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中的“悟”字诀(节选)

我通过近四年来的习拳体会,归纳总结出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应该具备“四悟”的学习方法。现不避浅陋,以飨同好共商。

一悟:如今,大部分的太极拳习练者,皆为步入中年和退休以后的中、老年人,并且基本上都是冲着养生健身的功能而去学习太极拳的。国家培养的年轻的专业的太极拳运动员,也只仅仅出现在套路比赛的场馆中。应该说,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而且随着太极拳的美誉度越来越高,人口越来越呈现老龄化趋势,太极拳爱好者的队伍必将越来越壮大。这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学习太极拳的人群结构和重心内容变了,但先贤们留下来的经典拳论还是那个经典拳论。这些经典拳论,涵盖了太极拳运动的全部内容,有拳架,有推手,有技击,有散手。我们不能牵强附会的把所有的论述都汇聚在拳架身上。而且,经典拳论中所有的论述都是基于有一定武术造诣的练家子而言的。它并不是对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所言的。比如,拳论上“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这样的论述,它是针对外家拳所使用的蛮力而言,针对那些习练太极拳带着拙力的人而言。并不是说,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凭着不用一丝力地练了几年太极拳,就会产生发人于丈外的神功。武禹襄家中豁然放着二双练功穿的铁鞋,常人穿上它,脚都提不起来,这可以说明其中的问题了吧。我恩师李海水先生经常给我们讲:“松从紧中来。没有紧何来松?”四两拨千斤,你自己首先得有千斤之力。用四两拨动千斤,仅仅是使用技巧而已。拳论上讲的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的拳理特点,并不是说练太极拳的人不用力量速度技巧的训练。如果你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学拳论,片面地认为“不用力”就能“拨千斤”,不贻笑大方才怪。再比如说“双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是针对推手对抗活动中存在顶牛而不善于运化问题所论述。如作用在拳架习练上,是提醒我们注意虚实分明。如果在拳架中过分去解读“双重”,那么如“两脚互为其根”“圆裆开胯下盘稳固”这类身法上的要领就将无法解释。我们学习先贤们的拳论,首先得悟明白它在讲什么?是针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场合讲的。不能一味的认为只要是经典拳论,不假思索一股脑儿地往拳架上套,自己给自己找了不自在。

二悟:尊师重道不机械 。导师在授课中,每次站的角度不同,所描述的树的形态就会不一样。但树还是同样这棵树。当你能够把导师不同的描述都归纳融会贯通后,一颗完整的大树才呼之欲出。比如导师反复强调拳架必须精准。但是这个“精准”往往被理解为动作外形上的“一模一样”,而且用一个模子标准去套。

其实这个是曲解了师父要求“精准”的实质含义。因为师父还有一句话“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每人的基本情况不同,人有高矮胖瘦,手足有长有短,机械地去追求形似,岂不是刻舟求剑?当你用心去悟,就会明白,师父所要求的“精准”,是指把整套的85式揉碎了,用师父所传授的拳理拳法去一一规范每一个细节,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断续处。这才是“精准”两字的真正内涵要义所在。

三悟:术有专攻不贪多   现在社会上各种流派很多,且各家又有各家自成流派的特点,也有各自的练法,各成系统。拳无好坏,只有练的人水平有高低,恩师李海水先生经常告诫我们:“欣赏别人的拳,练好自己的拳。”“德有多高,艺有多高。”在这信息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空间,良莠并存,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头脑,用心专一不失为成功之道。

四悟:功在拳外不在内“功在拳外不在内”有二层意思。一是基本功的训练,我们中老年拳友一般比较重视拳架的习练而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拳架能够坚持每天练上一套二套,时间长了,功夫也的确会有所提高。但是仅仅依靠每天打一套拳架来提高基本功素质,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体能也在不断地下降。如果平时再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这个下降会来的更快一些。

如站桩训练、控腿训练、松肩活胯训练、蓄势发劲训练等等,缺乏这些刻意训练,就会对你的太极拳功夫进一步的提高造成制约瓶颈,而终不能逾越。这就是不少拳友常常发出“我的拳怎么越打越差了呢?”的问题结症所在。二是心性的修养。太极拳崇尚自然,既重外养身法步,更重内养精气神。以宽容之心养性,以行善之心养德,以诚敬之心养道。如果练了太极拳,整天与人争长论短,怨天尤人,一口气经常堵在心头而沉不到丹田去,这样的心态与练好太极拳的目的,总是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以上所述,是我学练神鹿太极四年来的亲身感悟和学习心得。浅陋之处在所难免,望师、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2021年7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