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们只收现金

在为业界推荐了“后疫情时期”的新推广形式与思路后,得到了不少品牌的回应,而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反馈是这样的:
我的回答是:
以及:
我也只能回答:
这些回答其实都很“官方”,微信里不大方便展开探讨,只得如此。但这种情况也极具普遍性,的确值当掰开揉碎了说道说道。
首先,“不愿为营销推广支付现金,或现金支付最少化”。不支付现金那就是要“以茶抵资”。而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如果还弄不清的话,那我们换个问法:
什么时候品牌更倾向为营销活动支付现金而非“以茶抵资”?
只有当茶品未来的价格走势为快速上行时,品牌才不会“以茶抵资”而是更愿支付现金。就好比某个品牌茶品在二级市场的价格每年都会稳定上涨10%~15%,还供不应求。现在抵给你20万的茶,调价后就立马变作23万,——品牌不会傻到把这部分凭空产生的利润让给你。
所以,当品牌倾向于“以茶抵资”时,只能说明品牌对自己茶品的未来价值预期——没有信心。而更细思极恐的推测则是:意识到二级市场上自己茶品的价格会不断下降,品牌便会有更大的意愿“以茶抵资”,并以这种形式甩货,寻找接盘侠
而“以茶抵资”在业界具有着相当的普遍性……
那品牌必须支出现金的地方又有哪些?——鲜叶采购、加工制程、仓储费用、运营人员工资、房租水电等日常开销……
以上种种,有哪个是能够“以茶抵资”的?茶农给你十公斤鲜叶,你抵给人家三公斤茶?人员工资能拿茶抵?房租水电能拿茶抵?如果可以,那么唯一的机会应该就是在破产清算的时候了。
既然是茶农、员工、房东都不接受的条件,就别跟我们再多费口舌了。
当品牌表达出:“只要不出钱,怎么干都行!”的意思时,我隐隐感觉到品牌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专业的“营销推广”是个什么概念,——没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就没有品牌价值;没有品牌价值,就不会有什么品牌溢价;没有品牌溢价,你就不会有太好的利润空间;没有利润空间,你哪来扩大规模、迭代升级的资本与动力!
当然,如果您并没想要打造什么品牌价值,那就是我多嘴了……
先出货,然后按销售额提成……”这像极了美容、培训行业的会销模式:在讲师或团队激情洋溢的感召下,与会者踊跃买单,最后商家按约定比例提成回报讲师或团队。这种情况下,讲师或团队相当于该品牌的短期批发商,只是他们的提成比例明显要高出传统批发经销商不少。如果也照搬这种模式的话,那我们也就成为了品牌茶品的短期批发商。
这看似很合理,——多卖多得么!但深究起来你就发现了问题:厨师的本分是把菜做出好味道,而不是去售卖食材。大董也好,全聚德也罢有谁主推过自家的生鸭坯?一心二用,那茶是泡不好的;现场的售卖过程全权把控在品牌,我无法确定最终给到我的销售数据真实性,也无暇顾及于此;而那些现场没有购买,后期找品牌下单的销售部分我更是难以追讨……
以上各种原因使得我们无法使用这种会销提成式的合作方式。当然,这是可以摆在桌面上说的理由。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若拿上来讲,恐怕这个游戏就要重新洗牌了:
如果“领品会”也好,“冲泡大赛”也罢,最终成为了大家一致认同的茶品推荐形式,我也成为了像口红李佳琪那样的“带货一哥”,那我弱弱的问一句:“如果我那么能卖货,那我何必还要卖你的货呢?倘若我具备了自带流量及流量变现的能力,那何苦还要为你品牌做嫁衣呢?”真到那时可就不是谈提成比例的事儿了,而是您出货价100元的茶,在保证原有品质的前提下我要20元拿,30元出,——还别不屑,因为我会要两万份,就像现在很多的网红自品牌一样。你的品牌?对不起,——撕掉!我的客户不需要知道你的品牌。那时,你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一OEM商,——而且是众多OEM商中之一。
怎么样,还想这么玩么?销售,本就是你品牌及其经销商的分内,别想去偷懒。当别人把你的活儿都干了,你自然也就失去了那块儿蛋糕。
而我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尽到一名厨师的本分:把您家的食材烹饪出最好的味道,以辅助您的销售,——我所面对的应当是您既有以及潜在的客户,而不是我的客户。我的客户就是您,——品牌。
希望这番话,能让一些还辨不清方向的品牌,有所思考,有所醒悟。
想起刘润在其“商业通识”中说过:“原始的交易形式是'物物交换’,直到很久以后才发展出了更为先进的'货币交易’……”为了能让整个茶行业看起来不那么原始,拜托,——您还是付现金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