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第八篇 九变篇

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九变》是内容编排得较为混乱的一篇。此篇的篇题,以及篇中“五利”等词语,由于作者语焉不详,注释者难免聚讼纷纭。围绕着篇题“九变”,长期以来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意见:

第一种是“五变”说,以梅尧臣、张预等为代表。认为“九变”实为“五变”,指的是本篇开头“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五句,意谓军队在以上五种地形下机变灵活的作战原则。

第二种是“九变”说,以李筌、贾林、何廷锡为代表。认为“九变”指的是“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九事,“君命有所不受”一句不在“九变”之列。《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的整理者亦支持此说。

第三种是“错简”说,以张贲、刘寅、赵本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军争篇》与本篇“简编错乱”,《军争篇》的末尾“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八句,与本篇开头“圮地无舍”一句,句型相近,原本蝉联一体,却被割裂措置。“高陵勿向”八句与“圮地无舍”一句合在一起,即为“九变”。

第四种是“泛指”说,以郭化若、杨丙安为代表。郭化若说:“本篇讲各种特殊情况的机断措施。‘九’泛指多,‘变’指不按正常原则处置。”

第五种是“九地之变”说,以李零为代表。他指出:“‘九变’实即《九地》‘九地之变’。”“《九变》又是从《九地》分出来的一部分。”

如果本篇文字确实源自《九地篇》,那么“九变”应该指的是兵家在熟知各种地形的前提下,机动灵活地变换战法以战胜敌人。本篇的第二段有言:“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由此可知:依托不同的军事地形,强调灵活多变的战术原则,当是《九变篇》的主旨所在。

战术原则运用得当,便能实现既定的利益诉求。在追求战争利益的过程中,如果一味求“利”而不知“害”,便会导致亡国丧家的危险。孙子在本篇的第三段提出了“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观点,要求战争决策者辩证地看待“利”与“害”,不仅做到两者兼顾,还要能够化害为利,始终掌握战争的主导权。本篇最后一段概括出了军事将领有可能存在的“五危”,即五种致命的缺陷。“五危”是“兵家之灾”,能导致“覆军杀将”的恶果。显然,只有了解“五危”,克服“五危”,军事将领在人格建设方面,才能更好地领悟《计篇》中的“智”、“信”、“仁”、“勇”、“严”等各项标准的丰富内涵。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圮地无舍②,衢地交合③,绝地无留④,围地则谋⑤,死地则战⑥,途有所不由⑦,军有所不击⑧,城有所不攻⑨,地有所不争⑩,君命有所不受⑪。

【注】①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按,此三句与《军争篇》开篇三句相同。李零说:“《九变》篇的这段文字有问题,不是重出,就是残缺。”

②圮地无舍:按,孙子对“圮地”的认识亦见于《九地篇》。圮地,指难以行走的地区。舍,止,这里指宿营。

③衢地交合:按,孙子对“衢地”的认识亦见于《九地篇》。朱军说:“现在,大国对于处于战略位置的小国、岛国,凡能以军事控制的,就控制它;凡能施加政治影响的,就影响它;凡能以军圆、经援拉拢的,就拉拢它。就是利用各种手段交结同盟者。直布罗陀、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拿马运河,都具有衢地的性质。”衢地,指四通八达之地。交合,指结交诸侯。

④绝地无留:按,孙子对“绝地”的认识亦见于《九地篇》。绝地,指军队与后方隔绝、难以生存之地。

⑤围地则谋:按,孙子对“围地”的认识亦见于《九地篇》。围地,指难以出入、容易包围之地。

⑥死地则战:按,孙子对“死地”的认识亦见于《九地篇》。顾福棠曰:“死地则战者,言既适逢其地,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战则生,不战则死,我能速战则必勇气百倍以求生。若至旷日持久,粮道断绝,兵心不固,我虽欲战亦不可得矣。”郭化若说:“这里讲的五种地区,《地形篇》讲的六种地形,《九地篇》讲的九种地区,六种地区和《九地篇》九种地形上的行动方针都是古代‘兵要地理’的萌芽的论述,有许多重复,疑是《孙子》流传中不同笔记者的综合。但其中也有杰出的命题,如‘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以上论述可看作《孙子》地形观的一种表现。”

⑦途有所不由:王皙曰:“途虽可从而有所不从,虑奇伏也。”

⑧军有所不击:陈启天曰:“谓凡敌军,有时因须变通,而不可甚或不必全行攻击之也。凡敌军皆我所当攻击者,然敌之实者,如《军争篇》所谓正正之旗,堂堂之陈,则须斟酌变通,暂取守势,待机进攻也。即进攻时机已到,为节约兵力,用于主力作战,以争全局之胜负计,亦须于若干方面采取守势。其采取守势之方面,虽敌人极意挑战,亦不可轻于还击,是亦军有所不击也。至于张预所谓纵之而无所损,克之而无所利之敌,应在军有所不击之列,自史明矣。凡兵力皆有限,有所不击,然后能有所击。若凡敌即击之,处处而击之,时时而击之,未有不力竭而败者。善用兵者,能知变通,有所不击,击则胜矣。军有所不击之时义,大矣哉!”

⑨城有所不攻:曹操曰:“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陈启天曰:“非战略要点,或与决胜大局无关之城塞,则不可攻之,亦不必攻之。曷为不可攻?以其既耗兵力,稽时日,而结局又未必能拔,于我极不利也。曷为不必攻?以拔之而不能守,或守之而无大益,而委之又不足为患也。”

⑩地有所不争:曹操曰:“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陈启天曰:“辽远广阔险阻及坚守之地,不可轻争。无益于决胜之地,不必轻争。不可或不必轻争之地,即不争之,是地有所不争也。若争不可争之地,则力竭而败矣。又若争不必争之地,则兵分力薄,反易为敌所制矣。其常胜而不败者,惟善知变通,集中兵力,以争必争之地者能然焉。”

⑪君命有所不受:曹操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郭化若认为“君命有所不受”是这一段话的重点,是《孙子》的特殊命题,应当是在战国初期将相开始分工,孙子要求相对地集中,反对“于军不利”的“中枢遥控”时才提出来的。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规律是,将领从国君那儿接受命令,聚合民众,组成军队。在“圮地”不要宿营,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要停留,在“围地”要巧施计谋,在“死地”要拼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经过,有的军队不要攻击,有的城池不要攻打,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必接受。

【原文】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①;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②;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③。

【注】①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贾林曰:“将帅之任机权,遇势则变,因利则制,不拘常道,然后得其通变之利。”九变,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对战术的变换。

②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贾林曰:“虽知地形,心无通变,岂惟不得其利,亦恐反受害也。将贵适变也。”朱军说:“(指挥员)只有根据情况的变换适时而正确地变革决心、部署,使之有利于作战任务的完成,争取战争的胜利,才可以称得起懂得用兵作战的规律。”“取得战争的胜利还有其他若干条件,而且这些条件不像地形那样比较固定,它们不断变化着,只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才可以争取胜利。指挥员如果不知在瞬息多变的战争过程中,采取应有的应变对策,就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③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李零说:“‘五利’应该就是上文列举的五种‘有所不’。‘有所不’是说要有伸缩余地。”赵本学曰:“地不过兵之助,兵不过为术之助,不知九变之利,九变之术,于不可击者固击之,于不可攻者固攻之,此谓之瞽可也。”术,方法,手段。

【译文】所以将领能够通晓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变换战术的好处,算是懂得用兵了;将领没有通晓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变换战术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形之利;指挥军队却不懂得各种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变换战术的方法,即使懂得“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官兵的作用。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①。杂于利,而务可信也②;杂于害,而患可解也③。是故屈诸侯者以害④,役诸侯者以业⑤,趋诸侯者以利⑥。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⑦;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⑧。

【注】①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郭化若说:“看问题不应只看到有利方面,而不考虑有害方面;也不应只看到困难方面,而不看到有利因素。就是说要兼顾到利、害两方面。”刘庆以为,孙子认识到战争领域充满着许多矛盾对立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待利害这类矛盾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权衡利害,双向思考。第二,要善于化害为利。可以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创造矛盾转化的必要条件,促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杂,掺杂,这里是兼顾的意思。

②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杜牧曰:“言我欲取利于敌人,不可但见取敌人之利,先须以敌人害我之事参杂而计量之,然后我所务之利,乃可申行也。”务,事情,事物,这里指作战目的。信,通“伸”,伸展,达到。

③杂于害,而患可解也:陈启天曰:“凡事之利害本多相杂者。利之所在,害即随之,故虑事定计,能一面思利而力图之,又一面思患而预防之,则应变之道尽矣。虑必杂于利害,然后乃能深明利害之道,以应变制敌焉。”

④屈诸侯者以害:曹操曰:“害其所恶也。”贾林曰:“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

⑤役诸侯以业:曹操曰:“业,事也。使其烦劳,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役,役使。业,事情。

⑥趋诸侯者以利:曹操曰:“令自来也。”趋,奔走。

⑦恃吾有以待业:梅尧臣曰:“所恃者,不懈也。”

⑧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曹操曰:“安不忘危,常设备也。”赵本学曰:“备而且理,惟深思利害者能知之。盖怯防勇战,用兵之道也。必斤堠常谨,堡栅常固,行阵常整,法度常申,器械常利,车马常调,视未战如将战,视既战如未战,不以敌去而侮,惧有佯退之理;不以胜敌而骄,惧有必报之心。戒酒省眠,养气寡欲,忍寒耐暑,服劳分苦。虽经年积月之后,无异于始集之时;虽暴雨严霜之夜,无间于风高马嘶之辰。一心周流乎万里之外,监戒不离于几席之前。如此则常有所恃,万无可攻,仓卒意外之变,何为而起耶?苟无自固之本而偷或然之安,则虽极其思虑之精,亦无益于智也。”陈启天曰:“《形篇》所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与此所言义虽相通,然此着重战斗时之实际措置而言,《形篇》则着重未战前之国防准备而言,此须稍加分辨者。”吴如嵩说:“孙子在这里用了四个‘恃’字,‘恃’是依恃。依恃什么,依恃的就是强大的实力,就是充分的准备。有了这样的‘恃’,才能有恃无恐。……如果寄希望于敌人的仁慈和善良,而自己毫无战备,毫无实力,那就是机会主义,那就会像卫懿公那样因为好鹤,战备松弛,而亡国破家。”

【译文】所以聪明人考虑问题,一定会兼顾有利与有害两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作战目的才可达到;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害的一面,祸患才可解除。所以用一些有害于诸侯的事情施加压力使其屈服,用一些事情驱使诸侯使其为我所用,用一些小利诱惑诸侯使其被动奔走。所以用兵打仗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攻打,而要寄希望于我方的不懈备战;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寄希望于我方实力强大敌人无法进攻。

【原文】故将有五危①:必死,可杀也②;必生,可虏也③;忿速,可侮也④;廉洁,可辱也⑤;爱民,可烦也⑥。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⑦。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⑧。

【注】①故将有五危:郭化若说:“五种将帅性格上的缺陷。”

②必死,可杀也:曹操曰:“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杜牧曰:“将愚而勇者,患也。黄石公曰:‘勇者好行其志,愚者不顾其死。’《吴子》曰:‘凡人之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将也。’”

③必生,可虏也:曹操曰:“见利畏怯不进也。”赵本学曰:“依恋城堡不敢深入,临阵退缩过自防卫。此其人柔怯无勇,军威不震,遇敌奋击兵败自降。”

④忿速,可侮也:曹操曰:“疾急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之也。”赵本学曰:“暴怒褊急之人,心虑浅狭,智识庸下,侮之则乘怒,轻合不顾成败。”

⑤爱民,可烦也:曹操曰:“出其所必趋,爱民者,则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则须烦劳也。”赵本学曰:“爱民者,不忍之心胜,煦煦若妇人者也。此人多姑息求全,才无果断,烦之则心绪杂乱,谋患不精。”

⑥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陈皞曰:“良将则不然。不必死,不必生,随事而用;不忿速,不耻辱,见可如虎,否则闭户。动静以计,不可喜怒也。”何氏曰:“将材古今难之,其性往往失于一偏耳。故孙子首篇言‘将者,智、信、仁、勇、严’,贵其全也。”

⑦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朱军说:“孙武运用辩证观点,提出将的性格有长有短。短在长之中,两者互相转化,重要的是善于正确处理才能不致偏激而被敌方所利用。……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指挥员的军政素养。”陈启天曰:“诸种性格,互为调融,而各适其宜,共成其用,是非深识生死之道,深通修养之学,并深知变通之法者,莫能几焉。《计篇》曾首揭将须智、信、仁、勇、严五德俱全,为将岂易言哉,为将岂易言哉!”覆军,使军队覆灭。

【译文】将帅有五种危险的性格缺陷:对一味拼死的敌将,可施计杀死他;对贪生怕死的敌将,可设法俘虏他;对急躁易怒的敌将,可通过侮辱激怒他而使他中招;对廉洁惜名的敌将,可通过侮辱他而乱其心曲;对爱护民众的敌将,可不断烦扰他,使他疲于救援,劳碌不堪。以上这五种,是将帅容易犯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祸。军队被覆灭,将领被杀死,必定由于上述五种危险,不可不认真研究。

(0)

相关推荐

  • 《孙子兵法.军事版》.九变.第九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 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 霸王之兵,伐土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 争天下之交,不养天 ...

  •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珍藏版)

    <孙子兵法>第八篇九变篇 [篇目提要] 军队越境千里,南北转战,地形复杂,情况多变,通讯联络不便,因此孙武才提出"九变",为将争"权". 将帅是一支 ...

  • 《孙子兵法》• 九变篇

    ◎曹操曰: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 ◎王皙曰:皙谓九者数之极:用兵之法,当极其变耳.<逸诗>云:"九变复贯."不知曹公谓何为九.或曰:九地之变也. ◎张预曰:变者,不拘常 ...

  • 九变篇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 ...

  • 孙子兵法·九变篇1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 ...

  •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 ...

  • 战争的艺术:为将之道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氾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氾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说:大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动员组织民众编制成军队出征,在难以通 ...

  • 九变篇全文,翻译赏析

    作者:孙武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 ...

  • 第八百九十七篇  辽宋满城之战

    X图1 辽代略图. 高梁河战后,辽景宗为报燕京被围之恨,与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九月,以其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韩知古之子,韩德让之父)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与耶律休哥.耶律 ...

  •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