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古文观止》】道路以目——《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谏厉王止谤》挺出名的,属课文类级别。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也挺出名。谁在防民之口?周厉王!一个“厉”字便可知此君不是个善茬。本文前篇第一句便开门见山:厉王虐,国人谤之。仅七字,便把厉王暴虐到全民皆骂的程度马力全开。这沸沸扬扬的骂声像锅烧开的水。那不了得!厉王发飙大怒!他想出的主意就是“防”。怎么防?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就是派了间谍到老百姓中去,听到谁说他的坏话,抓起来,杀了。简单粗暴!厉王可能也只会“虐”这独(毒)招。果然防住了!谁不怕死?!国人有口不言,道路以目。厉王很高兴。跟曾面对国人“谤”说了句“民不堪命矣!”的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面对“谤”,厉王与召公的态度、深度是不一样的。周厉王怎么都觉得自己是“真命天子”,天下的主宰,我怎么滴都行,你小老百姓有个屁的权利竟对一个天子“说三倒四”。他要防口,防口是防在面上,防在自己的权威至上上。而召公则看到了“谤”的深层原因——老百姓受不暴政,没法过日子。这是民声沸扬,当权者闻之、权之、改之。
召公针对国人的“谤”,厉王的“防”,进行了“谏”。他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让国人畅所欲言,当权者听之,择之,改之”。有点像现在我们讲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民本思想在里面。为了摆出这个观点,召开先用了一个无比形象的比喻开个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而导出“宣之使言”。然后说了具体的很丰富的听取民意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了《诗经》的《国风》,这不是天子派采诗官到民间去,去收集民间的歌谣而来了解民情吗?
召公也提到了民之有口不是单用来吃饭的,也是用来说话议论的。就是自自然然的规律。防口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周厉王听得进?不可能的!听得进就不是周厉王了!那民之口就一直堵着,全国上下一片可怖的死静气息。人与人之间见了面丢个眼神,全靠心有灵犀,自已体会。召公说了“堵,伤人必多”,结果如何?三年后,厉王流亡于彘。
现在跑个题。现如今网络时代了,作为个体的人怎么言论?现在很多人都可以躲在网络后面七七八八的大说特说了。网络语言暴力出现了!网络语言暴力让人性的“恶”暴露无遗。语言暴力杀人不见血。得禁!得禁!得禁!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恶意中伤他人,喂养人性的恶。
当权者要听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以此来知道政策是否合理可行。而老百姓也要端正态度,实事求是的规范自己的言论,不妄议恶评。
系列回顾
赶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