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清热解毒:蒲公英
《本草精荟》:清热解毒:蒲公英
蒲公英又叫黄花地丁、土名叫婆婆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初春采挖,可做野菜食用,清热开胃,堪称佳品。
蒲公英在古医书中,未被收录,直到唐代《新修本草》后,才开始作为中药应用。蒲公英古时叫做地丁,因其主根很粗且长,扎在地下像钉子一样,故而得名。因开黄花,所以也叫黄花地丁。全国各地均有产出,夏秋叶片繁盛时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生用。
一、功效应用
蒲公英味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其特点清热解毒效佳,采食方便,价格低廉,尤适合食疗与民间推广。被誉为治乳痈之要药。
常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水煮饮之及封之。”
《本草衍义补遗》:“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
《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颓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
《本草备要》:“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专治乳痈。疗毒,亦为通淋妙品。”
二、配伍应用
1.用于热毒痈肿疮疡及诸多内痈之证。蒲公英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常与紫花地丁合用,共称“二丁”。
治疗痈肿疔毒,常配伍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即五味消毒饮。
若治肺痈咳吐脓痰,胸痛等证,常配伍鱼腥草、芦根、冬瓜仁、败酱草等药。
若治肠痈热毒壅盛之证,常配伍赤芍、牡丹皮、大黄等药。
若治咽喉肿痛,常配伍板蓝根、玄参等药。
若治目赤肿痛,常配伍菊花、龙胆草、黄芩等药。
蒲公英尤善治疗乳痈,可单用鲜品内服,或捣烂外敷;亦可与它药配伍应用。
朱良春治乳痈,常用蒲公英30~60克、陈皮10~15克、生甘草5~10克为基础方,红肿焮痛加漏芦、天花粉;乳汁排泄不畅加王不留行、白蒺藜;局部硬结较甚加皂角刺等。均以黄酒为引,疗效显著。
《本草求真》:“蒲公英,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英等药同治。”
《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2.用于湿热黄疸及小便淋沥涩痛。蒲公英能清热利湿、解毒。治疗湿热黄疸,常配伍茵陈、栀子等药。
若治热淋,常配伍金钱草、白茅根等药。
近年来,还把蒲公英作为清热泻火药和解表药应用,常用于风热感冒与温热病,有很好疗效。今天以有蒲公英颗粒中成药,购买与应用都很方便。
大剂量应用蒲公英(一般30克以上),特别是大量食用鲜蒲公英时,还有缓肠通便的作用,较适合平素肝胃火旺、口苦心烦、大便干燥的中老年人群,实药食同源之佳品。
3.蒲公英善清胃热,可治胃脘作痛。章次公治疗胃溃疡,具小建中汤证者,常于方中加入蒲公英30克,疗效更好。
朱良春言:“蒲公英的镇痛作用不仅在于它能清胃,还在于它能消瘀,凡胃脘因瘀热作痛,用其最为相宜。而胃溃疡之疼痛,配合养胃之品,又可奏养胃消瘀、镇痛医疡之功。如能选用其根,晒干研末吞服,效尤佳良。”
4.蒲公英除清肝泻火作用外,还能达肝郁、利胆。蒲公英开花甚早,得初春少阳之气,故有生发之性。治各种肝炎病,证见肝经郁热者,皆可随证应用。胆囊炎急性发作,也可应用蒲公英,有很好的利胆消炎之功。
蒲公英还能治湿热下痢,有解毒排脓之功。凡湿热邪毒交阻,痢下红白如脓,后重不爽者,在清肠治痢方中,加用蒲公蒲,可以顿挫病势,缩短疗程。
朱良春言:“凡肝寒而郁者,宜用桂枝;肝热而郁者,宜用蒲公英,临证不可误也。”
三、用法用量
蒲公英可鲜品食用,也可晒干应用。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至几十克以上;鲜品加倍。外敷适量。
汪昂言:“叶如莴苣,花如单瓣菊花。四时有花,花罢飞絮。断之茎中有白汁。”
郑方升言:“捣汁酒服,治噎膈如神。”
四、应用注意
蒲公英大剂应用有缓泻作用,故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者忌用。
——中医实战笔记:21.2.15二稿#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