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速成——分论点的确立和论证 每日美文赏析

高分作文速成——分论点的确立和论证

语文高考作文想要拿高分,只凭一手好字和素材的堆砌可不行,要论点合理、论证得当,所论证的文章才有说服力,也更容易得高分。目前很多学生的作文都面临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会根据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二是分论点的论证只是素材的堆砌,缺少论证过程或者论证没有说服力。下面以作文结构中最为经典、应用最为广泛的“总-分-总”结构形式为例,为大家提供解决当前作文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分论点的设置

(一)分论点设置的原则

合理设置分论点会使文章的角度更加多元化,结构更加清晰合理,逻辑更加严密。我们在设置分论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扣得住

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子与母的关系,分解出的分论点一定要扣住中心论点和作文题的主旨,分而不离。

如《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见后文)的三个分论点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变通”与“审视”展开。

2
分得开

分解出的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也可以是对比关系;分论点以两三个为好,要多角度多层次,不重复不交叉,更不能互相矛盾。

如《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见后文)的三个分论点并列有致,互不交叉。

3
排得顺

分解出的分论点要按恰当的顺序排列,如先后、古今、内外、表里、浅深、主次、轻重等。

如《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见后文)的三个分论点就是从个人到他人,再到时代,逻辑恰当。

(二)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
1
并列式

并列式比较适合阐述文章观点解释中心论点的内涵,或提出不同对策的文章

如阐述观点时采用横向思维,分论为其一、其二、其三,解释中心论点内涵的不同方面和角度;

对解决当前问题提出看法和对策时,从同对象和立场提出解决方案等。

2
递进式

递进式结构适合写作针对某个人物、事件发表意见、观点的议论文,这时拆分中心论点可以由浅层到深层、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使得论证层层深入

3
对比式

对比式结构适合将两种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人物、事件、现象、看法等进行比较分析式写作,也适合辩证式写作,两个部分或正反对比,或转折补充,或辩证分析。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何种分论点逻辑。

二、分论点的论证方式

分层式论证:

分层式论证,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证明观点,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由个体到集体等,层层递进,对问题的关键或要害之处集中笔力,做到揭示有力、论证充分。分层式论证的关键在于“分层”,要根据论点或中心句的特征和内涵来确定如何分层。

写作示范:

'

劳动,是全人类共同遵循的准则,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文明辉煌的现代社会,是劳动推动历史车轮不断前进。自古以来,劳动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创造了绵延不绝的古国文明,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作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耕读传家”的传统绵延了千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祖训萦绕耳畔,劳动,已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基因。(2019高考全国一卷《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
辩证式论证:

辩证式论证,即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定律进行分析和论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如此论证,往往能使文章全面、深刻、理性,闪耀思辨色彩。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作文若呈现出思辨色彩,往往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运用示范:

'

也许有人会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行高于人而遭受非议的不乏其人,例如屈原、贾谊等。但我要说行高之人,哪怕一时受到不公平对待,也终将被后世仰视,历史最终会给他们以公道,他们的光辉必将照亮千秋万代。(《行高于人,众必仰之》)

'
对比式论证:

对比式论证,即运用求异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凸显需论证的论点。这种方式能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鲜明。形式上是一正一反,内容上是对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其他对立的两方进行对比来强化观点。

运用示范:

'

一国之君,万民所仰,君王的气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景。齐桓公能听从鲍叔之谏,重用差点让自己丧命的管仲,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此种气度,此种雅量,光照千古。......相比之下,我们熟知的周瑜等人立见器量之小,虽有谋世之才,却无龙虎之气。(2020高考全国I卷《以柔蕴刚执正气,胸吞山河成霸业》)

假设式论证:

假设式论证,即在叙述论据后,再从其对立面提出假设,从而证明论点。我们一般用“如果(倘若).....那么....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也可以用“如果(倘若) ......难道……吗'的句式,后一个分句为反问句,这样可以增强论证的力量。

运用示范:

'

但追求个体价值过程中所言的“独立”并不是“孤立”,它需要与全局形成有机的联系。……社会的形成将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不同的思想在碰撞中形成了文明的火花,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我们丧失了全局意识,便失去了与世界的天然联系,便会丧失在全局中判断是非、利弊以及吸收营养的机会,最终将无异于井底之蛙,狭隘了眼界,失掉了获取个体价值的源泉。(2020年高考北京卷《个体价值与全局意识》)

'
排比式论证:

排比式论证,可以分为叙述性排比和议论性排比。叙述性排比是在文章的核心段落用排比句陈述论据,将丰富的材料一口气列举出来,显得有气势,能够充分地证明论点,具事实胜于雄辩的力量,且文采斐然; 议论性排比是在叙述论据后,用排比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论据的内涵,扩展论据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充分证明论点的目的。

运用示范: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被需要”。在茫茫人海中找一个心爱的人,用一颗真心换另一颗真心,这种“被需要”是甜蜜的;凌晨三点在魔都的写字楼里打拼,用青春、努力、汗水赢得他人的尊重,这种“被需要”是有尊严的;在公益平台上用微薄的捐助挽救一个陌生 人的生命,这种“被需要”充满善良,也是幸福的...(2018年高考上海卷《“被需要”是生命幸福的源泉》)

'
比喻式论证:

比喻式论证,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如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习可以使人得到发展和提高的道理,运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个比喻。由于这些喻体是人们熟知的物象,这样写就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将深奥的思想形象化,让文章显得鲜活有味,让读者容易接受。

写作示范:

'

在古代,车辖是一辆车上很重要的部分,它虽然小,却是连接车轮与车轴之间的销子,.一旦失去它,庞大的战车就寸步难行。鲍叔之于管仲,就像蔺相如之于廉颇,都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将自己的私心放于一边。他们就如车辖,正是他们抛却一已私欲求共存,才使山河社稷的“战车”稳步前行。(2020 高考全国I卷高分文《摒弃一己之私,成就丰功伟业》

'
析因式论证:

析因式论证,即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探寻形成原因,从而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析因式论证可以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还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这种因果倒置句来突出原因,强调论述的观点。运用析因式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

写作示范:

'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美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两句诗,也正揭示了这一道理(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当我们评论成功者、评论残酷筛选下的“幸存者”时,我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只看到了他们所展现的光鲜亮丽的一面,将他们的成功看成是唾手可得的,而忽略了他们取得的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凝结着昔日的血与泪:德摩斯梯尼之所以成为名传千古的雄辩家,背后是十年如一日口含石头对着大风和波涛演讲的刻苦;“黑曼巴”科比之所以名震篮球界,是因为每天刻苦训练的坚持与自律。我们要看到别人所忽略的,因为那被忽略的很可能就是伟大背后的秘密。即使无法成为伟大的人,但看到伟人成功背后的汗水,然后努力拼搏;或是看着遗憾落败的人,想到补足自己的短板,也至少能让你我免于平庸,成为时代洪流下的“幸存者”。(2018全国高考二卷高分文《看到看不到的》)

'

佳作赏析

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的读书会,大家都谈了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优秀品质的认识。他们三人展示出的魅力,都闪耀着光芒。在他们三人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管仲。

对于管仲的成功,人们常常归功于鲍叔和齐桓公,认为是他们的支持和宽容,才让管仲的才华得以施展,帮助齐桓公成就伟业。而我认为,管仲能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关键在于他能适时变通。(中心论点)

:1-2段,作者先结合读书会这一写作情境明确自己对三人中感触最深的是管仲,并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管仲能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关键在于他能适时变通”

管仲的适时变通,在于他能正确审视自我(分论点1)。管仲才智过人,若他不能自识,在齐桓公拜他为相时予以拒绝,那他也无法取得此等成就。他明白公子纠已经在权力之争中失败,自己要想在齐国干出一番事业,除了转而辅佐公子小白,已经没有什么选择了。如果管仲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拒绝齐桓公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也就没有后来永载史册的成就了。(假设式论证)

管仲的适时变通,还在于他能正确审视他人(分论点2)。管仲对鲍叔的认识且不说,他看到齐桓公即位后不计前嫌,诚心招纳,便明白齐桓公如此举动的背后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是宽广的胸襟,更是长远的目光。齐桓公的格局之大,令管仲叹服。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正因为管仲能正确认识齐桓公,知道齐桓公是一个有远大志向、开阔胸襟的明主,所以他才适时变通,接受齐桓公的招纳,从而在齐国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析因式论证)

管仲的适时变通,更在于他能正确审视那个时代(分论点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然而乱世出英雄,齐桓公对管仲的需要,也是迫于时势。管仲正是看清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把握住了时代给予的机会,才得以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齐桓公,留下了千古美名。(辩证式论证)

:3-5段,作者从个人、社会和时代三个层面进行层进式论述。

古有管仲能适时变通,审视自我、他人、时代,将自己与国家相连,与时代相连,终使自己的一腔抱负、一身才华有了施展之地, 从而铸就了丰功伟业。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辈应学习管仲,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时代,审时度势、适时变通,将个人与国家、时代相结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握机遇,施展才华,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6-7段升华主旨,从古到今,阐明变通的现实意义。

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这是我此次读书会对管仲的故事最深刻的体会。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0高考全国I卷)

《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文章结构

总评:

本文能围绕中心论点层层递进,深入说理。作者先结合读书会这一情境,明确自己感触最深的是管仲并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从三个层面进行层进式论述,即管仲的适时变通,在于他能正确审视自我、审视他人、审视那个时代;结尾点题,并阐明适时变通的现实意义,希望青年学习管仲,适时变通,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升华了文章主旨。

美文赏析

我的两个梦

文/袁隆平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

我已经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