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类方的临证应用举隅》一
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
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习《吴茱萸类方的临证应用举隅》。
大家都知道吴茱萸这个药,说有小毒。这个药我们经常用不好,因为我们对吴茱萸有一些偏见。古人吴茱萸用地非常广泛。特别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吃的是啥?我们吃的是转基因的食品;喝的是啥?这个牛奶里面有激素、抗生素这些东西。我们身体里面全部都是这些阴寒湿性的东西,而且我们经常熬夜是不是?而吴茱萸这个药呢,它有啥作用呢?你看“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它有这么多的功效,而在《本草经集注》当中,《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先生根据七八个版本解释《神农本草经》的著作,所以叫集注。“味辛,温、大热,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这些和前面的一模一样。“去淡冷,腹内绞痛,诸冷、食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在《本草经集注》当中,又把它的作用进一步升华了一下。
吴茱萸类的方子,这里有几个我们常用的方子,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已讲,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已讲,沉香温胃丸已讲,大温脾丸已讲。一共是十个方子,我常用的其中有十个方子,这十个方子当中的四个都已经讲过了,还剩六个方子,吴茱萸汤、温经汤、茱萸汤、大茱萸丸、七气丸、九痛丸。
大家因为层次都不一样,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讲起,“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宋本里面到就到这为止了。桂林古本里面,把这个句号变成了逗号。“小半夏汤主之。”什么叫“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是喝了吴茱萸汤以后呢,反而更剧烈,呕吐非常厉害。大家见过这样的病人没有?大家也许没见过。我见过这样的病人,是我的两个学生,北京的两个学生。当时我在新疆工作。我刚好到北京去出差的时候。他说:“老师,我有一个病人把我搞的灰头土脸”。我看到这个人呢,呕吐,“食谷欲呕”啊。我认为他就是一个阳明虚寒证,我就用了吴茱萸汤。没想到的是,这个人呕吐没有止,反而喝完这个药以后呢,怎么样呢?——吐的一塌糊涂,吐的更厉害了,吐的都晕的人都站不起来,只能在床上躺着。他后边想了想,他用了一个小建中汤,他想用小建中汤来治疗。没想到小建中汤吃完以后,吃完就又吐了,他就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说:“你不是背伤寒的了吗?伤寒后面有这句话,“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他说:“老师我也看到了,后面没有解啊。”我说:“你看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吗?”——他说:“没有!”——我说:“它里面用的是小半夏汤。根据你讲的情况,这个病人而且呕吐的有水。那么呢,我建议你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给他,用这个方子。他就听取了我的意见,给他就用了小半夏加茯苓汤来解。他说:“老师,真怪,吃别的药就吐,吃了这个药就不吐!”其实这里止呕的是啥?——生姜。那么,大家可能会问,马老师,我这里的吴茱萸汤也有生姜六两啊,有没有?生姜确实有止呕的作用,但是降逆的作用更好的是半夏,再加茯苓把里面的饮邪一去,气和水就给它分开了。
所以说,你看“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所以说,你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没有临床意义?——太有临床意义了。我们好多研究版本老师就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伪书。我是临床医生,临床医生是干啥?得把问题解决掉,对吧?我们经常干一个事情,我就问病人,你吃过带有吴茱萸的药了没有?特别是一些经常吃药的人。他会说:“哎呀,我没吃过”。特别是这个病人一看,舌头上有水滑,而且这个病人经常后背有巴掌大的一块有凉飕飕的感觉,经常吃上东西爱打嗝这样的病人。我常常把吴茱萸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一块合用。大家理解为什么了吗?原因就是这个病人如果吃了吴茱萸汤会呕吐,你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告诉你了啊,小半夏汤就可以呀!我们这里是活用了这一条。从那以后,有些病人一说他呕吐,我马上加半夏进去,马上这个感觉就不一样了。
那么第二条你看看,这个吴茱萸汤,我认为是一级棒的方子。往往是别人治不了的这种病,你用这个方子,会叫别人眼睛一亮啊。就四味药,这么简单?——不是简单是简约。你看这个药很关键,“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我的口诀就是“一、三、六、十二”,倍数。一,一升的吴茱萸;三,三两的人参;六,六两的生姜;十二,十二枚的大枣。“一、三、六、十二”我的学生都知道这个口诀,我一说“一、三、六、十二”,他就知道是吴茱萸汤的比例。老师一定要按照这个比例吗?一定要按照这个比例,效果最佳。
我们中医科学院现在多了一名我们中医的院士。大家知道是谁吗?大家是不是中医呀?对中医是不是要关心关心呀?刚刚被评选为中医科学院院士的,这六十多年以来唯一的一个,谁?仝小林。仝小林老师其中个他对糖尿病的认识研究非常深刻。我们国家的糖尿病的诊断,包括这些,他是主要的带头人。同时呢,他对大量的黄连的应用治糖尿病。他受到这个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的启发。发现用大剂量黄连的时候,60克黄连,降糖效果较好。甚至西医的化验指标,血糖啊、血脂啊、血液粘稠等等这些方面,他用中医的方法调整地非常好。所以他在中医界来说,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一个人。中医到底是看着化验单指标治,还是调整人体?但是我们现在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我认为他这种研究和未尝不是开创了一个新的一条思路和方法。他和古中医的思路方法是有一点差异性的。古中医的思路是什么?是以人体的这个生命的状态作为它的最高的一个标准,而不是以什么化验单,什么之类的,他不太注重这个,只要保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正常就可以了,至于说化验单指标怎么样,不是太注重,或者说古中医里面,因为就没有这些东西。那么现代医学里的好多东西,对我们中医的冲击也很大。比如说病人来了问你,说大夫:“我吃了你的药我的血糖能不能下来?我的血脂这么高,血液粘稠度这么高,能不能下来?”是不是经常用这种语言问我们?我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你这个血脂高也罢,什么也罢,我们关注的点不在这。你说完了以后呢,那个病人嘴上会说:“嗯,好,你说的我明白了”,可心里想,你是大夫吗?你会治病吗?他会对你产生怀疑,对吧?是不是这样的情况,这不是很现实的问题吗?
整 理 | 吴振
校 对 | 任玉卿
编 辑 | 关瑞花
审 核 | 关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