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诊断学》里面讲了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几个字,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体会,书本上讲的很多都是错的,换句话说,为什么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不会看病,照理说是一整套的东西,从理论到具体看病都有了,但实际验证是不行的。
最近学习了刘希彦老师的部分讲课资料,谈到八纲的理解误区,拿来分享给大家,再结合自己的临床思路谈下体会。
以下内容非刘希彦老师讲课的全盘摘抄,都是结合自己的体会写的啊,欢迎高人来拍砖。
首先阴阳是个定标的概念,整个人就分了阴阳,来了一个人,打眼一看,把下脉,就要分出阴阳,不存在既阴又阳的人。那怎么分阴阳呢?看人体能量的多少来分。最好是把脉,脉一搭上去,里面比较充实的,提示气血充足的,那就是阳;反之则为阴。
表里的问题整个《伤寒论》都在谈,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法,都可以灵活使用,学懂了《伤寒论》,基本是能搞清楚表里的。按照刘希彦老师的观点,太阳为表,少阳为半表半里,阳明和三阴都是里。如果按照解剖位置来分,一只鸡掏空了肠子和内脏剩下个躯壳,那个是表,里面的肠子和内脏是里,躯壳和内脏之间的空隙为半表半里。也可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太阳代表皮肤这一层,阳明代表肌肉这一层,少阳代表中间淋巴这一层,三阴则代表骨头、肠子内脏这些。在治疗的时候可以大概这样去对,然后定位到六经去,再根据六经辨证选方治疗,治疗的层次也是按这个来。
这里的活用怎么讲呢?就是表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里中有表,表中有里。举个例子,皮肤病本来是表,有些用点发表的药很快就好了,但有些比较复杂的就搞不定了,表中有里,皮肤可以细分为毛--皮--肤--肌四层,看下你要治到哪一层,表里要兼顾。
《伤寒论》讲的表里还有一个是排病途径的问题,往表排病就是通过毛孔这个通道,往里排病就是通过肠子这个通道。临床上的表里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病位在哪里,病变的部位有表里之分;二是战场在哪里,选哪里作为主战场来驱赶病邪,一般是敌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打,但也有时敌人太多,到处都有,或者敌军很分散,这时可能就要选一个地方来开战,先解决一部分问题;三就是排病途径的问题。敌人找到了,往哪个方向驱赶,把敌人赶出去了,内环境改变了,敌人也就自取灭亡了。这个方向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要遵从人体自身规律,不然就是南辕北辙,吃力不讨好。中医治病也体现了“仁”的思想,不是把敌人逼到一个墙角,然后用杀伤性武器赶尽杀绝的办法,而是把病邪往外赶,它的生存环境一旦改变了,它也就不能再犯上作乱了。圆运动的思想讲“正邪是一家”也是符合这个的,邪正还能互相转化,都要给个改邪归正的机会嘛,就是说六气不在本位即为邪,你把它调整到原本的位置即为正了,所以我们治疗转的是那个气,把气运行的那个圆转顺了,就都各归其位了,一切如常了。
为什么讲“药不治病”,最终还是身体治病?人体自身发现问题之后,自然有一个反应机制,会想法设法怎么把病邪排出体外,我们治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先搞清楚身体想怎么排病,然后用药物去帮助一下,顺势而为,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你把方向搞反了,那就算药再猛也无济于事,起的是反作用,所谓中药的副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跟这个有关。
寒热虚实几个字,误区是比较大的,包括教材上的内容。治感冒分个风寒和风热,便秘分个虚证和实证,这样死板地去看病,去套症状是非常错误的。刘希彦老师讲寒热虚实都可以是局部的概念,不受阴阳的制约,就是可以不成一套。把寒和虚等同于阴,把热和实等同于阳是错误的。就是这里寒那里热,这里虚那里实,同时存在很常见,治疗起来要寒热同调,虚实同治。举个例子,感冒的时候全身怕冷,但是流的鼻涕却是黄的,寒热都有,这个时候就你套风寒不好使,套风热也不行。
彭子益圆运动的观点跟这个也是相通的,人体就好比一个球,风寒火热燥湿在几个不同的方位,寒热也都是同时存在的,它在其本位则是正常的生理,它呆的位置不对了则是病理状态,要用药调整这个问题。举例说明:正常是南方热北方寒(上热下寒),如果反过来上寒下热就是生病了,这里是针对立体圆运动那个空间概念来讲的。
拿地球来打比方,地球的这边是夏天时,地球的那边是冬天。我们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地下几百米的气温也是相反的。“天人相应”,人体这寒那热,不论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下都可以出现。
虚实的概念,虚就是没有,空虚;实就是有余,或者不该有的东西有了。临床上讲的病理产物痰饮、水湿、瘀血都是实,大便不通堵在那也是实。虚实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可以不受制于阴阳,不受制于整体。举例:胃里感觉空空的,想吃东西(虚);但是吃一点就感觉胃胀难受,撑得慌,还便秘(实)。
《伤寒论》的框架辨的是阴阳表里大方向,这个不能搞错。寒热虚实是根据情况作些微调,这个有点偏差还是会有一定效果。如果你把寒热虚实这些都兼顾全面的话,那治疗的精准度是非常高的,比西医的影像定位还要厉害。吴雄志老师讲“宁失其方勿失经”也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结合舌诊情况调整一下寒热虚实也非常好使,简单易行。舌苔则白为寒,黄为热。虚实则看下舌苔的厚薄程度,厚的为实要泻一下。比如整体舌质偏淡偏白,但中间有块黄苔,说明中焦有热,加上点黄连。再比如舌根部位的厚苔,说明下焦有水湿这些,用点车前子、瞿麦、泽泻等去利湿泻浊。如果症状上没有体现这些病机,看下舌苔情况,补充一些用药,可能比较完整一点。
本人总结,中医大咖讲的观点相同的部分即是真理,捷径就是掌握这些即可,至于争议的部分可以先不去理。
你把这些搞清楚之后,治疗思路就很清楚了,先按照《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来选方,再辨寒热虚实加减一下,更加契合个体情况。其实《伤寒论》的方子,很多本身即是寒热并用,虚实同调的了,只是再根据实际情况做些药味的增减,药量的调整。如果病人用药效果不好,也是从这些去重新考虑一遍问题,看下是哪里出了错。
如果你是《中医内科学》这种什么病分到哪个证型的思路,或者什么病用什么方,查一下历代医家治这个病都用了哪些方子,那你可能几天都开不出一个方子来,用上去还可能没效。分证型的思路也要搞得晕头转向,可能三四个证型里面都有一些症状能对上,又有一些症状对不上,又有些症状是既寒又热既虚又实相矛盾的,这也没法开方了。
你总结经验也是这样,最后验证的是你这样思考问题对不对,而不是总结什么方子能治疗什么病。
其实这些误区和弯路都是我曾走过的道路,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在更短的时间,找到正确的道路。为什么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中医还讲没入中医之门呢?排除谦虚的成分,很多也是实在话呢,没有名师指路确实很难。感恩现在发达的资讯和开放的网上学习平台,能领略各位中医大咖的风采,学习之后醍醐灌顶,受益匪浅,感恩所有无私分享的中医大咖和同道!
温馨提示:本平台所提供的药方,均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自行按图索骥,套用药方,则后果自负。
治病有风险,用药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