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一症一方(1)

阴黄

人参四逆加味方剂组成:  茵陈18g,党参10g,附片10g,干姜10g,甘草10g,赤芍10g,柴胡10g,白术10g,蒲公英25g,茯苓20g,大黄5g。
主治疾病:  
阴黄
出现症状:  
面目一身萎黄晦暗,状如烟熏,形寒微冷,清瘦神疲,搀扶行走,少气懒言,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呆食少,尿深黄如浓茶,大便鸭糖,日2-3次。
具体体征:  
舌质淡紫,苔白稍厚,脉沉迟细。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剂疗效:  
1例,治愈1例,服29剂,随访至今,一直康健。
典型病例:  
瞿某,男,29岁,农民,服29剂,康复。
加减条件:  
脘腹作胀,大便鸭糖加麦芽20g,藿香8g。
人参四逆加味方
方剂组成:  
党参10g,附片10g,干姜10g,白术10g,甘草10g,车前子10g,茵陈20g,蒲公英20g,茯苓20g,赤芍15g,麦芽15g。
主治疾病:  
阴黄
出现症状:  
面色藜黑,目黄晦暗,形寒怕风,疲乏少力,纳少腹胀,尿深黄,大便糖。

劳伤发热

乌梅丸
方剂组成:  
干姜6g,桂枝8g,制附子、黄连各3g,乌梅、黄芩、当归各10g,太子参15g,白芍12g,柴胡5g。
主治疾病:  
劳伤发热
出现症状:  
发热陈作,胸腹烦热,但足心觉冷,体倦肢软,面颧浮红。
具体体征:  
舌淡白润、苔薄,脉迟弱无力。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徐某,男,63岁,1990年12月12日初诊。发热1年。1年前前某日因晨炼过劳,当时出汗如浴,汗后全身发冷。自此经常发热,某院曾诊为中枢性发热,服中西药未见效。诊见面色晦暗,发热陈作,胸腹烦热,但足心觉冷,体倦肢软,面颧浮红,舌淡白润、苔薄,脉迟弱无力。治拟温阳补虚,和营清热,方用乌梅丸加减。服药5剂后热减足温。继上方加减服药10余剂,发热诸症悉平。

口冷
补中益气汤加味
方剂组成:  
生芪20g,当归12g,炒白术12g,陈皮9g,党参9g,炙甘草6g,升麻4g,柴胡4g,葛根12g,防风6g,生姜3片,大枣3枚。
主治疾病:  
口冷
出现症状:  
形瘦体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口周无皲裂脱屑。舌淡瘦,苔薄白,六脉虚弱,双寸浮。
具体体征:  
皮胃虚弱,风冷上乘。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一老妇,七十有二。自述口唇发凉怕冷已数月。形瘦体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口周无皲裂脱屑。舌淡瘦,苔薄白,六脉虚弱,双寸浮。证属皮胃虚弱,风冷上乘。药中病机数月疾恙,三剂霍然。

厥阴

扶阳收涩固脱方
方剂组成:  
人参、茯苓、干姜炭各12g,肉桂3g,附子9g,白芍、扁豆各15g,焦山楂20g,诃子9g。
主治疾病:  
厥阴
出现症状:  
精神萎靡,目闭不开,卧床蜷缩面向里侧,日夜下粘液便20-30次,无脓血和里急后重,四肢不温,舌质淡紫苔白腻,两寸脉浮缓,双尺脉微弱。
具体体征:  
阳气衰微而欲脱。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扶阳收涩固脱。
典型病例:  
姚某,女,68岁。1985年5月29日诊。代诉:两月前患大叶性肺炎并发胸膜炎,经用西药治疗病愈。近日发热,下利无度。症见:精神萎靡,目闭不开,卧床蜷缩面向里侧,日夜下粘液便20-30次,无脓血和里急后重,四肢不温,舌质淡紫苔白腻,两寸脉浮缓,双尺脉微弱。证属阳气衰微而欲脱。急以扶阳收涩固脱。服用上方2剂,下利大减,日夜3次,四肢转温,双尺脉脉幅较宽。

间歇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组成:  
麻黄5g ,细辛3g,甘草,制附子片6g,蚤休,白茯苓20g,板蓝根30g,炙前胡,白术10g。
主治疾病:  
间歇发热
出现症状:  
头昏肢倦,肤黄形瘦,身疼腰酸,咳嗽陈作,吐痰粘白,口角疱疹。
具体体征:  
舌苔薄白略腻,脉沉细。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典型病例:  
闻某,男,52岁,1990年3月5日就诊,患者自1989年4月始发热,在某医院住院,经抗生素、激素及输液治疗热退出院。昨日发热又作,因西药久治无效,故转我院求治中医,诊见:头昏肢倦,肤黄形瘦,身疼腰酸,咳嗽陈作,吐痰粘白,口角疱疹,舌苔薄白略腻,脉沉细。曾于1989年2月患肠伤寒,住院月,热退后出院,因工作忙,体力末复即上岗作。故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服用3剂,本方取熟附之辛热温少阴之里,细辛之辛热。故3日后势已挫,发热退,咳嗽平,口角疱疹消,再与前法加入六君子调理脾胃,继服半月,长期间歇热终获愈。

寒邪直中少阴

附子汤
方剂组成:  
熟附块15g,茯苓12g,党参9g,生白术12g,生白芍12g。
主治疾病:  
寒邪直中少阴
出现症状:  
恶寒肢冷,周身骨节疼痛,腰部算重,面色苍白,舌苔薄润,脉沉细。
具体体征:  
邪侵入少阴,阳气不布所致。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陈某,男,61岁。1975年11月17日初诊。3日来恶寒肢冷,周身骨节疼痛,腰部算重,面色苍白,神志清明,头不痛,口不渴,略有腹痛,溲清便溏,舌苔薄润,脉沉细。邪侵入少阴,阳气不布所致。药后恶寒大减,腹痛,骨节疼痛均瘥,腰部酸重未减,脉转有力。上方白术改15g,再服2剂而愈。

风湿性头痛

九味羌活汤
方剂组成:  
川羌活9g,白芷9g,黄芩9g,防风12g,当归12g,生地12g,细辛1g,川芎15g,甘草6g,葛根16g。
主治疾病:  
风湿性头痛
出现症状:  
头痛沉重,头重如裹,头晕,肢体酸楚,胸闷,口粘。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2次分服,1周为1疗程。
方剂疗效:  
1周后,28例治愈12例(42.86%),有效14例(50%),无效2例(7.14%),总有效率92.86%。
典型病例:  
张XX。46岁,头痛重,恶寒,发热头昏沉,四肢困重,胸闷纳呆,口粘干,渴不欲饮。连服7天告愈。
加减条件:  
头晕重者加天麻、钩藤、菊花;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白术;久病者加桃仁、红花、全虫;痛于头两侧较重者加柴胡、龙胆草;痛于脑连于颈项者加蔓荆子、桂枝;痛于巅顶者加蒿本。

房事伤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剂组成:  
麻黄10g,附片6g,天花粉10g。
主治疾病:  
房事伤寒
出现症状:  
满面潮红,少腹坚硬拒按,小便不通,恶寒无汗,口燥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具体体征:  
太少两感。
方剂用法:  
1剂,1轻煎冷服。
典型病例:  
宋某,男,30岁,1989年8月19日初诊。患者6天前夜晚与妻子同房后,因天热而去河中沐浴,当晚并无不适。次日中午饮汽水两瓶后,突感腹部疼痛,尤以少腹部为甚,同时发热恶寒,不思饮食,体温41℃,西医按“流行性感冒”,中医按内热外寒之“寒激火”治疗均无效。刻诊:急性病容,满面潮红,少腹坚硬拒按,小便不通,恶寒无汗,口燥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此属太少两感之证,服后发热减轻,腹疼减缓,小便通畅,唯觉口渴较甚,阴茎疼痛。药已中病,效不更方,予上方2剂而愈。半月后,患者房事后不少腹复痛,淡其势甚缓,遂予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饭前发烧
补中益气汤加味
方剂组成:  
黄芪30g,白术18g,陈皮12g,升麻10g,柴胡10g,党参30g,当归12g,焦三仙各30g,甘草6g。
主治疾病:  
饭前发烧
出现症状:  
饭前发烧,食后热退,面色萎黄,形寒怕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差腹胀,便不成形,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虚大。
具体体征:  
中气不足,气虚发热。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饭前饮服。
典型病例:  
莫某,男,28岁。患者两年前曾患肺脓疡,愈后出现饭前发烧(38-38.5℃),食后热退,持续一月余。前医认为患肺脓疡后余热未净,给予滋阴清热药治疗,病情有增无减,于1987年5月3日求治于余。症见面色萎黄,形寒怕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差腹胀,便不成形,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虚大。诊为中气不足,气虚发热。服上方三剂后二诊:服上药诸症减轻,药已对证,原方再进十剂而愈。

恶寒症

补中益气汤
方剂组成:  
淮山药、党参各15g,黄芪20g,陈皮、炙甘草、木香后下各6g,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鸡内金、防风各10g。
主治疾病:  
恶寒症
出现症状:  
体胖,面色[白光]白,纳常,二便调。
具体体征: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付某,女,38岁,1991年9月6日初诊。近日恶寒,需着厚外衣,恶寒以饭后半小时内明显,伴口干喜热饮,体胖,面色[白光]白,纳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治以补中益气,疏解表寒。服药2剂后恶寒尽除而愈。

阴寒重症

真武汤
方剂组成:  
附片5g,云苓10g,白术10g,白芍10g,生姜6g。
主治疾病:  
阴寒重症
出现症状:  
心动应衣,大腹澎胀,全身浮肿,阴器亦肿,足肿不能任地。轻微咳喘,痰中偶带血丝,夜泻6-7次,泻下清稀,舌质淡嫩、苔滑润,全舌似水液浸泡。脉寸、关细数濡软,尺部沉弱。
具体体征:  
伤寒食冷所致。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罗某某,男,9岁。学生。于1991年冬作客途中拾冰块吃,回家后剧咳,服药不效,持续月余,不药咳减,转上吐下泻,10于后日但泻不吐,半年后,仍泻不止。开始则面部和足掌浮肿,渐及答复鼓胀,全身肿胀。当地各医院以西药、中药、草药齐用内服外敷并举,终不见效,求治于余。结论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建议转上级医院诊治。心动应衣,大腹澎胀,全身浮肿,阴器亦肿,足肿不能任地。轻微咳喘,痰中偶带血丝,夜泻6-7次,泻下清稀,舌质淡嫩、苔滑润,全舌似水液浸泡。脉寸、关细数濡软,尺部沉弱。证属伤寒食冷所致。诊断为伤于寒湿的阴寒重证。治以温壮肾阳,以制寒水;培补中土,健脾止泻。真武汤和肾气汤交替服用,四神散伴服。连续服药21天,浮肿由面部逐渐往下消退,腹胀消失,饭量增加,脉搏由每分钟114次减至90次以下,于5月24日出院,带药10剂已善其后。6月13日其父母欣告,患儿一切正常,唯较前消瘦。

体虚感冒

玉屏风散
方剂组成:  
生黄芪30g,炒防风10g,生白术10g,茯苓15g,淡附片5g,桂枝6g,炒白芍10g,炙甘草5g。
主治疾病:  
体虚感冒
出现症状:  
头痛,畏风,恶寒,自汗出,轻咳,体倦,关节不舒,时轻时重,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具体体征:  
证属:阳虚感冒,营卫不固。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治宜温阳益气固表。
典型病例:  
陈某,男,50岁,1991年5月1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平时易患感冒,本次感冒持续月余,经服中,西药不愈,头痛,畏风,恶寒,自汗出,轻咳,体倦,关节不舒,时轻时重,舌苔淡白,脉浮无力。证属:阳虚感冒,营卫不固。治宜温阳益气固表。服用5剂。复诊:服药后畏风消失,恶寒亦减,头痛见轻,仍时汗出,脉浮缓。治宜前方去淡附片,加浮小麦/30g,连服15剂,痊愈停药。随访2个月仅感冒2次。

背部寒冷

背部寒冷方
方剂组成:  
黄芪15g,党参、白术、葛根各10g,陈皮、柴胡、干姜各6g,升麻、炙甘草各3g。
主治疾病:  
背部寒冷
出现症状:  
胃脘部不适,纳呆便溏,四肢欠温,背部寒冷伴拘紧感,劳则加重。
具体体征: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典型病例:  
程某,男,56岁。背部寒冷伴拘紧感已半年之久。证见胃脘部不适,纳呆便溏,四肢欠温,背部寒冷伴拘紧感,劳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服本方6剂,背寒拘紧感明显减轻,胃脘不适。

半身冷

防己黄芪汤
方剂组成:  
防己15g,黄芪15g,白术12g,生姜6g,甘草6g,大枣2枚。
主治疾病:  
半身冷
出现症状:  
右半身发凉冰冷,沉重。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服,渣复煎。
典型病例:  
陈某,男,42岁,自感右半身发凉冷冰冰2年,沉重1年,症见右侧肢体活动如常,自感右半身冰凉沉重,天之不冷,用上方3剂后左半身冰冷沉重感好转,又服6剂后右半身转温,沉重感亦消失。

温热病

新加香需饮加减方
方剂组成:  
香薷12g,淡豆豉10g,厚朴9g,荆芥12g,防风15g,杏仁9g。
主治疾病:  
温热病
出现症状:  
头身疼痛较剧,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胸闷、食入无味,察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具体体征:  
风寒外束,肺卫失宣。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李某,女,52岁,19789年11月22日诊。患者3天前外出不慎受凉,遂感头身痛,恶寒发热,经西药治疗无效,求治于师。患者诉头身疼痛较剧,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胸闷、食入无味,察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乃风寒外束,肺卫失宣。乃予新加香薷饮加减治之。嘱药后喝热开水,盖被透汗。2剂后诸证遂解。

温病下血

治温病下血方
方剂组成:  
生大黄9g后下,玄明粉4.5g冲,川朴4.5g,枳壳6g,川黄连2.5g,青木香6g,大腹皮10g,生甘草3g,乌梅10g,地榆炭12g,焦山楂12g。
主治疾病:  
温病下血
出现症状:  
体温3.5℃,血便、色如果酱,大便连脘膨满胀大,腹痛阵发,口吐涎沫,呻吟烦躁,不安床褥。脉弦细数,沉按有力,舌红苔少,尖边多刺。
具体体征:  
积滞温热搏击阻中。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7岁。患儿因饮食不节,迭进猪肉、馄饨、山芋等物,次日即满腹疼痛,阵发加剧。西医诊断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1977年11月22日初诊:体温3.5℃,血便、色如果酱,大便连脘膨满胀大,腹痛阵发,口吐涎沫,呻吟烦躁,不安床褥。脉弦细数,沉按有力,舌红苔少,尖边多刺。证属积滞温热搏击阻中。服用上方3剂。二诊:药后得矢气,前法中当参安蛔之品。服用2剂。三诊;今夜下利次数大减,粪便略干,腹膨较软,疼痛时作,积热未除,腑气未和,而蛔虫不安。服用2剂。四诊:便血已止,见黄色粪质。今晨腹膨较减,尚拒按,舌红苔少,腹阵痛,发热(体温39.7℃)无汗。积热蕴毒尚留,气阴耗伤。服用1剂。五诊:药后大便成条,并下蛔虫四条,舌红苔少微灰。原方去冬葵子,加乌梅10g。1剂。六诊:眼晚及今日上午大便均下蛔虫一条,腹痛大减,大便软而有形,面微浮,知饥思谷,肌瘦,舌红脉细。气阴亏虚,蛔虫匿伏。治以调脾胃、安蛔解毒。服2剂。后以四君子汤加减调治。

具体体征: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
方剂用法:  
每日1剂,黄疸退后,继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作丸调治1月。
方剂疗效:  
1例,治愈1例,1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典型病例:  
龙某,男,45岁,服35剂,黄疸全退,诸症消失。
导赤散加减
方剂组成:  
木通10g,竹叶10g,甘草6g,蔓荆子15g,牛蒡子15g,升麻10g,竹茹10g,陈皮10g,灯芯3g。
主治疾病:  
未、申时头痛
出现症状:  
患者5天来每于13时至16时前额剧烈胀痛、昏蒙,连及目眶,伴有胸脘胀闷、恶心、小便黄赤。形体肥胖,舌红苔白厚腻,脉洪滑。
具体体征:  
湿热扰于手足太阳之经脉。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功效:  
清利湿热。
典型病例:  
朱某,女,39岁。1990年6月10日初诊。患者5天来每于13时至16时前额剧烈胀痛、昏蒙,连及目眶,伴有胸脘胀闷、恶心、小便黄赤。形体肥胖,舌红苔白厚腻,脉洪滑。证属湿热扰于手足太阳之经脉。治宜清利湿热。服本方1剂诸症大减,继服2剂而愈。

仁宣肺通调方
方剂组成:  
杏仁、大豆黄卷、银花、连翘各10g,羌活、薄荷各5g,白蔻仁3g后下,六一散12g布包。
主治疾病:  
湿热
出现症状:  
汗出不解,头身酸困,胸闷不适,纳谷不馨,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
具体体征:  
湿热相挟。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43岁,1995年5月23日初诊。发热5天,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头身酸困,胸闷不适,纳谷不馨,舌质偏红、苔薄黄微腻。前医投银翘散未效。时值夏季又逢阴雨,所感湿热之邪,蕴遏于肺卫。

证属湿热相挟,当主祛湿,祛湿又以“轻宣肺上”诚乃治湿热之佳法也。服用上方2剂尽,诸症见减,体温降至37.6℃。去羌活续服2剂,热退身凉,诸症告愈。

三仁汤加味方
方剂组成:  
杏仁、白蔻仁各15g,薏苡仁30g,姜半夏、通草、泽泻、枳实、大腹皮、藿香各10g,滑石、茯苓各20g。
主治疾病:  
湿温症
出现症状:  
面色淡黄,消瘦,苔白厚腻,脉沉无力,午后稍感恶寒,但不发热。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宣化表里,调畅三焦气机。
典型病例:  
金某某,男,63岁。1980年1月16日诊。半年前,患者冒雨回家后感觉头痛,肢体困重,发热恶寒,午后较甚。自服阿斯匹林三次,汗后病不瘥。某医院诊为疟疾,正规服氯伯8日,病情更加严重,又出现便溏,日3-4次,胸脘痞闷,困倦乏力,下肢浮肿,脸面渐瘦。前医予参苓白术散10余剂,又予真武汤8剂,皆无效。查面色淡黄,消瘦,苔白厚腻,脉沉无力,午后稍感恶寒,但不发热。治宜宣化表里,调畅三焦气机。方用三仁汤加味。服用上方3剂,诸症减轻。继服6剂,诸症皆除。惟湿邪一撤,脾胃气虚之症更加显露,故改服六君子汤加黄芪连服15剂,恢复健康。

04湿热积滞

甘露消毒丹加减
方剂组成:  
藿香、连翘、白蔻、石菖蒲、茵陈、黄芩、薄荷、白芍各10g,滑石20g,木香6g,神曲、槟榔各9g。
主治疾病:  
湿热积滞/伤寒
出现症状:  
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具体体征:  
湿热交蒸,壅滞肠中。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热化湿,调和气血。
典型病例:  
阎某某,女,18岁。因发热、恶寒、腹痛腹泻15天于1990年4月18日入院。用氯霉素、青霉素等药治疗少效。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0.63,淋巴0.37,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0-1。诊断为伤寒。证属湿热交蒸,壅滞肠中。治宜清热化湿,调和气血。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服用上方4剂后,其症大减,继服原方5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守原方连服6天,复查大便常规正常;肥达氏反应“H”1:50,“O”1:30,痊愈出院。
01湿热积滞

甘露消毒丹加减
方剂组成:   藿香、连翘、白蔻、石菖蒲、茵陈、黄芩、薄荷、白芍各10g,滑石20g,木香6g,神曲、槟榔各9g。
主治疾病:   湿热积滞/伤寒
出现症状:   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具体体征:   湿热交蒸,壅滞肠中。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热化湿,调和气血。
典型病例:   阎某某,女,18岁。因发热、恶寒、腹痛腹泻15天于1990年4月18日入院。用氯霉素、青霉素等药治疗少效。恶寒、高热,体温40℃,腹痛腹泻,便下脓血,日行5-6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化验: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0.63,淋巴0.37,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大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0-1。诊断为伤寒。证湿热交蒸,壅滞肠中。治宜清热化湿,调和气血。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服用上方4剂后,其症大减,继服原方5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守原方连服6天,复查大便常规正常;肥达氏反应“H”1:50,“O”1:30,痊愈出院。

补中益气汤
方剂组成:  
黄芪18g,党参、鸡血藤各12g,白术、甘草、当归各10g,陈皮9g,升麻、柴胡各6g,大枣5枚。
主治疾病:  
足底热痛
出现症状:  
双足底热痛甚,头晕神疲,四肢乏力。但足底无红肿,触之不灼手,无触痛。诊其脉沉细而缓。观舌体淡白胖嫩苔少。
具体体征: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致筋脉失氧和气虚发热。
方剂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剂功效:  
健脾益气。
典型病例:  
冯某,女,40岁。患者双足底发热疼痛一年余,每次月经期和停经后热痛加重,甚时热痛难忍,赤足触地则舒,多次给予“滋阴清热”之剂治疗,病情未见好转。1992年7月22日,笔者首次应诊。双足底热痛甚,头晕神疲,四肢乏力。但足底无红肿,触之不灼手,无触痛。诊其脉沉细而缓。观舌体淡白胖嫩苔少。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致筋脉失氧和气虚发热。健脾益气。7月27日夏诊,双足底热痛减轻,时逢月经来潮,此次月经量比以前减少,脉舌同前,继进前方三剂。患者因工作繁忙,于8月24日再诊,双足底热痛均已消失,其脉舌如常。嘱其再进前方三剂,以巩固疗效。

子时发热;老太,83岁,面安静神祥,清癯,舌瘦苔干厚燥,口气重浊,脉双关深滑有力,寸尺不足,按压少腹有块结,问曰不痛,身不发烫,无汗,近一周无大便,每晚子时准时发热,近天明后退烧。辨证为少阳阳明证,用方;大柴胡汤合调胃承气汤。:柴胡30g  黄芩15g  法半夏12g  白芍10g  枳壳10g   酒大黄10g(后下)  芒硝10g(后下)  炙甘草10g 二付,水煎服。亱解一尿盆大便,先干如小石块,后稀溏,臭气熏天,解后熟睡。

阴虚症

六味地黄汤加味
方剂组成:  
生地黄30g,大熟地30g,山茱萸10g,云茯神12g,淮山药15g,粉丹皮12g,福泽泻10g,杭菊花9g,炒白芍12g,川续断10g,北五味6g。
主治疾病:  
阴虚
出现症状:  
头晕脑胀,颜面潮红,全身烘热,两手轻抖,心悸怔忡,烦躁不安,夜难入眠,多梦易醒,舌嫩红,苔薄白,脉一息五至,寸关有力。
具体体征: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上扰。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益肾养阴。
典型病例:  
杜某某,男,29岁。头晕脑胀,颜面潮红,全身烘热,两手轻抖,心悸怔忡,烦躁不安,夜难入眠,多梦易醒,舌嫩红,苔薄白,脉一息五至,寸关有力。中医治疗,先后处以平肝潜阳、清热泻火、重镇安神、养血宁心等法,汤丸并投,无明显效果。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火上扰。治以益肾养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服用上方三剂,诸情大减。再六剂,诸证顿失。一月后,病情又轻度复现。原方连服六剂,诸证又消。又二月余,又觉有点烘热潮红,仍原方六剂,病遂告愈。观察两年多,身健体强。

夜间潮热症

桂枝汤
方剂组成:  
桂枝、白芍各9g,生姜、甘草各6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苍术10g,大枣3枚。
主治疾病:  
夜间潮热症
出现症状:  
10余年来,每至夜间10时开始感周身发热,体温不高,肌肤扪之微热,心烦不安,关节酸困不适,骨蒸烦热,彻夜难眠。至零晨4时左右,夜热缓解,肢体发凉,怕冷汗出,白天感头痛,头昏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浮缓而虚。
具体体征:  
营胃不和所致。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调和营卫。
典型病例:  
赵某,男,35岁,农民。1988年6月12日初诊。10余年来,每至夜间10时开始感周身发热,体温不高,肌肤扪之微热,心烦不安,关节酸困不适,骨蒸烦热,彻夜难眠。至零晨4时左右,夜热缓解,肢体发凉,怕冷汗出,白天感头痛,头昏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浮缓而虚。曾多方求医,予以养阴透热,滋阴除湿,健脾除滞,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等法治疗,但终未能效。综观脉证。属营胃不和所致。拟调和营卫。采用桂枝汤加减。服药6剂,夜间潮热缩短至1-2h,发热明显减轻,心烦好转,水幔尚可。再进6剂,夜间发热基本治愈,武汉除恶风之感,守方10余剂,症状消失,痼疾遂愈。

阳虚误为虚热

三仁汤加味
方剂组成:  
杏仁10g,白蔻仁10g,砂仁6g,木通10g,滑石10g,半夏10g,厚朴10g,藿香10g,黄连6g。
主治疾病:  
阳虚误为虚热
出现症状:  
无明显诱因而持续低热(体温37.5℃左右),常微汗出,汗出而热不退,口苦、食少、心下痞满,全身困倦,大便溏,每日一次,舌淡,苔厚腻,脉濡细。
具体体征:  
湿热内蕴。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热利湿。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60岁,1982年5月20日以低热三月余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而持续低热(体温37.5℃左右),常微汗出,汗出而热不退,口苦、食少、心下痞满,全身困倦,大便溏,每日一次,舌淡,苔厚腻,脉濡细。考虑其症属湿热内蕴。治以清热利湿。予上方三付,患者服二付即来诉,自觉胃中寒凉,嘈杂不适,气短身冷。查体温仍同前,触其手发凉。又详问其病史,方知患者每汗出后总觉身冷,手足凉,大便溏,带有不消化食物。系一派阳气不足之象。遂给二方服。服药六付,体温即正常,诸症皆除。

阳虚误为虚热

三仁汤加味
方剂组成:  
杏仁10g,白蔻仁10g,砂仁6g,木通10g,滑石10g,半夏10g,厚朴10g,藿香10g,黄连6g。
主治疾病:  
阳虚误为虚热
出现症状:  
无明显诱因而持续低热(体温37.5℃左右),常微汗出,汗出而热不退,口苦、食少、心下痞满,全身困倦,大便溏,每日一次,舌淡,苔厚腻,脉濡细。
具体体征:  
湿热内蕴。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热利湿。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60岁,1982年5月20日以低热三月余就诊。患者无明显诱因而持续低热(体温37.5℃左右),常微汗出,汗出而热不退,口苦、食少、心下痞满,全身困倦,大便溏,每日一次,舌淡,苔厚腻,脉濡细。考虑其症属湿热内蕴。治以清热利湿。予上方三付,患者服二付即来诉,自觉胃中寒凉,嘈杂不适,气短身冷。查体温仍同前,触其手发凉。又详问其病史,方知患者每汗出后总觉身冷,手足凉,大便溏,带有不消化食物。系一派阳气不足之象。遂给二方服。服药六付,体温即正常,诸症皆除。

血瘀发热

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剂组成:  
桃仁15g,红花、川芎、当归、白芍、柴胡、枳壳、桔梗各12g,牛膝9g,生地、丹皮、青蒿各20g,甘草5g。
主治疾病:  
血瘀发热
出现症状:  
胸闷痛,面部烘热。
具体体征:  
舌黯红、苔薄,脉弦。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郭某,男,46岁,1986年3月28日初诊。患者去年曾患胸膜炎,经西药治疗症状缓解。2个月前自觉胸闷痛,面部烘热,西医诊断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经用链霉素、利福平、雷米封等,以及中药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清骨散、六味地黄汤等加减治疗,胸痛减轻,但仍面部烘热,晚上为甚。翁老察其舌黯红、苔薄,脉弦。治宜活血化瘀理气,佐以养阴清热。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另用大黄粉/2g冲服,日3次。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进5剂,诸症消失。 
        
虚劳发热

桂枝汤加味方
方剂组成:  
黄芪、玉竹、生白芍各15g,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主治疾病:  
虚劳发热
出现症状:  
面色不华,体质衰弱,纳差,夜寐多梦,倦怠无力,时见自汗或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舌淡红无苔少津,脉象沉细数。
具体体征:  
虚劳发热,偏气阴两虚,营卫不和。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益气养阴和调营卫法。
典型病例:  
韩某,女,28岁。自诉:27岁始常在午后发热,微恶风寒,疲劳时尤甚。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西医疑诊肠系膜淋巴结核。刻诊:面色不华,体质衰弱,纳差,夜寐多梦,倦怠无力,时见自汗或盗汗,午后颧红,五心烦热,舌淡红无苔少津,脉象沉细数。证属虚劳发热,偏气阴两虚,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养阴和调营卫法。方用桂枝汤加味。服用上方3剂后,汗出,恶风寒已瘥。午后仍有微热,37.4℃,继进3剂,体温36.8℃-37.2℃之间,心身爽快,食纳略增。效不更方,再进6剂,体温降至36.7-37℃,诸症渐平,食纳恢复,二便正常。予二至丸善后。前后治疗2月余,诸证消失,体温正常,体重增2kg。随访1年未再复发。

虚劳
陈夏六君子汤

方剂描述:  
党参、白术、仙鹤草、延胡索、茯苓各15g,法半夏、台乌药各12g,麦芽30g,陈皮、炙甘草各10g。 
主治疾病:  
虚劳益气健脾、祛瘀生新方
方剂组成: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云苓15g,砂仁12g,陈皮12g,藿香12g,附子12g,木香12g,沉香10g,槟榔10g,莱菔子10g,内金10g,补骨脂10g,巴戟肉10g,当归15g,丹参15g。
主治疾病:  
虚劳
出现症状:  
形体赢瘦,面色晦暗,牙齿全脱,乳房塌陷,语声低微,神倦乏力,肌肤甲错,四肢不温,不思饮食,进食则吐,舌光无苔,脉细无力。
具体体征:  
瘀血内结,气血不行,脏腑气机失调。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方剂功效:  
益气健脾、祛瘀生新。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岁。患者七年前患热病后一直服用四环素、土霉素等药治疗。形体赢瘦,面色晦暗,牙齿全脱,乳房塌陷,语声低微,神倦乏力,肌肤甲错,四肢不温,不思饮食,进食则吐,舌光无苔,脉细无力。证属瘀血内结,气血不行,脏腑气机失调。治宜益气健脾、祛瘀生新。本方连服两个月。再诊:食欲好转,肌肤较前润泽,体力略增。予原方中加三棱、莪术各10g。原方连续服40余剂。胃纳好转,肌肉渐丰,精神振奋。上方加牛膝12g,川断12g,冀望通过补上血下行以助经下。目前该病仍在治疗中,此顽疾有向愈之望。

小儿半表半里发热

蒿芩清胆汤加减
方剂组成:  
柴胡10g,青蒿9g,黄芩9g,桔皮9g,竹茹9g,茵陈9g,丹皮9g,荷叶9g,茅根、芦根各15g。
主治疾病:  
小儿半表半里发热
出现症状:  
发烧14天,体温在37.5-39.5℃之间,上午低烧,下午高烧。烧前恶寒,咳嗽咽疼,纳差作呕,二便如常,舌苔黄白相间,舌质红,脉滑数。
具体体征:  
湿热蕴结,邪留三焦。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化湿热,分消上下。
方剂疗效:  
病例24例,痊愈(体温正常、病症消失、客观检查恢复)17例,占70.83%;好转(体温减低而未退,症状与客观检查进步)5例,占20.83%;无效(发热、症状及客观检查未见改善)2例,占8.33%。
典型病例:  
孟某,女,5岁,发烧14天,体温在37.5-39.5℃之间,上午低烧,下午高烧。烧前恶寒,咳嗽咽疼,纳差作呕,二便如常,经用抗生素及服用一般清解中药未效。舌苔黄白相间,舌质红,脉滑数。辨证:湿热蕴结,邪留三焦。西医诊断:病毒感染。治以清化湿热,分消上下。服上方一剂烧即退,上方加减,继服三剂而愈。

午后至夜间发热

小柴胡汤加味
方剂组成:  
柴胡12g,黄芩12g,党参12g,半夏10g,白术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5枚。
主治疾病:  
少阳病
出现症状:  
每日午后至夜间发热,不恶寒,次日晨至中午体温下降,近于正常,颇有规律。热象起伏如上述,口苦,咽干、目眩、胸闷、纳差,大便泄泻。脉弦,舌稍大,苔白。
具体体征:  
少阳与足太阴脾经合病。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典型病例:  
宋某,男,34岁。入院前10日,每日午后至夜间发热,不恶寒,次日晨至中午体温下降,近于正常,颇有规律。遂于1979年11月6日入院治疗。住院期间经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治疗8天,病情依然如故。至11月14日,病延18天,始加入中药,热象起伏如上述,口苦,咽干、目眩、胸闷、纳差,大便泄泻。脉弦,舌稍大,苔白。辩证属少阳与足太阴脾经合病。服本方2剂,1剂尽则热退。大便泄泻乃脾虚于里,继以健脾止泻、和胃助运药物善其后。加服中药共3日,于11月17日痊愈出院。

顽固性发热

白虎加人参汤
方剂组成:  
石膏30-90g,知母10-15g,生山药15-30g,人参(或党参15-45g)3-9g,甘草6-10g。
主治疾病:  
顽固性发热
出现症状:  
发热,烦渴,饮水不解,口干,汗出或无汗,肢倦无力,食欲不振,面色白光白。
具体体征:  
舌质干红,苔少或腐燥,脉虚数。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体温持续在39℃以上者,日服2剂。
方剂疗效:  
18例,痊愈14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
加减条件:  
咳嗽,咯痰,胸闷加瓜篓、橘红、当归;舌红、苔少、口干渴甚加花粉、麦冬、右角斗;头痛、咽喉肿痛甚者加二花、桔梗、玄参、牛蒡子。

双手寒热殊别

小柴胡汤加减
方剂组成:  
柴胡10g,法夏8g,黄芩8g,党参10g,当归12g,白芍10g,桂枝10g,大枣6枚,炙甘草5g,生姜3片。
主治疾病:  
双手寒热殊别
出现症状:  
左手发热,右手发凉。心烦少寐,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具体体征:  
阴阳不和,气血不调,阴阳失于相贯。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调其阴阳和其气血。
典型病例:  
胡某某,女,42岁。1981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左手发热,右手发凉。经用当归四逆汤、黄桂枝五物汤等方加减治疗,收效甚微。伴见心烦少寐,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阴阳不和,气血不调,阴阳失于相贯。以小柴胡汤加减,调其阴阳和其气血。服用上方5剂。服后症状见轻,但仍少寐,继以原方加枣仁10克、龙齿15克。服10剂后,症状消失。

两足烘热

二妙散加味
方剂组成:  
苍术10g,黄柏10g,防已12g,萆薢10g,当归10g,牛膝12g,龟板15g,秦艽10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10g。
主治疾病:  
两足烘热
出现症状:  
近半年来经常两脚心和足胫发热,如置火炉上,入夜更甚,睡时常伸出被外。素患头晕头痛,面部微肿,腰痛等症,卧床休息后腰痛才稍减。察其舌脉:舌淡红、苔微黄,脉弦。
具体体征:  
湿热下注。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57岁。近半年来经常两脚心和足胫发热,如置火炉上,入夜更甚,睡时常伸出被外。素患头晕头痛,面部微肿,腰痛等症,卧床休息后腰痛才稍减。察其舌脉:舌淡红、苔微黄,脉弦。证属湿热下注。治宜二妙散加味。服用上药六剂,两足烘热,竟获痊愈。唯仍时有头晕等肾虚之症,难以速治,乃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缓图之。

季节性发热

小柴胡汤
方剂组成:   软柴胡、淡子芩、潞党参、法半夏、炒苍术、肥大枣、藿香梗、佩兰梗各10g,云茯苓15g,炙甘草、鲜生姜各3g。
主治疾病:   季节性发热
出现症状:   春夏之交,夏秋交替时期,每日下午3至7时身寒,7至9时发热,体温达38.5℃左右,次日凌晨5时许汗出热退,越4至8日寒热渐平。伴纳差,稍食油腻则腹胀不适,晨起口吐苦水,舌质边红,苔薄黄,脉浮弦。
具体体征:   少阳不和,太阴失健。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和解少阳,健脾助运。

典型病例:   季某,男,27岁。1988年8月23日初诊。每届春夏之交,夏秋交替时期,每日下午3至7时身寒,7至9时发热,体温达38.5℃左右,次日凌晨5时许汗出热退,越4至8日寒热渐平。迭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伴纳差,稍食油腻则腹胀不适,晨起口吐苦水,舌质边红,苔薄黄,脉浮弦。责之少阳不和,太阴失健。治拟和解少阳,健脾助运。服用上方2剂。二诊:药进1剂,寒热即退,体温正常。现食思渐旺。胃渐知饥,晨起口吐基苦水基本已除。仍腹胀不适,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治守前法,服二方3剂。药后纳谷已香,二便调畅,腹胀已除,舌淡红,苔薄黄,脉弦。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骨蒸皮寒

桂枝汤加味
方剂组成:   桂枝、白芍、炙甘草各9g,生姜6g,大枣10枚,黄芪、防风各10g。
主治疾病:   骨蒸皮寒
出现症状:   右侧肢体入夜便觉灼热如火燎,似有热从骨内蒸蒸外发并觉微微恶风,但扪之去肤凉,患侧肌肤麻木不仁,或手足不时抽搐,至天明则诸症自除。
具体体征:   营卫不和。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功效:   调和营卫。
典型病例:   孙某,女,23岁。右侧肢体入夜便觉灼热如火燎,似有热从骨内蒸蒸外发并觉微微恶风,但扪之去肤凉,患侧肌肤麻木不仁,或手足不时抽搐,至天明则诸症自除。反复发作年余,并伴纳呆、失眠等证。曾服补阳还五汤及维生素B1等,但未见显效。辩证为营卫不和,治宜调和营卫。服本方3剂,诸症悉减,然右臂麻木未除,药已中病,原方再进3剂,半年后因它病来诊云,上述诸症未再复发。

灯笼病

血府逐淤汤加减
方剂组成:  
桃仁10g,红花10g,赤白芍各15g,当归尾10g,炒川芎10g,生地黄20g,川牛膝15g,炒枳壳10g,桔梗8g,炒柴胡8g,黑山栀子10g,粉丹皮10g,生甘草10g。
主治疾病:  
灯笼病
出现症状:  
头昏,失眠,心悸不宁,筋惕肉润,叩咽干燥而补欲饮,白天常有阵发性全身发热感,似有”火“从腹中往上窜至头顶部,渐及全身,胸闷烦躁异常,虽解衣、开窗亦不能缓解。一日发作数十次,持续5分钟左右后自行消失,晚上不发。平时反觉周慎皮肤冰凉感,畏寒,虽夏日亦加衣添被。

背心烦热

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剂组成:  
柴胡、枳壳、桔梗、川芎、桃仁各10g,红花、甘草各6g,当归、赤芍、枣仁各15g,太子参30g。
主治疾病:  
背心烦热
出现症状:  
面色青黄,神委不振,触之背部皮温正常,无红、肿、痛,舌质淡有瘀点,脉细涩。
具体体征:  
气血沸郁,血府血瘀,日久化热,蒸腾于背部,久病气虚。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功效:  
理气解郁,活血祛瘀除热,兼扶正气。
典型病例:  
肖某某,女,57岁。背心烦热1年余,夜间或受凉后更甚。曾服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养阴清热等,收获欠佳。面色青黄,神委不振,触之背部皮温正常,无红、肿、痛,舌质淡有瘀点,脉细涩。证属气血沸郁,血府血瘀,日久化热,蒸腾于背部,久病气虚。治宜理气解郁,活血祛瘀除热,兼扶正气。服本方2剂后,诸症大减,食欲仍欠佳,上方加焦山楂30g,茯苓20g,又进3剂后,积年之疴霍然而愈。嘱其再服上方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五心烦热

五黄汤
方剂组成:  
大黄6g,黄芩10g,黄连10g,黄柏10g,生地黄12g。
主治疾病:  
五心烦热
出现症状:  
心烦、手足心发热,不思饮食,大便滞而不畅,口干渴不思饮。
具体体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剂用法:  
水煎,每日1剂,7剂为1疗程。
典型病例:  
刘某,女,35岁,服药三剂,症状大减,续服3剂,症状消失。

痰痫

治痰痫方
方剂组成:  
党参、当归各30g,[石朱]砂末冲服6g,生铁落先煎90g,天竺黄、石菖蒲、天仙子、白术、茯苓各9g,

钩藤、甘草各15g,白芍12g,金针菜、麦芽各60g。
主治疾病:  
痰痫
出现症状:  
自觉头额重痛,易惊,似见鬼神,常语言错乱,四肢震颤,夜间四末冻。舌红苔厚浊,脉弦小劲。舌白胃呆,大便不行数日。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叶某某,女,19岁。1976年5月11日来诊。于当年一月始发病,自觉头额重痛,易惊,似见鬼神,常语言错乱,四肢震颤,夜间四末冻。舌红苔厚浊,脉弦小劲。治以行痰通窍,镇静安神之剂,脉症如前,舌白胃呆,大便不行数日。服用上方三剂,服后大便二日一行,手足震颤,惊惕大减,药已收效,前方中去钩藤、生铁落,加枯矾、郁金、竹沥水(一茶杯)、姜汁(二十滴,和服)。一周后脉证皆和,症已痊愈,予以扶元、清热、养阴、行气之品而康复如常。

痰实郁结

瓜蒂散
方剂组成:  
瓜蒂3g,赤小豆3g研末,豆豉10g。
主治疾病:  
痰实郁结
出现症状:  
精神失常,时哭时笑,喃喃自语,喉中痰鸣,彻夜不眠。舌红绛,苔黄而腻。
具体体征:  
痰实郁结。
方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功效:  
涌吐痰实。
典型病例:  
曹某某,女,38岁。其爱人代述:患者平素性情急躁,10天前因与人吵架后突然精神失常,时哭时笑,喃喃自语,喉中痰鸣,彻夜不眠。在家曾服镇静剂不效。舌红绛,苔黄而腻。证属痰实郁结。治宜涌吐痰实。服本方1剂后吐痰大半碗,患者神志即清,夜寐稍安,守方配合服用蒙石滚痰丸泻火逐痰,2剂后神清如常,睡眠恢复正常。

痰癖

健脾和胃化痰,伍疏肝行气药方
方剂组成:  
焦白术、茯苓、法半夏、橘红、车前子、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30g,青皮20g,柴胡10g,甘草6g。
主治疾病:  
痰癖
出现症状:  
每天必吐痰1-2次,每次约100-200ml,痰色乳白,时稠时稀。昼不吐。当夜必痰涎壅塞憋闷而醒,醒后则口口相续。面色晦黯,形体壮实,声音浑厚,小便量少。舌根部牢覆白腻苔不化。脉弦劲有力。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健脾和胃化痰,伍疏肝行气药。
典型病例:  
张某,女,39岁。1986年5月22日初诊。诉:吐痰10年。每天必吐痰1-2次,每次约100-200ml,痰色乳白,时稠时稀。昼不吐。当夜必痰涎壅塞憋闷而醒,醒后则口口相续。面色晦黯,形体壮实,声音浑厚,小便量少。舌根部牢覆白腻苔不化。脉弦劲有力。以健脾和胃化痰,伍疏肝行气药。服用上方5帖。另用二方。7天后复诊:言其服药3剂,吞粉剂3天,已不大量吐痰,只偶尔少许吐痰而已,3天来仅有一夜吐少量痰涎。药尽5帖,恐其复发,建议再服上方1周,10天后三诊,言其再未吐痰。

痰迷心窍

涤痰汤加减方
方剂组成:  
胆星、陈皮、枳实、竹茹、葶苈子、生姜皮各10g,法夏12g,茯苓、人参另煎、石菖蒲、郁金、丹参、桑白皮各15g,甘草5g。
主治疾病:  
痰迷心窍
出现症状:  
表情淡漠,神识朦胧,昏睡不语,目睛呆滞,呼吸急促,喉中痰声漉漉,面目及双下肢浮肿,唇紫,舌苔白腻,脉沉细。体温37.2℃,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肝颈征阳性,双下肢凹隐性浮肿。
具体体征:  
痰浊壅肺、迷蔽心窍。
方剂用法:  
日煎2剂,分4次送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配合输氧、针刺等措施。
方剂功效:  
涤痰开窍、宣肺降逆、活血利尿不法。
典型病例:  
周某,男,56岁,1984年12月20日入院。有慢性咳喘病史20年,近5年来常伴心悸、浮肿,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病、心衰。近10天来因感寒后诸症加重并见神志改变而入院。证见表情淡漠,神识朦胧,昏睡不语,目睛呆滞,呼吸急促,喉中痰声漉漉,面目及双下肢浮肿,唇紫,舌苔白腻,脉沉细。体温37.2℃,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肝颈征阳性,双下肢凹隐性浮肿。中医辨证属痰浊壅肺、迷蔽心窍。治以涤痰开窍、宣肺降逆、活血利尿不法。方用涤痰加减。翌日,神志清楚,气促减轻,尿量平多,浮肿稍减,又随证加减治疗10天,诸症大减。继以生脉散、苓桂甘术甘、办子降气汤化裁,调理10天,诸症消失而出院。

痰咳

肃肺宁咳散
方剂组成:  
川贝,牛子,百部,苏子,葶苈子,旋覆花,青嵩,山楂,甘草。
主治疾病:  
痰咳
出现症状: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后有特殊吸气性吸声,最后倾吐痰末为止。
方剂用法:  
煎汁口服1日1剂,10日为1疗程。

阳和汤
方剂组成:  
熟地20g,鹿角胶、炒白芥子各10g,肉桂、麻黄20g,炮姜、甘草、荔枝核、川楝子、穿山甲各6g,香附5g。
主治疾病:  
阴囊痰核
出现症状:  
阴囊肿大,面色无华,自汗,舌淡苔白略腻,脉细。
具体体征:  
寒凝气滞血瘀。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温阳散寒,行气通瘀。
典型病例:  
刘某,男,14岁,1986年3月27日诊。阴囊肿大,检查:可扪及肿大的附睾有硬节感,压痛不明显,且愈皮肤粘连,某医院确诊为“附睾结核”给于抗结核药物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面色无华,自汗,舌淡苔白略腻,脉细。证属寒凝气滞血瘀。治以温阳散寒,行气通瘀。上方投服18剂后,肿块缩小其半。谨守效方共服40剂而诸证俱悉。追访年余,未见复发。

痰喘

阳和汤加减
方剂组成:  
炙麻黄10g,干姜10g,肉桂5g,白芥子15g,鹿角胶另煎10g,炙草10g,黄芪20g,白术15g,葶苈子10g,茯苓15g。
主治疾病:  
痰喘
出现症状:  
咳喘胸闷,不能平卧,咯痰呈白泡沫状,量多,形寒怯冷,气短目眩,面目虚肿,舌淡、苔白微腻,脉弦滑。
具体体征:  
脾肾阳虚。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温阳补气,化痰蠲饮。
典型病例:  
孙某某,男,64岁。1977年2月初来诊。咳喘已六年,遇寒则发,近期加重。咳喘胸闷,不能平卧,咯痰呈白泡沫状,量多,形寒怯冷,气短目眩,面目虚肿,舌淡、苔白微腻,脉弦滑。某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迭用多种抗生素、止咳平喘药物治疗三个月罔效。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阳补气,化痰蠲饮。用阳和汤加减。上方连服3剂,诸症减轻;继服12剂,咳喘平,诸症消失。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乳痰

扶阳疏肝,补益气血散结方
方剂组成:  
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2g,白术15g,甘草12g,黄芪30g,郁金15g,肉桂6g,香附10g,巴戟20g,大云20g。
主治疾病:  
乳痰
出现症状:  
乳房肿块,局部胀痛,刺痛,头昏,全身酸痛。舌质红绛,苔白而滑润,脉弦迟。
具体体征:  
肝失疏泄,气血两虚,寒湿之邪凝于体内。
方剂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扶阳疏肝,补益气血散结。
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48岁。1984年3月初诊。乳房肿块,局部胀痛,刺痛,头昏,全身酸痛。查肿块形如鸡蛋,表面光滑,推之可移,皮色如常。舌质红绛,苔白而滑润,脉弦迟。辨证:肝失疏泄,气血两虚,寒湿之邪凝于体内。治宜扶阳疏肝,补益气血散结。服用上方五剂,局部疼痛好转,守原方继服四十余剂,表逐渐好转。共治疗三个月,乳房肿块消失而获痊愈。年余后随访,未见复发。
 
寒痰咳喘

麻辛附子二陈汤
方剂组成:  
川附片16g,麻黄10g,细辛5g,杏仁10g,桂枝10g,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5g,生姜15g,大枣10g,甘草10g。
主治疾病:  
寒痰咳喘
出现症状:  
咳嗽,痰多呈白泡沫状成咯白色粘稠痰,喘息,胸闷,苦则加剧,恶风寒,重者不能平卧,心悸气短,脘痞减少,小便短赤,大便稀溏。
具体体征:  
舌质淡或淡暗,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滑。
方剂用法:  
附片先用开水煎渣2小时后,再加它药同煎0.5小时,日1剂,分3次温服,服中药期间停服西药,10天为1疗程。 
         
痰证

藿朴夏芩汤
方剂组成:  
藿香、厚朴、猪苓、石菖蒲、半夏、炒白术各10g,茯苓15g,炒薏苡仁20g,白豆蔻后下6g,泽泻、淡豆豉各12,陈皮9g,天麻8g。
主治疾病:  
痰证
出现症状:  
胸膈堵闷,脘腹满痛,纳呆恶心,泛吐痰涎,伴头晕目眩,肢体困重,食欲减退,尿少便溏。
具体体征:  
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陈某,女,58岁,1992年8月3日初诊。因过食肥甘厚味而致胸脘作闷,泛吐痰涎,经服胃复安,、藿香正气丸、陈夏六君子丸及中药汤剂未效而来诊。诊见:胸膈堵闷,脘腹满痛,纳呆恶心,泛吐痰涎,伴头晕目眩,肢体困重,食欲减退,尿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滑。3剂后,胸膈堵闷大减,脘腹满痛、恶心纳呆、泛吐痰涎明显好转,头晕目眩、肢困消失。原方去天麻,继进3剂而瘥。

痰厥

痰阻性晕厥
方剂名称:  
导痰汤
方剂组成:  
制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甘草,制南星。
主治疾病:  
心悸/肺(吸)虫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痰阻性晕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预后不良/颅内良性肿瘤、颅内恶性肿瘤/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痴呆综合症、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恶生组织细胞病/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矽肺、石棉肺、蘑菇肺/反流性食管炎/幽门梗阻、幽门痉挛/糖尿病昏厥/昏厥/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方剂名称:  
醒脾汤
方剂组成: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天麻,全蝎,僵蚕,胆南星,木香,生姜,陈仓米。
主治疾病:  
原发性癫痫、继发性癫痫/痰阻性晕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预后不良/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帕金森氏病

痰饮

扶正抗癌中药
方剂组成:  
吉林生晒人参另煎代茶5g,生黄芪、百花蛇舌草、半枝莲、生苡仁、云苓各30g,莪术、白术、黄精、党参、白扁豆、百合、瓜蒌各20g,七叶一枝花、谷麦芽各10g。
主治疾病:  
痰饮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郑某某,女,67岁。肺癌术后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精神紧张,情绪低落,饮食乏味,步行乏力,时有咳喘,咯痰胸痛,治疗及饮食调理,保持乐观情绪。如此治疗3日,咳嗽咯痰、胸痛消失,饮食渐佳,并能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及家务劳动,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现已带病存活1年余。

痰眩

苓桂术甘汤
方剂组成:  
茯苓9g,桂枝9g,白术9g,陈皮4g,半夏9g,薏仁12g,党参12g,黄芪12g,甘草3g。
主治疾病:  
痰眩
出现症状:  
胸闷恶心,纳呆便溏,肢体困倦乏力,面色[白光]白,语音低钝,夜寐欠安,诊脉濡滑,舌质淡,苔白滑腻。
具体体征:  
脾虚不运,痰饮中阻,清阳之气失于舒展所致。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健脾祛湿,温化痰饮。
典型病例:  
黄某某,男,40岁,1974年6月28日初诊。半年来经常头晕目眩,发作时如坐舟车中,须闭目卧床,头部不敢动,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经某医院诊断为“内耳眩晕症”。服用谷维素、菸酸、氯内等药,依然如故。近日来眩晕头重加剧,由二人搀扶前来门诊。证见胸闷恶心,纳呆便溏,肢体困倦乏力,面色[白光]白,语音低钝,夜寐欠安,诊脉濡滑,舌质淡,苔白滑腻。此乃脾虚不运,痰饮中阻,清阳之气失于舒展所致。法当健脾祛湿,温化痰饮。服上方6剂后7月6日二诊:眩晕大减,诸症亦见轻缓,可自行到医院就诊,唯觉喉中痰多。原方减黄芪,加胆星4.5g,竹茹9g,旋复花(布包)6g。四剂。7月15日三诊:进药后咳痰量减,眩晕渐平,上方减胆星,再进六剂。

视力减退
1.枸杞鲫鱼汤(中医验方) 
  主治:近视眼,视物模糊。
  配方:鲫鱼一尾(约2000克),枸杞10克。
  用法:将鲫鱼洗净去内脏,和枸杞一起煮汤,吃肉饮汤。
  按注:一方用白鱼或其他鱼代 鲫鱼也可。
  2.牛奶鸡蛋饮(民间方)
  主治:近视眼。
  配方:鸡蛋1只,牛奶1杯,蜂蜜1匙。
  用法:将鸡蛋打碎,冲入加热的牛奶中,用小火煮沸,鸡蛋熟后待温,再加蜂蜜服食。
  3.猪肝蛋汤(民间方)
  主治:近视眼。
  配方:猪肝150克,鸡蛋1只。
  用法:将猪肝洗净切片,入锅内加油煸炒,烹黄酒,加水煮沸,打入鸡蛋,加盐少许,服食。
  4.银杞明目汤(民间方)
  主治:肝肾两虚之近视。
  配方:银耳20克,枸杞20克,茉莉花10克。
  用法:上述各味水煎汤饮,每日1剂,连服数日。
  5.枸杞炖猪肝(中医验方)
  主治:近视眼,迎风流泪。
  配方:枸杞子20克,猪肝300克,食油、葱、姜、白糖、黄酒、淀粉各少许。
  用法:用猪肝洗净,同枸杞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1小时,捞出猪肝切片备用。油锅烧热,葱、姜炝锅放入猪肝片炒,烹白糖、黄酒兑入原汤少许,收汁,勾入淀粉,汤汁明透即成

方1   〖组成〗茶叶适量。 
  〖用法〗沏茶1 杯,刚沏好时即将眼睛对住杯口似睁非睁,同时捂住杯口,防止热气过快散失,如熏得过热无法忍受,可稍离开一会儿,但每次至少要保持10 分钟左右,每日最好熏2~3 次,至少1 次。 
  〖主治〗视力下降。 
  方2 
  〖组成〗菟丝子(捣碎)300 克、白酒3000 毫升。 
  〖用法〗浸泡15~20 天后,开取。每日1~2 次,每饮1 盅。 
  〖主治〗补肝明目,主治眼目昏盲,有益颜之功。 
  方3 
  〖组成〗绿茶1 克、密蒙花5 克、蜜糖25 克。 
  〖用法〗前2 味加水350 毫升,煮沸3 分钟,过滤去渣,加入蜜糖再煮沸即可,分3 次饭后服,每日1~2 剂。 
  〖主治〗夜盲、视力下降。 
【养血明目酒】   
配方: 熟地、制首乌、丹参各10克,低度白酒250毫升。 
制法: 将熟地、首乌、丹参浸泡于低度白酒中,盖上瓶盖,放置2个月即可。 
功效: 滋阴补肾,养血明目。 
用法: 每日1小杯,可经常食用。 
【太子参青葙猪肝】   
配方: 青葙子10克,太子参10克,猪肝200克。 
制法: 先将猪肝切片,与太子参、青葙子、生姜、料酒、盐、葱末一起放入砂锅内煮沸,再改文火煎20分钟,加葱花等调味。 
功效: 益气养血, 
用法: 清肝明目。 
【枸杞菊花粥】   
配方: 枸杞子15克,白菊花4克,糯米150克。 
制法: 将枸杞子、白菊花切碎,与糯米一同加水放置30分钟后,再用文火煮制成粥。 
功效: 养阴清热,补肝明目。 
用法: 早晚分食。 
【枸杞炒猪肝】   
配方: 枸杞子15克,猪肝200克。 
制法: 将猪肝切成薄片,用料酒、葱、姜汁和盐腌渍10分钟,加入枸杞子、酱油、味精、生粉和油,拌匀,放于盘内,在微波炉内高功率转4分钟,中途翻拌两次。 
功效: 补益肝肾,养血明目。 
用法: 佐餐食用。 
防治视力减退的食疗方 
    芎归明日鸡汤:取熟地5克,当归6克,川芎5克,天冬5克,枸杞5克,白芍5克,菊花5克,牛膝5克,甘草3克,洗净后用纱布包好。另取鸡汤3碗,与以上药材共炖1小时。有滋补肝肾、养血明目之功效。

适用于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者服食。 
    定志瘦肉汤:取石菖蒲15克,远志8克,茯苓15克,人参3克,洗净后用纱布包好。另取瘦猪肉100克,与以上药材一起加水适量,炖1.5小时,饮汤吃肉。每日1剂。有补血活血之功效,适用于精血不足所致的近视者服食。 
    地芝鸡蛋汤:取熟地15克,天冬15克,枳壳10克,菊花10克,水煎取药液1碗,滤去药渣,打入鸡蛋2个,煮成鸡蛋药汤,每日1次。有养血、滋肾、明目之功效,适用于因肝肾阴虚引起的视力减退者服食。 
    冬虫夏草炖鸡:每次用冬虫夏草4枚,鸡肉150克,水适量,隔水炖熟后,吃肉饮汤,每天或隔天服食1次。有补气血,益肺肾之功效,适用于各类视力减退者服食。 
    枸杞红枣炖鸡蛋:将枸杞15克、红枣6枚、鸡蛋2只加水适量共煮,蛋熟后去壳再煮15分钟即成。吃蛋饮汤,每日1次。有补血益气之功效,适用于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者服食。猪肝炖夜明砂:将猪肝100克,夜明砂6克,放入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调味服食,每日1次。有养血补血、补肝明目之功效。适用于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着食用。猪肝煮鸡蛋:将猪肝100克、鸡蛋1个共煮食用,对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力减退有较好疗效。 
视力减退食疗方:太子参青葙猪肝
配方:青葙子10克,太子参10克,猪肝200克。 
制法:先将猪肝切片,与太子参、青葙子、生姜、料酒、盐、葱末一起放入砂锅内煮沸,再改文火煎20分钟,加葱花等调味。 
功效:益气养血, 
用法:清肝明目。 
轻松改变你的视力美食方 
核桃枣杞鸡蛋羹 
  核桃仁(微炒去皮)300克,红枣(去核)250克,枸杞子150克,与鲜猪肝200克同切碎,放瓷盆中加少许水,隔水炖半小时后备用。每日取2~3汤匙,打入两个鸡蛋,加糖适量蒸为羹。有益肾补肝、养血明目的作用,可改善近视、视力减退及头昏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 
  花生瓜子枣豆糕 
  花生米100克,南瓜子50克,红枣肉60克,黄豆粉30克,粳米粉250克,与枣肉共捣为泥,再调入些面粉,加适量油与水,调匀做糕,蒸熟,一日吃完。可补脾益气、养血明目,改善近视、视物模糊,心悸气短、体虚便秘等症状。 
  豆仁粳米八宝粥 
  赤豆、扁豆、花生仁、薏苡仁、核桃肉、龙眼、莲子、红枣各30克,粳米500克,加水煮粥,拌糖温食。可健脾补气、益气明目。宜于近视、不耐久视、寐差纳少、消化不良者食用。 
  人参远志饮 
  人参10克,远志30克,共杵为末,每包8克,每次1包,沸水冲泡代茶饮,连服7~10天。可益气养心、益智明目。 
  枸杞肉丝 
  枸杞100克,猪瘦肉300克,青笋(或玉兰片)10克,猪油100克,各种佐料适量。将猪瘦肉洗净,切成6厘米左右的细丝,青笋也同样制作,枸杞子洗净。待油七成热时,下入肉丝、笋丝煸炒,加入料酒、酱油、食盐、味精,放入枸杞,翻炒几下,淋人麻油即可。枸杞可滋补肝肾、润肺明目,猪肉富含蛋白质,两者共食,可使气血旺盛,营养眼内各组织。 
  猪肝羹 
  猪肝100克,鸡蛋两只,豆豉、葱白、食盐、味精适量。猪肝洗净,切成片,置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煮至肝熟,加入豆豉、葱白,再打入鸡蛋,加入食盐、味精等调味。鸡蛋和猪肝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猪肝里含维生素A较多,可营养眼球,两者共食可收到养肝明目的效果,适用青少年性近视(兼用于远视)的食疗。其中猪肝可用羊肝、牛肝、鸡肝代替。 
  芝麻核桃乳蜜饮 
  黑芝麻炒香研末,核桃肉微炒捣烂,分贮瓶内。每次各取一匙,冲入牛乳(或豆浆)一杯,加蜂蜜一匙调服。可滋补肝肾、明目润燥,可用于食疗近视及双目干涩、大便燥结诸证。 
  牡蛎蘑菇紫菜汤 
  鲜牡蛎肉250克,蘑菇200克,紫菜30克,生姜、麻油、盐、味精各适量。先将菇、姜煮沸一刻钟,再入牡蛎、紫菜略煮,调以上述佐料,连汤吃下。可滋肾养肝、补血明目,适宜近视、视物昏花或久病体虚、头昏目眩者。

视力减退食疗方
【养血明目酒】   
  配方: 熟地、制首乌、丹参各10克,低度白酒250毫升。 
制法: 将熟地、首乌、丹参浸泡于低度白酒中,盖上瓶盖,放置2个月即可。 
功效: 滋阴补肾,养血明目。 
用法: 每日1小杯,可经常食用。

【太子参青葙猪肝】   
  配方: 青葙子10克,太子参10克,猪肝200克。 
制法: 先将猪肝切片,与太子参、青葙子、生姜、料酒、盐、葱末一起放入砂锅内煮沸,再改文火煎20分钟,加葱花等调味。 
功效: 益气养血, 
用法: 清肝明目。

【枸杞菊花粥】   
  配方: 枸杞子15克,白菊花4克,糯米150克。 
制法: 将枸杞子、白菊花切碎,与糯米一同加水放置30分钟后,再用文火煮制成粥。 
功效: 养阴清热,补肝明目。 
用法: 早晚分食。

【枸杞炒猪肝】   
  配方: 枸杞子15克,猪肝200克。 
制法: 将猪肝切成薄片,用料酒、葱、姜汁和盐腌渍10分钟,加入枸杞子、酱油、味精、生粉和油,拌匀,放于盘内,在微波炉内高功率转4分钟,中途翻拌两次。 
功效: 补益肝肾,养血明目。 
用法: 佐餐食用。

视神经萎缩
9.1 韦氏逍遥散验方
【来源】韦文贵,《医话医论荟要》
【组成】柴胡、当归身、焦白术、炙甘草、丹皮、焦山栀、甘菊花各6克,白芍、枸杞子各9克,茯苓12克,石菖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解郁,清热养血,平补肝肾。
【方解】凡外感热病后或七情内伤、肝失调达所致视神经萎缩等病症,证属肝郁气滞或血虚肝郁者,治宜抓住解肝郁、开玄府、调补气血、升清益阳这几个环节而制定本方。本方系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加减化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反复修订而始定。经临床验证,疗效很好,特别是对儿童视神经萎缩和皮质盲的血虚肝郁证,经20余年的临床观察,疗效更为满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茯苓、白术、甘草补脾调中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石菖蒲开窍宁神明目;枸杞子养血益精明目;丹皮、栀子活血散瘀,清热除烦;甘菊花疏风清热,凉肝明目;诸药使用,协同配合形成一体,当归补血活血,补中有行;白芍养阴柔肝、酸敛育阴,二药配合,补中有调。柴胡得归芍之配则不致升阳散发太过而解郁舒肝之能更彰。焦白术、茯苓、甘草之益气得柴胡之升阳则可使清阳上注于目;得归芍之养血则使气血调和。丹皮、栀子清热除烦,配菊花则能透泄余热;配柴胡可宣解郁热。菊花、枸杞清肝养肝而明目,与柴胡、白芍协同则使清肝养肝寓于疏肝柔肝之中。在以上诸药疏肝、理气、养血、益气等作用基础上,石菖蒲芳香开窍,巧启其机,可谓本方画龙点睛之处。
【主治】视神经萎缩、皮质盲、视神经视网膜炎,急性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天内)、

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形成、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所致玻璃体出血(近似中医暴盲)等眼底诸疾,除眼科症状外,凡是情志抑郁、头目眩晕、余热未尽而见口渴或苦,心烦、急躁易怒,或肝风内动,手足抽搐,肢体屈伸不利、痿软,脉弦数或弦细,苔白舌微红者,均可加减应用。
【加减】视神经萎缩(肝郁气滞型),如兼肝肾精亏者,配用明目地黄汤;兼脾胃不足,气血虚弱者,配用益气聪明汤;患儿兼先天不足,配用四物五子汤(即四物汤加五味子、车前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后天虚弱、脾胃不足,合以八珍汤加减;兼服石斛夜光丸(中成药)更佳;因头部外伤所致,加丹参、丝瓜络、归尾、菟丝子、覆盆子等;热病神昏、肝风内动之后仍有手足屈伸不利或强直者,可选加全虫、僵蚕、钩藤、荆芥、防风、蝉衣等;手足痿软,加炒杜仲、桑寄生、川断、怀牛膝等。皮质盲,肺胃阴伤,可加石斛、麦冬、芦根、生石膏;肝风内动,手足抽搐,可加全虫、钩藤、荆芥、防风、蝉衣等;手足痿软,加用健步虎潜丸,每获良效。球后视神经炎,若余热尚存,肝风未熄,四肢抽搐拘挛者,可加羚羊角(或生石决明)、全虫、僵蚕、钩藤、桑叶;起病急骤而致暴盲者,重用石菖蒲;先天不足者,亦可合四物五子汤。视神经视网膜炎,若见视网膜水肿明显者,选加车前子、茯苓、木通、赤小豆、泽泻、通草、地肤子等;视网膜渗出难以吸收,常加海藻、昆布、夏枯草;视网膜静脉怒张迂曲者,加丹参、归尾、牛膝、丝瓜络;有眼底出血者,加阿胶、地榆、白芨、茅根、仙鹤草等;陈旧性出血久不吸收者,加丹参、三棱、莪术等。总之临床应用,宜随证加减,药证相符,其效必著。
【疗效】临床屡用,只要证属“肝郁气滞”或“血虚肝郁”者,疗效十分显著。

9.2 钩藤蚕蝎汤
【来源】刘云,《儿科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1988年》
【组成】钩藤(后下)、金银花、连翘、生地、丹参、当归各10克,僵蚕、全蝎、石菖蒲、红花各6~9克

,枸杞子、黄芪各15克(此为10岁小儿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活血,益气开窍。
【主治】视神经萎缩。
【疗效】治疗儿童视神经萎缩38例(60只眼),结果显效26只眼,有效23只眼,无效11只眼。总有效率为81.67%。

9.3 四子和血汤
【来源】庞万敏,《千家妙方·下》
【组成】枸杞子、五味子、茺蔚子、车前子、熟地黄、山药、云茯苓、当归、丹皮、菊花各10克,赤芍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肝活血,滋阴明目。
【主治】外伤性视神经萎缩。
【加减】口干,加寸冬、花粉各10克;头痛,加川芎6克;咽痛,加山豆根10克,甘草5克,桔梗10克;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10克;失眠,加炒枣仁10克,合欢花10克;便秘,加火麻仁30克。
【疗效】治疗9例(13只眼)、结果痊愈2只眼(视力提高1.0以上,视野正常),显效4只眼(视力提高4行以上,视野扩大20°),进步6只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视野扩大),无效1只眼。
【附记】临床上用本方加减应用,治疗眼底退行性病变,亦具有良好效果。

9.4 菊花明目汤
【来源】周北桢,《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菊花24克,酒黄芩12克,酒生地、赤芍、知母、决明子、玄参各9克,丹参6克,川芎3克,犀角粉0.6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疏风清热,活血滋阴。
【主治】急性视神经炎(暴盲)。
【加减】病变初期,加防风、金银花;静脉扩张迂曲显著,加桃仁、红花;视盘周围有白色渗出物,为风邪挟湿,加苡仁、云苓;后期将愈时,加当归、黄芪。
【疗效】治疗21例,14例为双眼,7例为单眼。结果痊愈13例(视力恢复1.2以上)。有效7例(视力提高2行以上),总有效率为95%,其中痊愈率为61.9%
。疗效最短8天,最长113天,平均30天。

9.5 益气活血汤
【来源】李儒珍,《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10克,淮山药、茯苓各15克,丹参10克,毛冬青、山萸肉、黄精各15克,紫河车25克,补骨脂、女贞子各15克,栀子、菟丝子、当归各10克,首乌1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健脾,补益肝肾,活血化瘀。
【主治】外伤性或其他非压迫性视神经乳头萎缩。
【疗效】坚持服用,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
视神经萎缩中药方剂 
中医方剂(一) 
【辨证】肝肾阴虚,精血耗损。 
【治法】滋补,活络,明目。 
【方名】复明地黄汤加减方。 
【组成】枸杞25克,菊花20克,地黄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苏木15克,青葙子12克,丝 瓜络15克,寸冬10克,珍珠母50克,丹参12克,生芪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齐强方。 
中医方剂(二)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行气,祛瘀散滞。 
【方名】加味祛瘀复明汤。 
【组成】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9克,元胡9克,白芷9克,泽兰6克,苏木9克,香附15 克,坤草20克,条芩9克,木香6克,元参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以黄酒30毫升为引。 
【出处】李纪源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