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墓有可能会在京山吗?

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古迹志卷▪莹墓)载:“县北八十里有大墓数十,旧传为楚王之墓。”此事在古《富水郡志》、《章志》、《名胜志》中均有记载。旧志里怎么会有这样的记载?京山真有楚王墓吗?前人的记述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
多年前,我县的文化工作者程义浩在翻阅光绪八年的《京山县志》时,看到了一句让他很感惊奇的记载:

“县北八十里有大墓数十,旧传为楚王之墓。出《富水郡志》、《章志》,亦见《名胜志》”

京山有楚王墓!?这几句话的记载,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若干年后他有次与友人聊天时,友人说曾有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历史专家在上课时对学生们讲过,湖北京山有真正的楚王墓。连著名大学历史学科的教授也这样肯定,难道京山真的有楚王墓!?
  
楚国,是一个曾雄霸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在楚国立国的800多年历史中,前后共有40多位楚王在位。据有关资料,时至今日,全国共发现了1000多座楚墓,而能大致认为是楚王墓的仅只三处(楚庄王、楚康王、楚昭王)。人们知道,在楚国的核心荆州,因为发掘楚墓,出土了那么多价值连城的文物,一次次轰动世界,但是,这并没有一座是楚王墓,仅是一些楚贵族墓而已。而还有那么多的楚王墓在哪里呢?
旧《县志》记载不容小觑
程义浩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化工作者,虽然不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他相信,《京山县志》的记载,不会是空穴来风,必定是有依据的。
  
随后,程义浩考证了光绪《京山县志》所注楚墓之事的来源。之一是清代《京山县志》,至今有一百几十年了;之二是《章志》,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有二百几十年了;之三是《名胜志》即《大明一统名胜志》,修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近四百年了;而《富水郡志》,修成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有近千年的时间了。看来,有关楚墓的记载,果然在南宋时代就有了。而这些,不会是古人的杜撰,必然还有来自更久远的记载。
京山曾处楚郊郢之地,是楚国的腹地
自春秋始,今京山域即属楚国。京山西傍汉水,南扼荆洲,东控江夏,北通襄陕,依山傍水,居高负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些重要战役曾发生在京山。如春秋时期的司马河吴楚之战(前506),楚国惨败,吴军占领郢都,楚昭王仓促渡过汉水,经旧口往京山方向逃亡到随州的山林中。第二年,在京山籍人楚大夫申包胥的积极奔走下,借来秦兵赶走吴军,恢复了楚国社稷,之后楚国再次走向鼎盛。又如《史记·秦本纪》载: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楚,取郢为郡,新市如故,属南郡。”前229年,“秦使芈戎攻楚,取新市”。据《宋淳熙·富水郡志·京山县舆图》标注,古新市即在今京山北境三阳镇石羊寨附近康家塝一带。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京山与钟祥的交界地带,古代属于楚郊郢(即楚国陪都)范围。也就是说,从春秋到战国,京山地域一直为楚国腹地,是楚国的发祥地之一。据史载,京山西部孙桥的小花苑,便曾是供楚王游猎、避暑时的行宫所在。
京山依山傍水, 风水绝佳
讲究风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尤其是对于墓葬。楚郢都地处江汉平原,不是修建王家陵寝的理想之地。而大洪山区是早期楚国成长的根据地之一,也是离楚郢都距离最近的山灵水秀的山陵地带。有山则厚,有水则灵。大洪山脉从西北往东南入京山县境后,峰峦起伏,蜿蜒伸展,山环水绕。县城以北八十里一带的山形,边缘呈马蹄形,实为风水宝地。再朝东南下去就是平原了。
  
我们再看今日的京山县地图,按比例尺测算,县北八十华里当在现在高关水库至绿林风景区一带,处于大富水主流的中游上。京山人都知道,那一带森林茂密,水面渐宽,地势开朗,今昔民间都习惯用“九龙下海”来形容那里的山水形势。居龙首之地,摄江汉之远,能不是具王者气象的风水宝地吗?
极其诱人而难解的历史之谜
但是,毕竟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当初楚国的模样早已难觅踪影。如果楚王墓真的在京山,那将是一笔无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楚国史和我国的先秦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丰富我县历史文化财富,提升京山的对外知名度,发展旅游等等,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当然,这只是从旧志的记载出发,加上对地理方位的分析来进行的思考,不等于说楚王墓一定在这里。而且,从当年修建水库至今,都没有听说有楚国时代的文物出现,当地老人也没听说过关于楚墓的故事。我们还要说,即使史实真是这样,我们更要严肃对待,万不可以轻易动土。对这类重大历史遗产,国家有明确的法律严格的规定,谁破坏就是谁犯罪,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们今天只能猜想:楚王墓有可能会在京山吗?如果在,还有什么证据?如果不在,那它会在哪里?要破解这个巨大而美丽的历史之谜,还有待于时间,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与发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