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消毒药的选择
外用消毒药的选择
在鱼病的治疗中,如果能找出致病菌,就采用相对病原菌敏感的外用消毒药消杀,这无疑是最科学的。平时的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在无菌操作台中接种,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然后进行纯化分离,找出致病菌,再针对病原菌进行用药,有时还可以做进一步鉴定到底是什么菌。
这种针对敏感病原菌用药,虽然科学,但却缺乏操作的实用性。培养操作,分离纯化需要技术,鉴定还需要专业知识,然而影响推广运用的主要因素还在于时间。每次检查都这样操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出结果,养殖户在死鱼的情况下,给他说等先把鱼检查了,等上个一周才能出结果用药,肯定很多人都等不上。
假如用广谱的消毒药,无论什么菌都能杀,反正只要把细菌杀死就行,这与针对病原菌去杀,肯定存在差异性。像内服的抗生素一样,所有的抗生素都能抑制或是杀死细菌,可细菌的种类那么多,在治病中,总是期望找出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在这种情况下,外环境中,细菌的种类更多,外用消毒杀菌药,是不是也存在着不同药物杀菌抑菌的侧重点呢?
按消毒药品和作用途径来看,有的是针对细胞膜,有的是针对细菌的酶系统;从实际使用来看,像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养殖户口中的出血病),使用苯扎溴氨戊二醛,其治疗效果就较其他杀菌药的效果好,针对低温下的真菌水霉,丙二烯二三硫谜则更具有优势,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了解更多视频内容,欢迎大家关注微视视频号
再从感染的途径来看,同是一塘鱼,如在年底的清塘转运过程中,都受到了机械性损伤会引起死鱼,可如果鱼塘的底质较差,那最后底层鱼,如鲫鱼、鲤鱼、乌鳢的死亡率就明显高于中层鱼,如武昌鱼和花白鲢。说明细菌在水层分布上也有差异,养殖池塘底部的细菌浓度更高,致病性更强;或是底部还存在一些致病性的其他病菌,像这种情况,那就会用到能深入到池塘底部的消毒药,如片剂的二氧化氯、三氯、碘颗粒等。
外用的消毒药,不可能把外环境中的所有细菌杀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消毒药可以调整养殖水体中的细菌结构,让对杀菌药敏感的细菌死多点,对杀菌药不那么敏感的细菌少死点,在使用了消毒药后,细菌又会开始大量繁殖,不敏感的细菌就会占据更多的生存空间,数量就会增多,而对消毒药敏感的细菌数量就会减少。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那找出每一种水产致病菌对不同种消毒药的敏感性,在实际的生产中就很有运用空间,既实用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