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跟诸葛亮玩玩,结果不得好死!
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股肱,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有人搞不懂为什么李严这个人会成为托孤大臣,两个原因,其一,刘备要平衡荆州派和益州派的利益,以前的格局是“正主亮副”,就是法正为主,诸葛亮为辅,后来法正死了,就只能是“亮正严副”。关于这一点,田余庆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微》说得很明白,在此不做赘述。其二,因为李严的军事才干和执政能力还算不错。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黑社会成员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无暇请示,当机立断,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期间,他虚实并用,巧设疑兵,进军速度也是风驰电掣,很快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赢得了刘备的赞赏。这是李严在军事上的表现。
再说行政。李严在初任犍为太守之时,就表现出其优秀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史书记载“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他在治理水患方面,贡献颇大。他所建造的水利工程,直到南宋都在沿用。
李严是一位能臣干将!但却最终被诸葛亮排挤出朝,郁郁寡欢,忧愤而死!
统观《魏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在政治斗争当中有一个特点,我总结为十二个字“谦退不伐,栖身元墨,后发制人”,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他不主动招惹别人,一定是等待对方先动手、先出错,再做反击。有人说,诸葛亮这么做,是因为他深通法家之道,法家中有句话叫“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诸葛亮颇得精髓。也有人说,诸葛亮这么做,是胸怀大局,不愿意同室操戈。总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诸葛亮总是秉持“讲信修睦”的原则,起码表面上是这样!
那么,李严到底做了哪些糊涂事,惹得诸葛亮非要将其罢官夺爵呢?!具体来说,是五件事情!
其一,私欲过重,打压贤良。
这个李严刚一当上市长,就忙着买房购车,招摇过市。这也还罢了,他还嫌弃原先的市政府大楼太残破,要换个地方,从新建一座。当时有个叫杨洪的直臣,批评他说,这种形象工程,能免则免,多想着为老百姓干点事情吧!李严不听,说我和法正、黄权同为益州降臣,都为刘备打下西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你看看现在人家法正,住的是花园洋房,开的是兰博基尼,人家是何等风光,我难道修一下市政府大楼都不行?!杨洪讽刺他说,刘皇叔派你来当市长,就是为了让你损公肥私、不干正事吗?!李严说,我就这德性,你不愿意在我手下干,可以辞职!杨洪一气之下,真就撂挑子不干了。说老实话,杨洪这个人虽然没有太大的本事,但是对刘备的忠诚以及正直无私的品格,是出了名的,史家评价说:“越骑惟忠,厉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1)
经过这件事,大家都念叨,“难可狎,李鳞甲”。认为李严私欲太重,而且脾气暴躁,不好接触。
我们想一下,杨洪和李严同属益州集团,是同一个派系,李严尚且不能相容,何况是对待其他官员呢?!于是有不少人不堪忍受,向诸葛亮告状。但诸葛亮并未有所动作。诸葛亮没动,有可能是在搜集证据,蓄势待发,也有可能是想让李严改过自新。这个我们不好揣测。但是诸葛亮既然没动,就给了李严完善自我的机会,但是李严不珍惜,越做越出格!
其二,李严欲建立巴州,自抬身价。
有一次,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看得出来诸葛亮还是很信任李严。但是李严推脱不去,顾左右而言他,说现在曹魏那边,都已经给司马懿,华歆他们封侯拜相了!意思是你也得提高一下我的待遇!李严想划出五个郡来,当巴州刺史。大家都知道,就西蜀那点破地方,如果再划出一个省来让李严当省长,那中央就等于没什么了!但诸葛亮这个时候还不想撕破脸皮,依旧以大局为重,让他去督江州,并且破格提拔了李严的儿子!这就很够意思了。你想你作为诸葛亮的一个副手,漫天要价不说,还趁着人家北伐时期敲竹杠。这要是搁法正的脾气,早给你弄死了。但是诸葛亮表现出的容人气度确实不同凡响,人家还是没动。
其三,劝诸葛亮进九锡,陷其于不仁不义之地。
有一次李严很不合时宜的提出,要诸葛亮加九锡,就是让诸葛亮在蜀汉内部称王,位于天子之侧,百官之上。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2)。而且一旦受了九锡,等于说礼制和天子等同。待遇和天子一样。古往今来受了九锡的人,你像刘裕、萧道成、陈霸先,最后都篡权了。这个李严劝诸葛亮加九锡的这个做法,等于是把诸葛亮放在火上烤啊!他为什么这么做,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心里糊涂,受人挑唆;二是用抬高诸葛亮的做法来顺便抬一下自己,因为你看,如果连诸葛亮都封王了,那我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当个巴州刺史应该是理所应当!三是诸葛亮当初没能满足他的利益诉求,他挟私报复,想整一下诸葛亮,让诸葛亮难堪。
这件事确实把诸葛亮弄得焦头烂额,诸葛亮赶紧向文武百官表示:“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意思是曹魏那边还没讨伐成功,现在谈这个不合时宜。如果说将来能够攘除奸凶,兴复大汉,我愿意与诸位一起受赏。然后诸葛亮好整以暇,故作镇定,开了个玩笑:“若与诸子并升,十锡可受,而况九耶!”(3)
下了朝以后,诸葛亮埋怨李严,现在是“主少国疑”的时刻,你劝我加九锡,不是害我吗?!李严沉默不语。
但即便是李严把诸葛亮弄得如此尴尬和难堪,诸葛亮还是没动!
其四,在江州任上,故态复萌,排挤同僚,致使王冲投敌叛国。
李严这个人不善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士大夫信奉一句话:“治于神者,其事少而功多”。(4)意思是用德义来治理心神,是最根本的,干起事情来可以事半功倍,人际关系也会圆融无碍!但是李严似乎对这话不感兴趣,当官为政几十年,还是处处跟人合不来,而且为人锱铢必较。他手下有个人叫王冲,犯了点事,因为惧怕李严那副暴脾气,不敢认罪,直接跑到魏国那边去了。他是被李严吓跑的。王冲久据江州,对于那的地形地势、风土人情、军事布防都很熟悉!他这一走,给曹魏带去不少情报。
这个过错不小啊!李严难辞其咎。问题当初举荐李严去江州的是诸葛亮啊!这让诸葛亮情何以堪?!其他三大集团都谴责诸葛亮用人不当。诸葛亮是憋了一肚子气。但他还是忍了,没向李严发泄。
其五,切断后方粮草,促使诸葛亮仓促退兵。
这个第五条,最不能容忍。有一次诸葛亮北伐,李严把粮草断了。促使诸葛亮出师未捷,退回成都。事后,李严虽然认罪伏法,但是依然一口咬定,我这么做是为了蜀汉江山!你老搞北伐,弄得民生凋敝,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为了制止北伐,只能这么做。平心而论,诸葛亮应不应该北伐,争论了几千年也没定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来说,反对北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反对你要讲方法,讲原则,你譬如费祎,他也反对北伐,每次都跟诸葛亮委婉的提出意见,诸葛亮虽然没有采纳,可也认为费祎所言不无道理,而且感觉到了费祎的忠公体国之心,不仅没怪他,还跟刘禅表扬他。李严也可以像费祎学,有话说在前面,你不能在人家已经北伐的时候捣乱。诸葛亮手下的十万大军,因为你这个举动,要忍饥挨饿,就算你对诸葛亮有成见,他手下的十来万弟兄也没招你,对不对?更何况这十万人里有的还是你益州的同胞、朋友,让他们饿着肚子,你李严于心何忍?!
得亏北伐的是诸葛亮,要是别人,譬如陈霸先之流,在粮草断了以后,只能做出两个抉择:一是投靠魏国,二是以“杀李严,清君侧”为名,还攻成都,改朝换代!这个后果很严重!
所以诸葛亮没辙,最后只能冒着“排除异己”的恶名,把李严废了。
你别看李严被诸葛亮废了,但是诸葛亮死后李严还哭呢!为啥哭?!在他看来,也就是诸葛亮能够包容自己!你看自己三番五次的挑衅,诸葛亮也没把我弄死!如果他还活着,说不定还能再度启用我。如果换了别人当宰相,别说启用我了,我老命都难保。看来李严也是明白人!
关于李严这个事,我咨询了七八个政治学院的朋友,我说假使你是国家的二把手,有人一连五次向你挑衅,跟你唱反调,你能容忍不?!几乎被我问到的人,都说那不能,你别说五次,一次就给弄死!可见,无论谁当政,李严都难逃一死!而诸葛亮居然没杀他,真是仁至义尽了!
注释:
(1)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杨戏于延熙四年所著《季汉辅臣赞》。
(2)“九锡”另一说为九种贵金属,分别为大辘之钉、冕服之冠、校音之钟、朱户之鎏、凿阶之锤、虎贲之戟、战斧之钺、彤弓之箭、盛秬之铜。
(3)《蜀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
(4)取自尸佼所撰《尸子·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