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旧时清明习俗,如今很少见

俗语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为常用的百姓语言,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指导着人们的农耕生产,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不少裨益。而我们熟知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几乎都有俗语身影,如今清明在即,自然也不例外。比如这句“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在今天看来难免一头雾水,但在古代却是人们趋吉避凶的生活方式之一。

清明当天莫不以扫墓为重,踏青次之。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是古代清明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恶劣的天气还是繁忙的人事,都不能耽搁人们前往祭奠先人。这不仅体现了我们自古传承的祖宗崇拜,也是百善孝为先的体现之一。古人在这天都会带上锄头和镰刀,因为祭祖和扫墓是缺一不可的。同时免不了烧些纸钱,人们将纸质的金箔烧给祖先表达缅怀与哀思,同时还会备些祭祀的食物置于坟头,祭祀礼毕之后在收回竹篮。不过在紧张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这些习俗也就不多见了,也只有一些农村还能看到。相比之下,还有一些清明习俗几乎沦为历史不服再现了,“嫁九娘”便是其中之一。

“嫁九娘”又称“贴九娘”,在古人的生活几乎是清明时节必不可少的环节。《瀛洲竹枝词一百首》中就有“禁烟时节麦苗长,遍贴清明嫁九娘。哺得燕雏嫌察污,好将芦辫护高粱”的记载,而九娘并非人名而是代指灯蛾。尤其是梅雨时节,都市中也时常能看到路灯周围飞蛾云集,在油灯遍布的古代,这应当是每年都会遇到的。在古人心中,灯蛾与蚊虫无二,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所以古人大多都会在清明这天用绿纸写上“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贴于门楹或墙上,古人认为这样便可以驱避蚊虫。即便是在夏天,也不会有飞蛾扑火的现象出现。在现在看来无疑是无稽之谈,但在条件极为有限,知识又被垄断的古代,以此寄托美好希望无疑是最为淳朴的心愿。

除了“贴九娘”外,古代的清明仪式还很多,比如摘柳枝插在门缝里以禳火灾;清明路人上遇到行人要说“早归”,谓之“催燕”;清明当天五更的时候把稻草绑在花树上可以使家中没有毛虫;在这一天将腊月的雪水滴在茶几上可以使家中没有苍蝇;还有妇女孩童都要带西柳枝编的柳圈可以没有虿虫毒物侵扰,也有戴柳圈可以一直年轻的说法谓之“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等。这些习俗有的起源上古时期,《周礼》与《诗经》中也能看到这些民风习俗的记载,俨然已在古代传承了数千年。不过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了解这些蛇虫鼠蚁的产生后再加以避免显然更为简单有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