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课的老师,是怎样靠3个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的?

作为一个教师,有谁会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不会教的老师?

不少老师认为自己做这么多年的教师了,知识点很熟了,不但会教,而且教得很好,课上的很漂亮,在课上很潇洒,尤其是公开课上的漂亮。

如果,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错还好,一切皆大欢喜。

但如果学生“不给面子”,结果不好,那就领导不满意,家长不信任,同事不佩服,自己很委屈了。

还有一种教师,非常敬业,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强调了又强调,学生就是不领情,记不住!

……

一个会上课的教师,就是一个能随时抓住孩子的心的人,那怎么才能抓住孩子的心呢?

制造课堂教学的神秘感

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当我们什么都替学生想好了,都做了,他就没有了动力。我们都知道小孩都觉得别人家的东西好吃,自己家的东西都吃腻了。

但并非是自己的东西不好呀,也许是别人家的东西味道不同,也许是当时的环境不同,反正是改变了,所以吃起来就特别香。

上课也是一样,我们要不时的改变形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是你课堂的主人,他们爱吃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知识,我们得搞明白。

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不是以我们喜欢或习惯的方式去讲课,而是以他们所喜欢、接受的方式去组织课堂。

有时,遇到比较简单的单元知识,我会让学生竞标,先制作课件,备课,然后我从中选优,让准备的最好的学生去讲;

有时,我会说,这节课,只要找到一种模式,就很容易学会,看看谁,最早找到;

有时,我会让学生通过给录像配音练习对话和句型;

有时,在习题课上,我让有问题的学生点名自己最信赖的同学给她讲解,因为学生的思维也许是一样的,更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学生因为参与了,所以很少有机会走神,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制造课堂教学的趣味感

只要是个教师,课堂会伴随我们职业生涯。如果,在这个场所我们不快乐,那真是太失败了,受连累的还有那些可怜的学生。

同样是作报告,有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快乐,而有些报告,我们也感觉到很重要,可讲解人的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

有个很有名气的英语培训机构在招聘教师时,有个很奇怪的方法,那就是不要讲英语,不要讲什么观点,只要你可以一直不停地讲笑话半个小时,你就被录取了,不行的话就走人。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能善于讲笑话的人就是一个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人,一定能给课堂带来生命力,带来激情,带来快乐!学生就会很愿意学习。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先是态度的影响,再是知识的影响。

英语学习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英语老师必须是积极幽默有趣的,我们就用英语教师的幽默风趣去改变英语学习的枯燥乏味的。

让孩子体会学英语的乐趣。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的。

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面对不好的教学效果时,大多数教师还是想做出一些改变的。可是,该改变什么呢?改变学生人数吗?让那些学困生离开班级吗?

改变学生的智商吗?改变学生的家庭背景吗?好像不能,我们在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能改变的,怎么改变?对于不能改变的东西,只能接受。人最大的不快就是来自不能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

做教师一定要接受有的学生的智商是很难改变的。

改变先从自我做起,改变自己的教法,自己的学生观,自己的笑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成功感。

仔细想想,每天我们是在给学生讲解题的方法还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告诉了学生解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可能会一对一地套上解题方法,做出相似的题目。

但是如果我们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就可以举一反三,遇到相似或不同的题目,都能让迎刃而解,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会让他走得很远,解决很多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方法,否则就别做。

教会学生,如果你找得到方法,你就找方法,如果找不到,你就去模仿别的有经验的老师是怎么做的。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必须让他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他有,很好,如果没有,刻意去模仿那些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否则你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不一定达到良好的效果。

现在我们大多数的孩子上学的规律就是:上课听讲,放学做作业。做作业时,翻开书就找答案,找到就抄。

从不复习,更不会翻开书预习。他所做的,就是在课上听课,回家就训练,根本没有自我学习的过程。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告诉学生该如何学习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何复习,如何预习,如何听讲,如何归类,如何记笔记,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常很多老师会布置背诵的作业,那么长的课文或古文,学生闭上眼一句一句地背诵,不去找其中的规律,不去想记忆的方法,死记硬背。

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会很快忘记,如果我们帮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顺序、关键词,那么我们就会大大降低学生记忆的时间和提高记忆的效果,而且他在以后的记忆东西时,运用到这种方法,更能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

好的老师,就是心中有学生、为学生服务的老师,他不会以自我为中心陶醉于自己教得精彩,而是关注学生是否学得快乐和成功。

(来源:家长心语转自育才家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