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爹用什么打你呢
你爹用什么打你呢?
普通的当然是手,因为这个方便嘛,随时带在身边,展开是手,握起是拳,方便快捷,丰俭由己。升级版的应该是鸡毛掸子、条帚疙瘩、擀面杖、拐棍等物件,要的是趁手,舞起来嗖嗖有风。
打的部位一般是手心和屁股。因为打别的地方真有可能打坏——一失手而成千古恨。
我们在影视剧里多碰到有人高喊 “拿家法来”,那“家法”多半是一根棍子或一条竹板。《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那一节,他爹贾政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拿索子捆上!……”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你也许会说,这太暴力了,我爹就从来不打我。那我就要恭喜你了,或者你是个乖乖仔,或者你爹有较好的教育方式。
从我这代往上,小时候没有挨过老爹打,恐怕寥寥无几。我这一代往下呢?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没事打一顿,似乎也算稀松平常。有句俏皮话叫“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打孩子仿佛天经地义一般。
我想说,几千年前,你老爹,或者说“父”,就是以手举木棍打孩子的形象出现的。
你能从“父”的字形上看出什么端倪来吗?
呃,这有点难度。
那让我们再看看“父”的甲骨文吧。
你看出什么门道了没有?
如果没有,那让我们再把“父”的金文也搬出来吧。
这时,估计你看出来一点意思了。对!那个三股叉表示手,向左的是右手,向右的是左手,这个字体就是现在的“又”字。而手前端应该是条棍子。这么说来,“父”是会意字。
就是说,古代老爹打儿子也是用棍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几千年来,我们的家法基本没有变过。
还有一个字,在甲骨文字形上和“父”相近,大家请看——
对,手里拿的不再是直溜的棍子,而是在棍子远端系上一根细绳子做成了鞭子,或安上另一根棍子做成二截棍或拐棍一类的东西。那么这个字是什么呢?
是“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文”,可不能认成“文”,这个字读pū,是“手持棍子打”的意思,常作偏旁。
让我们来看看“牧”的甲骨文和金文。
是不是很好理解啊?
“攵”如果独立成字,就变成了“扑”。左边提手当然是手了,右边“卜”肯定不是“萝卜”,那应该是棍子或鞭子。
“攵”变体是“攴”,也读pū。底下的“又”代表手,上边那个部件当然还是棍子或鞭子了。
“攴”组成字最常见的是“敲”。这是个形声字,左边“高”表声,右边“攴”表意。
“敲”和“扑”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
汉代贾谊《过秦论》中有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这里的“敲”和“扑”就是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