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祥龙老师的第三本书,先秦儒家哲学
第一本是《尧曰》
第二本是《复,见天地之心》
第三本是《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只能算是粗略看过,不算精细地研读。张老师的书是值得研读的。看张老师的书,有一种音乐性,诗的起兴性。
下一本我将要啃的一本书,或者说思想漫游的一本书就是《从现象学到孔夫子》,看张老师的书,让我不得不对现象学,存在主义,乃至结构主义等西方现当代哲学予以关注。
张老师对经典的解法,对经典的态度,都是甚合我心的。特别是张老师的对孝和时中的阐释,真的是一下子进入到我的心里。这段时间在做《四书评析》,做到中庸,我在中庸里也是寻求到了这个时中之义,看到张老师的书,尽是时中之义,一下子就相契合了,有一种印证感,内心有不可言喻的欢乐。所以看张祥龙老师的书也是带着欢乐的。
网络上有张老师的视频课,有书,我觉得虽然未见其人,但是依然可以建立这样一种师生问学关系。对于张祥龙老师的关注,那就是因柯老师的缘分。在柯老师处求学三年,从柯老师这里打开了读书治学的视野,真心认可这样一位老师。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古典书院结交的这些师友们,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群而不党,砥砺德行,共学共进。
我的文字里,承载了我的生命,是我这个有形生命体的延续。五年前,恍恍惚惚地写下第一篇有生命感的文章开始,就开始了我的“文字书写”的生活。文字书写已经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我对经典的阅读,学习,也是伴随着书写,书写在时间之流,生命之流里。
其实这一年里,我的写作有很多的滞碍。当我的公众号有太多亲人的关注,我觉得我的思考,我的生活过于“异类”,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很多时候,内心想写的,也就“算了吧”!所以呢,所写的,多是学习笔记,多是经典研习的文章,把心思倾注在这里,少了内在的抒发与表达。
其实这就是我为什么对张老师的“孝”有那么深切的感受,正因为我处理不好在思想上的,在深入互动交流上的与亲人,父母,兄弟的关系。我们的追求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太多不一样!我总觉得我越往前走,和亲人们的生活距离越远,代沟也越来越深。这里还有多少孝呢?
整个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传统文化越深入,越觉得我们这个文化的根“家”,被解构了,我们被解构为一个个“独立”的人,儒家的很多思想真的没有了其存在的根。
一个个的生命在漂泊,安顿在哪里?那血脉相连的父母,还在远方,我们能做些什么?当他们一天天老去,生病,我们又将能够做些什么
读书能有问题意识,能落到实处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时所思考的一些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