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上海“死亡体验馆”创始人丁锐:“醒来”之后 正视死亡
死亡丨孤独丨自由丨意义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不断完整对自己的定义。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
......
如果你还有一个月的生命,你打算怎么度过?“和我爱的人,在我喜欢的一个地方,平稳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这是我的答案,也是许多人脑海中的答案。
作为临终关怀志愿者、4D生命体验馆的创始人丁锐无情地揭穿了这个看似美好的“愿望”。因为当你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来临,你会不断地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会有许多人来替你做出各种决定,他们或者是你的爱人,或是你的父母,又或是你的子女。
当你被强行按在床上,被放上呼吸机……即使你并不愿意,这已然不是你能决定的了。
当我们真正面临死亡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死亡。
文|丁锐
2008年,我实现了经济自由,但同时也丧失了“生机”,整个生命状态就像进入了一个“白洞”,看不到任何可以前进的方向。每天早上醒过来,都有个巨大的问号悬浮在眼前——我是谁?接下来要做什么?意义何在?
每个配置“正常”的人生,在不同阶段都有些天然的重点,比如赚钱、恋爱、养小孩、送父母等等。一般过着过着人就老了,纵有“此生为何”的一闪念,也会随着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烟消云散。
但我首先是个gay,既不想要小孩,跟家人之间也没有特别亲密。其次是我对名利的追求无可无不可,并不特别贪恋社会成就,对环游世界什么的也缺乏激情……萨特说自由令人惊骇,我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惊骇的程度,但我确知自己需要自救——如果任由这种“枯萎”的感知不断蔓延,我很可能再也不会感到“生机勃勃”。
高远而缥缈的哲学问题,从未如此清晰地呈现在现实生活里。所以我从杭州迁到上海,并开始了追寻生机的求道之旅。
一开始是从心理学入手的,但中国的心理学教育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我在跟几乎所有代课老师吵过架之后,开始转战哲学和宗教……因为有钱任性,后来我还自己办了一个“道场”(讲道理的场所),把国学、玄学、中医、灵修、瑜伽、心理学、佛家、道家、儒家等领域的老师请来做各种讲座。然而遗憾的是,绝大部分老师都在挂羊头卖狗肉,他们尚未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真理背后是变现的压力。
所以撕了吵,吵了撕……两年时间,累计徒手“撕”过不下上百位老师。
同时,我也在做心理咨询,这些人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人性”的认知。他们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我自己内心中从未彰显出的那些侧面。这确然是一个丰富和完整自我意识的过程,完整不是完美,是不断照亮潜意识里的沟沟壑壑。
两年之后,我终于厌弃了一切形而上的论道方式,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怪力乱神,都不再能引起我丝毫的兴趣——在历经了“广度”和“高度”之后,我终将开始追求“深度”
“深”不是指在理论研究上的深浅,而是知行合一的能力——道理就像玻璃罩,阻隔了活人与这世界真实的感受。我必须去经历真实的悲伤与恐惧、愤怒或狂喜,把自己置于真正的体验之中。何谓真?何谓假?何谓宠辱不惊?……这一切说起来容易,但落地起来难乎其难,正是在这一点一点“作死”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了“生机”的复苏。
“醒来”生命样本系列记录了这个过程。但因为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多,这并不是所谓的风格统一的作品。原本我也只是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态,写到哪里算哪里,但这些年里不断有人反馈给我同一个信息——ting,我遇到了跟你一样的“白洞”,我一口气看完了你所有的样本,这对我非常重要!谢谢你!
由此,我觉得这些文字或有其“温度”,或许是因为真实不欺,能映射出同类们相同的“求生”路径。所以,当有机会将硬伤修复、脉络连缀,或可带给你一点点“生机”的种子。
书中,第一个单元讲的是“不知”——当人们对命运、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无从把控时,就会抱着一两个真理不放,犹如溺水之人抓住的那根稻草。无论学佛修道,抑或是算命打卦,人们总会期待有一揽子解决问题的“真理”出现,但凡找到一个貌似安全的区域,就直接躺下,拒绝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第二单元,说的是“不觉”。求知也会带来“所知障”,大多数人被知识遮蔽了双眼,以至于无法产生对自身的觉察。在这个单元里,我开始进入心理学的系统学习,但所遇到的老师和同学都因为掌握了一些贴标签的方法论,并利用自己的知识,粗暴地分类处理着复杂的现实世界,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而当你内心无力之时,就会下意识地求仙问道,希望冥冥之中有股神秘的力量替自己决定命运中的取舍。无论是看星座、奇门、紫薇、周易,工具本身并没有错,但把生命的走向放在某个工具的测算之上,就是放弃了人最宝贵的自由意识。
在第三单元中,“道场”的参与者们次第登场。我的关注点开始从哲学层面的泛泛而论,慢慢聚焦到更为复杂多维的“个人”——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则是另一回事。在求道之路上,能否遇见“知行合一”的修行者呢?一个人内心的自省和自觉,能否在他日常的行为中呈现出来?
第四单元,是在对“坐而论道”失望透顶后,开始身体力行的求道之旅。我和伙伴们因为一系列的机缘,登上川西高原亚青寺,寻访传说中的阿秋法王。虽然法王并没有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启迪,但我遇到了所谓的“神迹”,促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命拐点。
我试着为那个“神迹”找到世俗中的落点——我不希望自己从此远离“凡俗”,却不知道该如何培育“初心”的种子。所以,从中医到宗教,我用新的目光搜寻和审视,与内心的感受一一对照。
在第五单元里,除了向外搜寻,还有一条路径是向内看。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修行”——在人世间步步为营,把“念头”化作“物质”呈现出来。在我最初的理解中,念力只有在物化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出真正的“生机”。
在第六单元里,我花光了500万的积蓄投资了一个网站,经历了各种创业者所能遭遇的失败。这是一个既惨痛又有趣的“烧钱”之旅。
而后我重新启程,来到了公益圈,从临终关怀这个终极命题入手,打算从头开始“修行”……但颇具喜剧色彩的是,当你越是要用力的时候,就越会发现事与愿违——越大的命题之下(比如生死),实际支撑物就越是空空荡荡。
在国内,临终关怀几乎是一个无处着力的命题,中国人绝口不谈死亡,那你关怀的究竟是什么?由此,我开始进入“醒来死亡体验馆”的构建——所有向外的寄托都逐次幻灭,那么我就必须自己去构建一个“涅槃”。
在第七单元里,也就是“醒来”生命样本最后十篇,主要是哲学思辨,有点像在自言自语。这十篇文章可能会佶屈聱牙、荒唐晦涩,但这已是我以自己的微末之力,所能给出的最好思考。在追寻“生机”的道路上,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但回头看去,任何因果都不是巧合,它像个成熟的剧本,虽然充满了“意外”,但逻辑上丝丝入扣——这十篇文字,就是在说那个冥冥之中的“因果”。
这并不是一个故事,所以没有“结局”,以我个人的微小之力,这些探索的感悟或许都是某种妄谈。但我如是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念记录在案,谨以此,向终极命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