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识篆172
识义
“若”是“喏”和“诺”的本字。若,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高举两臂
理顺长发
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有的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口”
构成会义,强调女子顺从应答。造字本义:女子顺从答应。篆文
误将甲、金文的长发形象
写成“草”
。当“若”的“顺从答应”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喏”代替;再加“言”另造“诺”代替。
识形
识用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出自 白居易 《感春》
编外链接
古代的玺印的使用
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上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古印的白文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用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笔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了下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