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味
1、炒米
炒米,现在好像不多,在超市里还能看到,小包装,很精致。炒米这个手艺大约30年前还很普遍,一般是到了冬季,农闲时候,炒米手艺人就开始出门了。他们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把铁铲子,自带一口铁锅。
记得到了冬季,就会有炒米的师傅,到村里来,问有炒炒米的没有,一般马上就会有应承。那时的物质不丰富,家里孩子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于是就用米来炒炒米。不仅可以在饿的时候,只要用开水一冲就可以食用,而且过年时还可以做炒米糖,作为过年时来客时的茶点。
某家开始第一个炒,大家没事就来观看,一家炒完就去第二家、第三家。有时就在这家炒,不挪窝,轮到谁,谁家自己抱来柴火。师傅再也无需走村串户地叫喊,靠的是人传人。炒米时,一般都是师傅自己带锅,因为村民自己家的锅有油,米不能发起来,或者炒米有异味。另外一个就是不能有陌生人来,因为同行是怨家,有时陌生人就可能是同行,品行不好的炒米师傅会在观看的时候,趁人不备在人家米里放一点盐。于是这锅米算是瞎炒了,就是烧焦了,米也不能发起来。
炒好的炒米放在一只小口坛子里,用油纸把口扎起来。特别是孩子们放学时,第一时间就是去坛子里抓几把炒米,有时上学前也在口袋里装一些炒米,有时就当午饭。
大约在90年代,这样的专业师傅就不来村里炒了,不仅因为食物丰富了,也没有会炒炒米的师傅了,况且也不赚钱还挺辛苦。要想吃炒米就去超市买,因此每到年前,人们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那种热闹、喜庆好像没有了。
2、炸炒米
上面说的是炒炒米,那是在村民家里的灶台上用锅炒。炸炒米则不然,要有专门的工具。这种手艺不像炒炒米,他常年游走在农村或小集镇,现在在一些安置小区还有炸炒米的。他们有专门的工具:一只好像是铁或铅做的长形圆筒状的压力锅,中间有一个鼓起的肚子,一端是一只摇把,连接在一只铁圈上,铁圈由三根爪子焊接在圆形压力锅上,在三根铁爪的空心圈里有一只压力表,用以观察,防止容器过热爆炸。这只压力容器另一端有一只盖子,可以打开,放米进去。
先将两端支空,就其鼓起的肚子放在下面的小火炉上烧,一面烧,一面用手摇。孩子们在旁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看着那黑乎乎圆不隆冬像黑猩猩肚子一样的东西,在火上不停地转动,觉得好奇。有的因为母亲不在家,急得抓耳挠腮,围着火炉直转。4、5分钟后,师傅就将圆形状的锅前端翘起来,将前面那端套进一只非常长而且牢固的帆布袋子里。这时,孩子们全部跑开,捂住耳朵,远远地看着。师傅慢条斯理地一只脚踩住锅体的鼓肚子,一手按住后面摇把,另一只手用一根铁棍,插入锅那端的盖子中间一个孔里,使劲一别,只听“彭”的一声,随着一阵白色的烟雾,里面的高压瞬间释放出来,经过高温的米也一下子被轰了出来。此时他们已经是膨胀了不知道多少倍,一下子冲进那只长长的帆布袋子,一股白烟从袋子里冲出来,那是蒸汽。
旁边观战的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孩子,只要有孩子听到村里“彭”地一声,都吵着闹着找来爷爷奶奶妈妈,要拿米去炸一些。以前只要几毛钱就可以炸一罐子,或者给一碗米给师傅当工钱,现在可能要10元钱才能炸到一罐子,费用比米本身价钱都贵。为了增加口味,在往炸锅里加米时,还会放几粒糖精。孩子喜欢吃这个,一碗米可以炸出一大袋子这种膨化得很厉害的炒米。妈妈会用一只很大的塑料袋把炒米装起来。孩子嘴馋了或饿了就可以吃,很方便。
3、山芋条
做山芋条谈不上手艺,农村的妇女都会做,只是看你手勤不手勤。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就用这种价廉物美的山芋做成山芋条,给孩子解馋。
最普通的是将煮熟的山芋,在冷却后,用刀切成一片一片或一根一根,晒干,然后收集起来,就成了。这种山芋干很硬,咬不动,太韧。可以放点在口袋里,干活时可以当午饭,也可以在烧饭时,放一些在饭锅里当辅料,当饭吃。
精致一点的方法是,将生山芋削皮,煮熟。在煮熟之后,里面放些芝麻,也可以加点面粉,增加粘性。用木棍或锅铲将山芋捣烂,再将这些捣碎、和好的山芋糊,做成一块块粑粑。先晒到粑粑有些发硬时,再切成条,这就是最原始的所谓薯条。切好的薯条再进行暴晒,晒好了,有条件的就用油进行炸。炸好的薯条松脆、香糯、兴甜,就是现在,孩子们还非常喜欢吃。每次去针子表姐家,她总是将炸好的薯条给我们,非常好吃,别说孩子。
4、秋果
秋果,一般指立秋那天,大家要吃秋果。那天还有人去“摸秋”,就是偷人家地里的瓜果,也是允许的,为的是庆祝秋天的收获,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秋果有特定的含义,并不是秋天的果实就叫秋果。一般在立秋前的半个月,老人和母亲们就去加工一些小麦面。将小麦面和好,和好后稍微醒一醒,目的是让小麦面略微发酵一下,这样做出来的秋果很酥。有的没有把面进行发酵,秋果就很难咬动,咯牙。
一般是老太太和做母亲的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就用麦子换点面粉回来。那时自己没有麦子,主要是生产队里分一点,不多。那是当粮食用的,不是当零食吃的,换面粉的麦子多是在田野里拾来的。先将面粉和好,和得干稀合适,一点也不沾手,就像兰州拉面那样。再把面搓成一根长条,大约有手指这么粗细,于是将它用刀切成丁。切是很讲究的,要切成棱形,要左右不同方向地切。切好的棱形面疙瘩,放在竹扁里,放在阳光下,直至晒干为止。之后放入锅里炒熟,加点糖精,增加甜味。好了装起来,在立秋那天拿出来吃,这就是吃秋果,庆丰收的样子。
那时我家没有面粉,看到人家吃秋果,不知道有多羡慕呢。有的人家也会将南瓜籽、老蚕豆拿出来吃。
不过,现在的物质的确比以前丰富,现在又有炸米筒子的,一台机器,这边把米灌进去,那边立马熟的米圈或米筒子就出来了。折一截先吃起来,不管是谁的,没关系。然后将那些米筒子折断成一截截的放进口袋,孩子高兴呢,比肯德基都吸引孩子。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制作过程,场面热烈,人情浓郁,街坊邻居们都来了,孩子们嬉戏打闹,好不热闹。不似肯德基那样冰冷,里面只是低头吃东西,缺乏乐趣,花钱完事。
现在虽然还有一些老手艺,那种乡情似乎淡薄了许多。诸如:开油锅,已经很少了,一般直接去超市买油果;自己也不做羔了,都是请店铺做,直接去取。以前都是自己用一只木头模子,将米粉放进去压实,放在锅里蒸,好了,再在上面点上颜色,红的、绿的,那个过程热闹喜庆;沾炒米糖,将糖熬化,再将炒米和均,放在一只木头框里,上面抹平,等待冷却,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用袋子装起来,平时随吃随拿。
以前物质不丰富,勤劳的家长们总能想出办法,满足孩子的愿望。上次女儿听说我们那时经常吃山芋、立秋吃秋果,羡慕地说:我们要生活在那个时候多好,还有这些好东西吃。岂不知,那时正因为没有东西吃,大人才想出各种办法,给孩子们做点吃的解馋呢。虽然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可又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乡情还是乡愁,也许生活文明到一定程度就这样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