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声势浩大但却无疾而终的南明三入长江据崇明之战!

前言

公元1645年6月28日,随着坐镇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为清军所灭,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的抗清义军与官吏为树立反清旗帜遂共同推举鲁王朱以海监国,这便是南明历史上著名的鲁王政权。鲁王的监国于江南地区的抗清运动是颇具意义的事件。但反清旗帜的树立亦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无它,清军见鲁王监国当即毫不犹疑地派兵南下,仅仅数日即跨越天险钱塘江将鲁王逼得不得不出海避难。

鲁王逃难的去处唯有舟山。时隆武政权委任的舟山总兵黄斌卿拒纳鲁王迫使鲁王南奔厦门,名将张名振率本部人马留驻舟山。不久,张名振联合南明水师将领阮进杀黄斌卿,鲁王遂得以留驻舟山并以此为基地的反清复明事业。而鲁王系人马反清复明大业最为著名的战役便是三入长江之战!

南明军队

一入长江:援明辽东旧将吴胜兆反正!

1647年,原明辽东旧将、清苏松提督吴兆胜在复社名士陈子龙说动下意欲背清反正。为确保举义成功,吴胜兆委派谋士戴之隽与据有舟山的南明军黄斌卿和明户部郎中沈廷扬联络,约定:沈和鲁王方面的张煌言、张名振率领南明军队,由海路北上,攻打松江,吴胜兆在城内接应。

面对吴兆胜的主动反正,舟山的南明将领自然是喜不自胜的。然而彼时舟山岛上存在着隆武系的黄斌卿人马与鲁王系的张名振人马,因此协议单方面让鲁王系人马出兵相助却片言不提隆武系人马这让张名振心存疑虑,担心是隆武系人马内中使诈企图借清军之手消灭鲁王人马。张之担忧的确不无道理,前有黄斌卿拒纳鲁王之举,后有远超黄部的张部人马入驻,这的确有让黄不安而使计消灭张部人马的动机。因此虽舟山方已与吴兆胜约定出兵,但张名振却按兵不动丝毫没有出征的迹象。如此局面使得舟山内部局势陡然紧张,似乎一张火并在所难免。

反清大业决不可因派系之间而荒废。危急时刻,张名振营中的名士张煌言主动站出来协调各方出兵。最终达成以鲁王系人马为主辅以黄部人马进入长江。然而出师前的内讧无不预示着此次入兵长江绝非易事。果然当年四月十五日,吴部反正事泄,吴胜兆被清廷捕杀。而未得消息的南明人马则在长江口突遇台风,尚未与清军交战即折损大半。不仅如此此次统兵主将沈廷杨、总兵蔡聪(黄斌卿之妻舅)船覆登陆后亦被俘杀。唯有监军张煌言虽不幸被俘但却凭借其机智的应对得以逃脱升天返回舟山。此次一入长江之役虽前期谋划周密,但奈何保密不严且遭天灾最终无功而返,可谓祸不单行!

南明水师

二入长江:鲁王人马收复失地的前哨战!

有了入援吴兆胜失败经历的张名振、张煌言等鲁王系将领迅速意识到他们在长江航道上缺少一个如同舟山一般可靠的基地。于是自然地,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虎据长江口的沙洲-崇明。此时的舟山岛内已因1648年的“政变”使得鲁王系人马成为了唯一的掌权派系,他们不仅南下迎回了鲁王,还一度在浙东地区招募人马扩充了实力。因此有了核心领导者且又扩充了部队的鲁王军有了再入长江的实力。再观再入长江的进攻目标-崇明。崇明虽暂由清军所占,但驻岛部队人数不多,且因长江阻隔,崇明岛上的清军一旦被包围便如同孤军一般。天时地利人和,似乎进攻崇明于鲁王人马全无难度!

永历七年(1653年)八月,经数年准备的鲁王系人马在张名振(主帅)、张煌言(监军)的率领下自舟山誓师北伐开入长江。当月即直达崇明县城下,将驻岛清军围困在这座孤城之中。完美的开局似乎的确如战前所料将崇明岛山清军孤立,但接下来的战局却大大出乎张名振、张煌言的预料。绝境之下的清军并未缴械投降,反而顽强抵抗让鲁王军全无进展。既然无法一举攻克,那么长期围困是否可迫降清军?非也,情报工作极其出色的清军早已在鲁王军出发前侦得其动向并提前囤积了粮食以应对可能的围困战。鲁王军的布局与择机进攻的确完美,但架不住清军更完美的准备!

崇明老城街景

1653年3月,围城八个月全无克复迹象,士气低落的鲁王军在闻得周边清军即将驰援的消息后不得不无奈撤回主力,返回舟山。行前信心满满誓要为苟延残喘的南明光复一座,最终却灰头土脸的失败而归,显然这对整个舟山岛上的南明残军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然而事情却并不只是打击了士气那么简单,鲁王军的此次行动让清廷认识到残存在舟山岛上的南明军实力不可小觑,由此也让清军下定了剿灭舟山残军的决心。

崇明围攻战,南明鲁王军不仅寸土未得,反而引得清军瞩目而使舟山所受到的军事压力愈发严重。不久,谋划周密的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海禁政策,由此舟山岛上的南明残军愈发艰难。在此背景之下鲁王军的第三次入长江之战应运而起。

清初舟山之役

三入长江:鲁王系人马未能扭转乾坤的最后单独一战!

早在南明鲁王军二入长江作战之前的1651年清浙闽总督陈锦、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固山额真刘之源、提督田雄、浙江巡抚肖起元等便已合兵攻破舟山。此役便是著名的明末清初之舟山战役。舟山战役对鲁王系人马打击极大,光战死者便高达一万八千人。随后续南逃的鲁王系人马在郑成功的帮助下得以克复舟山并以此为基地二入长江围攻崇明。但从围攻崇明城八个月未克可见南明鲁王军自舟山战役已战斗力大减,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舟山不再如1651年那般为清军攻破?似乎三入长江转移清军视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654年正月,张名振在返回舟山后不久即得消息:清军集结兵力准备发起第二次舟山战役。面对清军的大军集结,张名振与张煌言商议后决定发起第三次进入长江。此时留驻在崇明围攻县城的部分鲁王军尚未撤离,但此行他们不打算再管这座孤城。深入长江直逼清朝在江南的统治核心-南京方可达围魏救赵之效。正月十七日,张名振、张煌言等率部突破清军在长江狼山、江阴、孟河、三江等江防要塞直抵瓜州遥望金陵山。然而连日奋战已耗尽军队战力,不得已,张名振等只得下令原地休整。随军南明将领官吏则在瓜州遥祭明孝陵,作诗以表光复旧土之决心。

兵至瓜州迫近金陵,这是鲁王军三入长江中最好的战绩。然而这份战绩尚未被夸耀后方即传来舟山为清军再次攻克的坏消息。舟山乃是鲁王系军队的根据地,绝不容失。因此得知军情的张名振等立马率军退出长江返攻舟山。而另一边再克舟山的清军本就没有打算长期据守,在将岛上居民迁移一空之后遂在南明张名振、郑成功南北两路夹攻中主动撤退,将一片废墟的舟山留给了张名振。虽复舟山,但进兵失败未能迎回母亲遗骸的鲁王军统帅张名振最终在舟山郁郁而终。张名振死后鲁王军的大权交接到了张煌言手中。面对一片狼藉的舟山,张煌言清楚地意识到鲁王军已形同无根之木孤军定不能长久。因此成为鲁王军统帅的张煌言明智地选择了与郑成功合作。于是鲁王军的孤军奋战走到了终点,鲁郑合作的局面成为了东南沿海反清复明的主流。而这一合作不久亦开花结果,那就是著名的郑成功攻南京之役!

郑成功进攻南京

终章

以张名振、张煌言为主将的南明鲁王系军队占据舟山不断反攻长江本质上而言是明朝派系内斗(隆鲁争正统)下一种彰显正统性的对外表现。事实上在清朝已入住中原控制江南富庶地区的情况下光凭一派人马是不可能打开局面的。因此三入长江之战虽然一度战果巨大(直抵瓜洲),但并未动摇满清统治。待到后期张煌言意识到协同作战的重要性时,满清政府则通过剃发易服、片船不许出海之海禁策略稳固了其统治。因此当张郑联军于1659年发动声势浩大的入长江攻南京之役时,其失败的结局似乎已注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