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的生竞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生竞故事吧~
有时候我会觉得选择生物这个专业对我来说是一种必然,因为小时候受我的医生父亲的熏陶,对人体构造、生理、微生物之类的产生了兴趣,然后上高中又因为这些兴趣选择了生物竞赛,生物竞赛仿佛打开了一扇大门一样,让我窥探到了自然界的神奇,也看到了生物技术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各种疾病对人类社会的挑战,于是,兴趣、职业前景、社会价值的多重叠加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大生科。在大学,我是幸运的,生科让我对科学研究真正的有了兴趣,这种兴趣是建立在一种“好奇-探索-发现”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之中的快感,而不同于我最开始的以应用为终点的兴趣。在功利主义横行的现在,我还是认为这种兴趣的培养是更加宝贵的!
本科毕业后,我选择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4+4“临床医学项目,对于这种不太典型的升学选择,我并不认为是一种专业的改变,生物医学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专业,只不过有人在台前,有人在幕后,有人适合台前,有人适合幕后。老实说我做出这个选择是有点贪心,因为我既想做台前又想做幕后,能不能做成我也不知道,但是人总要有点梦想才行。进入临床医学领域,接触到了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我发现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得到一些对基础研究的启发,有时候到网上一查,还真发现前不久就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这种突然的灵感总是很让人欢欣鼓舞。
Q2:您是怎么来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个4+4项目的?学弟学妹可以向您取取经吗?这个项目是一个面向非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医学项目,应该是全国第一个面向除医学外的所有专业招生的医学博士项目,第一个四年是指在各个其他专业完成的四年本科教育,第二个四年是在协和完成医学博士训练。这是给很多本科期间终于“想通”了决定学医的同学的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关于这个项目的详细介绍和要求,可以上官网找到,欢迎大家深入了解。医学包罗万象,现代医学本身也是在其他基础学科的发展上成长起来的;临床医学教育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育,成熟的职业教育最好在大学教育甚至是有一段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完成,我认为这两点是这个项目的初衷。个人认为生科人尤其是生物竞赛的同学是很具有学医潜质的,这个专业的气质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所以如果大家之后想在生命科学的生物医学分支上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方向,我很欢迎大家来报考我们项目。医学从诞生之初走过了神灵主义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如今进展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始强调心理、社会作用在医学中的角色地位,未来还可能会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信息模式。但是不论如何发展,生物医学永远都会是医学最重要的基石,因为人是一种生物。如今生物科学在各自的细分领域越走越深,一个做基因编辑的同学很可能不太懂生物信息分析,一个传统的医学生就更难去掌握或接触这些领域(比如亲自参与设计基因编辑、计算神经科学等等),让这些最前沿的生物学技术和发现应用到医学,让医学去促进这些前沿领域的发展,让医学的生物学基石更加的坚实,是需要生科同学参与的。关于未来的从业选择,我99%确定以后自己会从事神经科学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我是一个外貌党,我最开始选择神经领域主要是觉得神经元长得比其他细胞好看,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才感受到神经系统的神奇。
其实选择神经领域也是有点私心的,就是觉得神经系统未知的最多,以后不至于找不到可做的东西。当然神经系统确实挺难研究的,在医学方面我觉得最大的一个限制就是很难取到人类的组织,因为神经系统太特殊了,每一块组织都可能对应着一个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很难真实的模拟人体内的疾病发生过程,但这确实又是它令人着迷的地方之一。
Q:有什么给学生竞的学弟学妹的建议?
对于现在正在学习生物竞赛的同学,我觉得你们的选择没错,就算以后你们不从事生物研究,至少你们看到了我们身处的这个自然界的样子。
如果以后你们有机会进入生物专业学习,不管是主攻应用还是基础科学,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只要自己真的有兴趣,我了解到目前北大生科在这两方面都很重视,有不少校友都做出了优秀的生物医药相关的企业。
所以我一直都非常“自大”的觉得自己学的是北大最好的专业,当然我估计有90%的人不会认同我的这个观点,可能是因为学生物的周期确实要比别的专业要长一些,目前国内的生物产业发展确实也不够发达,所以会给大众这样的一种感觉。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一个行业已经特别发达了,那就没有开疆辟土建功立业的机会了,岂不可惜?
未来的生物医学专业肯定会走向学科交叉,所以如果让我给什么学习的建议,那就是开始生物专业学习后,不要忽视了其他基础科学的学习,最好能够跨学科学习,这也是我很多优秀的同学正在做的——生物学的背景可以让你很好的寻找有意义的问题以及与同行交流,但是想比前人更好的解决科学问题,还是得多掌握几种武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