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土耳其海疆划界之“十一段线”

引子

关于南海海疆边界,一般都知道U型的“九段线”,这个“南海断续线”(又称“传统疆界线”)源于1947年4月14日当时的民国政府内政部召开的专门会议,会后出版了《南海诸岛位置图》,把南海国界线最南端标在北纬4°左右,标明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位置和岛屿名称,使用十一段国界线,圈成中国南海的海域范围。

1953年,中国政府移除了“十一段线”中北部湾的两段,形成了目前的“九段线”。

殊不知,在世界历史上也有同样的一个“十一段线”,即希腊与土耳其的“十一段线”。可见,这种划界并非中国所独有,而且希土“十一段线”还是1919年巴黎和会的产物。

“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

话得从蒙古人攻略欧亚大陆讲起,1221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摧毁了花剌子模,乌古斯人卡耶部落由中亚内陆草原上逃难到小亚细亚,小亚细亚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收容他们。1243年,蒙古人打败小亚细亚塞尔柱帝国,收为藩属。1308年,塞尔柱帝国被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大汗所建立的伊儿汗国所灭,被设为罗马省。

当塞尔柱帝国灭亡后,这个王国分裂成了36个小侯国,其中就有一个比较大的侯国叫奥斯曼,奥斯曼侯国逐渐吞并了其他的侯国,并成功击退了外族入侵,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奥斯曼帝国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和属地,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今之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今北苏丹与也门。1453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堡一役,奥斯曼帝国消灭东罗马帝国,攻占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定都于此,改名伊斯坦布尔,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自视为天下之主,它将游牧部落的传统、波斯的艺术修养、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学文化融于一身,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基于此及丝绸之路被全程收过路费,欧洲人被迫将目光投向波涛诡谲的大西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进入近代以来,奥斯曼帝国逐渐步入衰退期,19世纪初趋于没落,被称为“西亚病夫”,与大清齐名,庞大的疆域难以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奥的同盟国阵营,站错了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是英法美的协约国阵营胜利,在战后的清算中,奥斯曼帝国遭到协约国阵营的报复,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希腊独立战争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对欧、亚、非三大洲的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公元前4世纪希腊半岛被马其顿王国征服,公元前146年并入罗马帝国,15世纪中期被奥斯曼帝国统治。1821年3月25日,希腊爆发独立战争(现代希腊国家将该日作为国庆日),1832年,建立希腊王国,1974年,改为共和制国家。

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希腊人组织过多次起义。1821年,伯罗奔尼撒人开始公开反抗奥斯曼帝国,三大列强英国、法国、俄国各派一支海军舰队驰援希腊,奥斯曼帝国向到他们的附庸——埃及省、阿尔及利亚省、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及突尼斯贝伊国求援。

1827年,英国、法国及俄国签订《伦敦条约》,呼吁奥斯曼帝国在保留宗主权下容许希腊人自治。1827年10月,三国联合舰队在纳瓦里诺海战中摧毁了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的联合舰队。1828年,俄罗斯与土耳其爆发第八次俄土战争,同年,法国出兵伯罗奔尼撒,埃及军队在法军压力下退出战争,伯罗奔尼撒的奥斯曼帝国驻军也随后投降,希腊人则趁机反攻,控制了奥斯曼帝国的希腊中部地区。1829年,俄土双方签订《亚德里亚堡和约》。随后,英、法、俄、希、奥斯曼五方在1830年签署《伦敦议定书》,1832年,俄、奥斯曼两国签订了《君士坦丁堡条约》,奥斯曼帝国承认希腊独立。英法俄三大国遂推举巴伐利亚王子奥托一世做希腊王国国王。

英国诗人拜伦同情和支持希腊独立运动,1823年他号召一支义勇军,前往希腊支援作战,不幸于1824年因疟疾死于希腊。

希腊取得独立后,基于历史恩怨,一直对奥斯曼帝国(土耳其)采取敌对政策。二十世纪初,希腊人与巴尔干半岛上的欧洲国家组成联盟,共同向土耳其发难,很快夺得克里特岛、马其顿和爱琴海东部的大部分岛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奥斯曼帝国错误站队,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于1918年战败,并与协约国签订《穆兹罗斯停战协定》,之后被协约国在巴聚和会上遭到清算,期间,希腊更是直接派出军队进攻土耳其的核心区安纳托利亚高原,控制黑海海峡,但在凯末尔率众抵抗下,希腊回到谈判桌上之后,双方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保住了陆上领土,但是永久地失去了爱琴海海上控制权。

巴聚和会与《色佛尔条约》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世界史上的巴黎和会有四次,即克里米亚战争后的1856年巴黎和会、美西战争后的1898年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年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6年的巴黎和会。本文所指的是第三次巴黎和会,这一次巴黎和会最著名、影响最大。

1919年巴黎和会,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在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主要和约如下:一、对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1919年6月28日)。二、对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9月10日)。三、对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1919年11月27日)。四、对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4日)。五、对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10日)(又译:)。上述条约总称巴黎和约。

《色佛尔条约》(法语:Traité de Sèvres),又译塞夫尔条约、塞夫勒条约,是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在1920年8月10日于法国塞夫尔签订的一项条约,属于1919年巴黎和会系列条约的一部分。内容主要为削弱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及国力,防止它再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

1920年4月22日,协约国邀请奥斯曼帝国政府派出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奥斯曼帝国政府派出前首相陶菲克参加。当陶菲克于1920年5月20日得悉协约国的要求后,认为有关条款过于苛刻,拒绝继续讨论。奥斯曼帝国政府得悉此事后,撤换了陶菲克,改派当时的首相费里德率团赴巴黎继续和谈。至同年7月22日,费里德把与协约国达成的协议带回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随即召开内阁会议,有关协定获与会者一致通过。1920年8月10日,费里德与另外三名代表于法国的色佛尔与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

《色佛尔条约》内容如下:(1)恰塔尔贾线以西割予希腊,另外瑟凯至布尔汉尼耶以西主权暂归土耳其,五年后 (1925年) 以公投决定是否并入希腊。(2)希腊获得安纳托利亚西部、东色雷斯(包括安德里诺普利和加利波利)以及因布罗斯和特内多斯群岛获得斯米尔纳及其地区。(3)黑海海岸吉雷松之东、埃尔津詹、穆什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归亚美尼亚。(4)包括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两旁的“海峡地区”成为非军事区,但协约国拥有对该地区的军事行动权。美、英、法、意、日、俄六国组成“海峡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内航运、灯塔管理及领航等事宜。(5)原属奥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区领土割予英、法两国,成立新的保护地。(6)卡拉塔什及马尔丁以南之地归叙利亚。(7)摩苏尔以南地归伊拉克。(8)奥斯曼必须废除征兵制,全国兵力不得逾45,000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军、海军,亦不可有大型商船。(9)奥斯曼帝国所得的税收优先支付战争赔偿及协约国占领军队费用。(10)恢复治外法权。即使将来有任何政权继承奥斯曼帝国,治外法权仍然适用。土耳其人民入籍于任何一个协约国后,即受治外法权保障,毋需再向奥斯曼政府缴税。(11)如条款的执行情况不合协约国之意,伊斯坦布尔将被占领。

根据《色佛尔条约》,战败国土耳其原有领土缩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委员会管理,西部海疆几乎全部被划走。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只有土耳其一国承认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爱琴海上的“十一段线

根据《色佛尔条约》及参看现代希腊与土耳其地图可见,在爱琴海上,该海域的绝大部分岛屿为希腊拥有,即2500多座岛屿中的2400多座,而土耳其只有紧贴小亚细亚海岸的狭窄区域,只拥有80余座岛屿,而这种“贴边划界”区分希腊与土耳其海域范围并将土耳其堵在陆地上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巴黎和会之《色佛尔条约》的“十一段线”。在爱琴海上,留给土耳其的专属经济区都不规整,土耳其船只一不小心就进了希腊领海。

依2018年数据,土耳其的国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是8200万,而希腊的国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有1072万,所以,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总数,土耳其都是占据上风,而且土耳其还控制着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即连接黑海和爱琴海的土耳其海峡,但土耳其却很憋屈,它的西部海岸线虽然非常长,但是它的领海面积却非常小。

希腊独立后,在克里米亚战争、俄土战争、历次巴尔干战争、二次希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次战争中,希腊都选择站在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对立面并兵戎相见。到了今天,希腊还是站在欧洲国家一边,制衡土耳其,比如,一票否决土耳其加入欧盟,在塞浦路斯形成希族土族南北分治,这其实是欧洲国家所乐见。

当然,充当马前卒是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十一段线”。“十一段线”几乎把爱琴海划成希腊的内海,这中间也有欧洲国家让希腊看住土耳其、俄罗斯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的味道。

“十一段线”让希腊成为世界航运大国,希腊出船王,海运业是希腊的重要支柱产业,海运业带动了金融、保险、咨询服务业、船用设备、维修等相关产业。希腊拥有各类港口150个,2018年,希腊港口总吞吐量约为1.48亿吨,希腊船东共拥有4746艘超过1000总吨的船舶,总运力约为3.65亿载重吨,总注册吨位4255.3万吨,居世界第一。

一个航运大国离不开辽阔无垠的、可作内海的海疆,在希腊,就是爱琴海。

土耳其独立战争《洛桑条约》

奥斯曼帝国战败后,英、法、意、希军队进入奥斯曼帝国控制地区,奥斯曼帝国与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引起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巨大不满,并于安卡拉成立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对《色佛尔条约》不予承认。1921年2-3月,协约国在伦敦召开和会,邀请了奥斯曼帝国及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参加,大国民议会于会上要求废除《色佛尔条约》,未获接受。

1922年,在土亚战争、法土战争中取胜,并主要在第二次土希战争中,土军对希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协约国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并于瑞士洛桑重新展开和谈。谈判中,凯未尔放弃旧帝国的阿拉伯诸省,却坚决拒绝割让东色雷斯,拒绝接受有关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的条款。

土耳其独立战争后,1922年11月1日,君主制的苏丹制被废除,世俗化的共和制政权建立,并迁都安卡拉。未代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于1922年11月17日乘坐英国军舰离开土耳其,宣告奥斯曼帝国灭亡。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之父”。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把《色佛尔条约》签订日(8月10日)定为国耻日,而签订《色佛尔条约》的苏丹穆罕默德六世、首相费里德与一同签订条约的陶菲克等人都被列为不受欢迎人士,他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海外流亡,只有陶菲克在1943年获特赦返回土耳其。

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

《洛桑条约》(Treaty of Lausanne),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缔约,次年8月6日生效。《洛桑条约》确立了现代土耳其的疆域,它实际上是《色佛尔条约》的修订版。土耳其虽然放弃了其在阿拉伯地区和塞浦路斯的领土要求,但保留了东色雷斯,同时取消了亚美尼亚的独立和库尔德的自治。

《洛桑条约》共143条,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协约国与土耳其之间自条约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复和平。②协约国承认土耳其在小亚细亚本土范围内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确认土耳其从黑海到爱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间的边界;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归还土耳其,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归土耳其所有;石油产地摩苏尔的归属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26年《英土协定》将摩苏尔地区划给英国代管的伊拉克)。③土耳其放弃前属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求。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损失,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土耳其偿还前奥斯曼帝国的部分外债;缔约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权和财政、关税监督权,土耳其实行海关自主。⑤海峡地区实行非军事化,缔约各国声明同意在海峡地区海上和空中通过及航行自由的原则;海峡地带不得设防和派驻武装力量,由国际委员会(又称海峡委员会)实行监督。

《洛桑条约》并没有重划海琴海上的“十一段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