当归、白芍、炒酸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丹皮、泽泻组成,起滋阴养血,清热疏肝之功,上方加入浮小麦、地骨皮清虚火、止汗,加入玫瑰花增强疏肝之力,全方共奏滋阴疏肝之功,概因虚劳改善,胆气和,故口苦自除。
2.2 脾胃虚寒口苦,夜间明显,口淡无味,渴而不欲饮,或呕吐清水,胃脘冷痛,喜温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边齿印,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治疗以益气温中为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
验案4:高某某,女,65岁。患者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史20多年。近2月来出现口苦,以夜间口苦明显,口淡无味,常流清口水,胃脘冷痛,喜温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温,每日解2~3次稀便,曾自服“参苓白术散”症状改善不明显。现症见:口苦,以夜间口苦明显,口淡无味,流清口水,胃脘冷痛,喜温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温,每日解2~3次稀便,舌淡苔微腻,脉沉细。本证属于脾胃虚寒证,治以益气温中为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黄芪30 g,木香10 g,砂仁5g,党参20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法夏15 g,高良姜10 g,炙香附15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神曲15 g,7剂内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又进10剂,诸症缓解。
按:龙老认为为脾胃虚寒,胆气上逆,也可出现口苦。正如《四圣心源》指出“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治疗以益气温中为主,宗《医宗金鉴》“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的用药原则,在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干姜等甘温益气之品,使脾运复健,中焦枢机转运正常,气机条畅,达到疏肝胆之效,如此口苦可愈。
总之,口苦的辨证多从火热论治,但临床上虚寒证也不少见,应整体审察,辨清寒热虚实。宜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勿犯虚虚实实之戒,遣方用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彰显疗效。
本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延伸阅读:三款食疗调理早起口苦
很多人早上起来,觉得口苦,还伴随着不小的口气。从中医角度解释,这是肝胆有湿热。那么,早上起来口苦是什么惹的祸呢?应该如何调理呢?
口苦的原因,早起口苦多是肝不好
中医认为,口干、口苦有可能由于肝胆湿热,也有可能是胃火炽盛。肝胆湿热引起口苦可以服用车前草、金钱草、绵茵陈等清热利湿、疏肝泄胆的中药,口苦的症状多能很快得到改善。补充水分是最重要的治疗,除了平时要多喝水之外,还应该多从水果、蔬菜中获取一定的水分。胃火炽盛,可用一些清热生津的中药。食疗可用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适用于口干、口苦、胃疼、腹胀、大便干燥者。盗汗、口干、反复口腔溃疡、心烦易怒者,可用莲子30克(不去莲子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部分人肝胆没有炎症,但由于饮食不合理,食用了过多的辛辣食品,也会引起口苦。同时,一些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人等) 的人也会有口苦的情况。另一方面,很多脑力工作者,由于工作精神压力大,再加上饮食不当、不规律、活动少等特点,其肠胃功能呆滞,进食的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很容易产生湿热,也会引起口苦。
此外,引起晨起口苦的原因很多,如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有口腔疾病以及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经常疲劳、睡眠不足、过度吸烟、酗酒的人;患有某些肿瘤的人等,均可出现口苦症状。
三款食疗方调理口苦症状
在饮食上宜忌食辛辣、油煎、烧烤等燥热之品,可多进食清凉汤水,以清凉饮食为主,生活中要忌酒醇甘肥;再者就是要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心境平和,不可急躁,不可忧郁过度,性格宜开朗。凡性格内向、优柔不决者最易成口苦症,故保持心情愉快,是防治此病的关键一环。
1、枸杞鸡蛋汤
枸杞15g,鸡蛋2枚。先放枸杞与水煮汤,汤成加入搅拌鸡蛋,再烧开即成。
主治:轻度口苦。
2、菊花薏米冬瓜糖水
菊花15g,薏米30g,冬瓜100g,白糖15g,加水先煮菊花、薏米30分钟,去二药留汁,再放入冬瓜煮汤,汤成加入白糖即成。
主治:清火祛暑,因暑热引起之口苦症。
3、鲜竹笋煲瘦肉汤
鲜竹笋50g,瘦肉100g。加水先将瘦肉煮烂,再入鲜竹笋,烧至笋熟即成,加入少量食盐。
主治:清凉泻火,治口苦,口干等症。
口苦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