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洪大、微细、濡弱脉解(三)

导读:今日继续说脉!

5

长、短脉(附小脉)

阴血之所以循环不息者,全赖阳气之推动而然。

故脉管内之阴血充盈,而脉管外之阳气又处于旺盛之候,则推动之力增强,而血液之输出量随之而增多,脉来因而显长;

相反的,脉管内之阴血不足,脉管外之阳气又处于伤损之候,则推动之力减弱,而血液之输出量随之减少,脉来因而显短。

故前人谓长主有余,短主不足,其义如此。

唯切脉诊断,必须结合病情灵活运用,不可执一而言。

若初病体质尚强,病亦轻浅,脉虽见长,长中兼带柔和者,此乃形气相得之象,不仅非为病脉,且主脏气充盈之候;若脉来不长而见短者,则形虽实而正气已伤,病虽轻浅,亦足为虑。

反之,久病体质虚弱,病情深重者,脉来见短,此乃正虚脉虚,形气俱虚之候,病亦可危;

若脉不短而见长中兼带弦劲者,乃正虚脉实,外强中干之象;若脉虽见长,而长中兼带柔和者,又主元气充盈之候,病虽深重却有向愈之机。

由此看来,短脉为元气伤损不足之候,不论新病久病见之,均为不吉之兆。长脉为元气有余之候,只要长中兼带柔和,诸病见之不足为害。

是以《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长则气治,短则气病。”这说明短脉固为病脉,长脉则不一定为有病之候。

后人有以长脉为气逆火盛论治,其实气逆火盛之脉,必兼数大而有力之象,当与实脉近似,非单纯长脉之体状。

至于小脉,其体状既短小,不似细脉之但细而长,短脉之短而不细。此乃阴血亏少,阳气虚衰之候。唯其阴血少,则脉少充而形细;唯其阳气虚,则推动之力削弱,而血液之输出量短少。

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大则多气少血,小则气血皆少”;又云:“诸小者,阴阳形气皆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这说明小脉乃阴阳气血两亏之候,只宜调补以为功。

6

洪、大脉

洪大脉,均主气盛火炎之象,不过在程度上之差异而已。

盖人体不外阴阳,阴阳即是水火,水火即是气血。

设温热之邪内侵,或内邪日久化热,则热邪有助于阳,阳盛即是火盛,火盛则气化有余。

此气之中,水阴之分不足,而阳热之分有余,阳气有余而外张,鼓动之力增强,则脉应之而外浮;邪热内逼,则脉管遇热而胀大,此大脉之所形成也。

若进一步阳气亢甚,火热内壅,内而三焦,外而肌肉腠理,纯属火热之邪用事。火盛则气益盛,气盛则鼓荡之势益强。

向之血为气守者,今则阳气用事,血液奔腾而无所制,故脉来不仅浮中见大,而且浮大之中滑数俱备,滔滔不绝,应指涌沸,此洪脉之所形成也。

由此看来,洪大两脉均属气盛火炎之候,至为明显。唯其阳气盛,则阴血受其邪;唯其火热之邪甚,则水阴之气被其伤。

故《内经》有“大则病进”,“大者多气少血”,“洪脉为钩,主司夏月,此为太过”等语,均不外以二脉为阳热亢甚,须防阴气被伤一面。是以大脉见虚,洪脉见芤,则清热之中,必兼生津之品,否则,邪热虽去而真阴被耗,非其治也。

至于《金匮要略·虚劳篇》中谓“男子脉大为劳”一语,乃指七情内伤,精血内耗,阴虚火旺、血虚气盛而然,与上述大脉因于外邪干扰者不同。故其治疗大法,前者以清热为主,后者则以填阴为务,一虚一实,大不相同。

7

微、细脉

微者微薄,指脉来薄弱无力而言。故前人譬之为“瞥瞥如羹上肥”;又云“浮云淡河汉”,这都是形容微脉薄弱无力之象。

因为气血二者,一行脉外,一行脉中,血脉之跳动,全赖阳气之推播,阳气虚衰,则播动之力弱,而脉显微薄无力,此微脉之所形成而主阳气虚衰之理。故《脉经》云:“寸口脉微而涩,微则胃气不足”,这说明微主阳气虚者无疑。

细者纤细,指脉管纤细而言。故前人喻之为“细如一线牵”,又云“细脉如绵指下显”,这说明细脉并不微薄无力,仅脉管变细而已。因为细主阴血亏少之候,血行脉中,阴血亏少则脉管所充者少而纤细,此细脉形成而主阴血亏少之理。

故仲景云:“寸口瞥瞥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珠丝,阴气衰”。这充分说明微细两脉,一主阳虚,一主阴虚之理。

即《伤寒论》少阴篇中,以微细两脉同时并提,其义亦不外以少阴水火两脏,为气血生化之源,病入少阴则气血之源被伤。

故心血虚则血液充脉者少,则脉形显细,肾气衰则阳气鼓动之力弱,则脉形之以微,气血俱虚,则微细两脉同时并见。

此少阴病之病机所在,而微细两脉主病之因。

然历代许多医家多以细脉为气虚论治,其实细脉乃脉管收缩之象,脉虽细尚能显然指下,与微脉之微薄无力迥然不同。若以细为气虚,则微脉当主何病?

且后世温病门中,凡邪入少阴,或久病阴血被伤之后,脉多见细。其或阴虚火旺者,亦不过细中兼数而已。

考《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细则气少”之旨,然此气少,乃指脉管中营气少而言,非指脉管外之阳气少。通观《内经》,指营血为气的地方很多,后人以细为气虚,乃误解《内经》经旨所致也。

8

濡、弱脉(附散脉)

微细濡弱四脉体状,历来医家颇欠分晓。

盖微脉微薄,细脉纤细,微细相兼而见于浮分者为濡,微细相兼而见于沉分者为弱,此四脉体状主要相同相异之点。

由于微主阳气虚,细主阴血虚,微细相兼则气血两虚。今濡弱两脉均兼细微两体状,则两脉均主气血两虚可知。

所不同者,濡脉见于浮分,则气血两者虽虚,而阳气尚有一线外浮之力。此乃阴血亏损已极,残阳无依,向外轻浮则然,故脉来细软,尚能见于浮分。

弱脉见于沉分,此乃气血两虚而气益虚之候。气虚则鼓动之力削弱,消沉不起,故脉来细软,仅能见于沉分。此濡弱两脉同主气血两虚,而一偏阴虚,一偏阳虚之理。

大凡人之体质不同,病因各异,变化无常,有病气虚而血不虚者,有病血虚而气不虚者,有气血两虚则偏于气虚者,有气血两虚而偏于血虚者,有气血虚极而气益虚者,有气血两虚之极而血益虚者。

从表面看来,不外气虚血虚,其实由于虚的程度不同,因而脉形之变化亦有各异。即如微脉主气虚,弱脉亦主气虚;细脉主血虚,濡脉亦主血虚;问题是濡弱之虚,均是在气血两者极虚的基础上,偏于血虚,偏于气虚所形成。

故所虚之程度不同,则脉之反映各异,此切脉诊断,分析阴阳水火气血虚实之大法。

必须明析此理,才能按脉分型,辨别虚实,权衡轻重,而达到灵活运用之效果。

至於散脉,其脉来浮散而大,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不似微脉之微薄而不散,不似濡脉之细软而有根。此乃阴血虚绝,阳气离散之候。诸病此见,法在不治。

本文选摘自《竹堂医镜》,钱远铭著,蔡渔琴、李轩锦整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0)

相关推荐

  • 【临床脉法:十脉】5

    十脉为纲诊法 一.浮脉(见四脉为纲,略): 二.沉脉(见四脉为纲,略): 三.迟脉(见四脉为纲,略): 四.数脉(见四脉为纲,略): 五.滑脉(见六脉为纲,略): 六.涩脉(见六脉为纲,略): 七.大 ...

  • 长短、洪大、微细、濡弱脉解

    导读:今日继续说脉! 6 长.短脉(附小脉) 阴血之所以循环不息者,全赖阳气之推动而然. 故脉管内之阴血充盈,而脉管外之阳气又处于旺盛之候,则推动之力增强,而血液之输出量随之而增多,脉来因而显长: 相 ...

  • 细脉、弱脉、微脉、濡脉相区别

    病情分析:脉细如线而应指明显的脉象.又称小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也主湿病.细脉须与近似脉微.弱.濡脉相区别.细脉虽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起落清楚:微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弱脉则沉细而软,须重按 ...

  • 庄泽澄:细、微、濡、弱脉的临床意义

    四君中医 细脉的体象和临床意义前文已述.即脉细如线,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和湿邪为病,亦可见于正常人.濡脉,<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谓之为软脉.言其体象"极软而浮细. ...

  •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脉法解三(20)

    咱们上一次主要讲了第三卷<脉法解>,主要是讲了摸脉基本的一些方法,主要讲要去体会脉气,体会脉气那种自然而然地周流的即时状态.这是脉诊的基本功,那么今天咱们接着来讲,讲这个具体的脉象,以前历 ...

  • 官渡之战时的曹操和袁绍,到底谁强谁弱? | 刘三解

    三解按:这是一个"可以听"的系列专辑,觉得文字麻烦,可以扫描二维码. 上期节目,我们辨析了官渡之战记录中的第一个真相. 那就是,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曹操,而不是袁绍,那么,在我们熟悉 ...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妊娠早期脉解

    本文所云妊娠早期,乃受孕后从末次经净起算两月之间.此时胎气初结,诸征未显,为痫勾孕尚难分辨,以脉象为主,结合症状体征加以推断,有较重要之临床意义.然结胎伊始,气血方凝,形质未成,虽"脉为血派 ...

  • 《脉学心悟》之六濡弱革牢散细伏

    <脉学心悟>--之六  濡弱革牢散细伏  脉学心悟:濡脉 (一)脉象   濡即软.<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软脉,即是濡脉.   软脉的 ...

  • 2021高三数学——解答题训练篇——解三...

    2021高三数学——解答题训练篇——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