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别把自己毁在攀比上
1.
攀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来比去,人们被别人所拥有而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所刺激,有时自惭形愧,默默地妄自菲薄,有时催促自己不管不顾地奋起直追,谁料刚刚赶到某种程度,别人又有其他的优势将你狠狠甩在身后。
如此下来,心里总是得不到平衡,反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忘了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人与人之间必然是有差异的,承认这一点,不做无谓的攀比很重要。佛家修行中倡导“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就是要求修行者保持自身本真自然的心,潜心专注于修行,不被心外之物所干扰。
有个修行者多年来致力于修行,眼见比自己后入门的修行者不少已有不错的修为,而自己对于禅道却始终处于一知半解的尴尬境地,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料想自己定是天资愚钝,不适合学禅。于是他决定放弃修禅,转为行脚的苦行僧。
告别寺庙前,这名修行者前去向自己的师父告别,说自己数年来无法领悟禅意,辜负师父教导,自觉不适合学禅,要去云游四方,寻求觉悟。他师父略感惊讶:“难道你到别处就能觉悟了吗?”
修行者沮丧地回答说:“这些年来,除了吃饭、睡觉,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修禅上,却始终开悟不得。倒是比我后入门的师弟们个个都回归本源。我实在是太差了,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师父耐心听完徒弟的抱怨,说道:“开悟是内在本性的流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急于求成。各修行各的,各有各的境界,你会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混为一谈呢?”
修行者答道:“我时常觉得跟他们相比我就有种小麻雀见大鹏鸟的自愧不如的感觉。”
师假装不解地问道:“在你看来,小麻雀和大鹏有怎样的区别?”
修行者答:“大鹏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小麻雀只能在方圆数丈内飞翔。”
师父意味深长地反问道:“那么你认为大鹏一跃几百里,就已经能够飞越生死了吗?”
修行者听后静默不语,片刻后若有所思地退出去,从此再不提要做苦行僧的事儿,专心于修行,最后总有所得。
修行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和醒悟,攀比和计较是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心不静又怎能学禅悟道呢?人生亦如此,觉得累,莫过于攀比、计较得太多。
2.
比较本身并非一无是处,某种意义来说,要想有准确的自我定位,不断超越自己,就必须选定一个参照物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实现进步。但是盲目地攀比则容易迷失自我,不但于进步无益,反倒徒增烦恼。
盲目攀比是拿别人的优势来比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顿时就丧失了幸福感,一门心思地冲上前去为自己争取相应的东西,却不曾问过自己,别人那些“耀眼”的东西是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不是真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
而有意义的比较并进取是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坚定的的力量去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从而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3.
有个小孩觉得整天待在家里看书很是无趣,对着枯燥的书本,他时不时地幻想自己能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云游四海。有一天,小孩耐不住寂寞,偷偷从家里溜出来跑到后面的树林里散心。
谁知看到的景象让小孩大吃一惊,树林里的树木和小草纷纷枯萎了,一片萧条。
“你怎么突然枯萎了?”小孩不解地问一棵无精打采的橡树。“我想长到杨树那么高,不停地把自己往上提,没想到把我的根拉离了土壤,所以就枯萎了……”橡树费力地回答。
“那么杨树,你又是怎么了呢?”听了橡树的话,小孩问身边的杨树。“葡萄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我却不行,想到这个我就很难过,就枯萎了……”小孩简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然而,旁边的葡萄也蔫巴巴地趴着,他更疑惑了:“连高大的杨树都想变得跟你一样,你怎么也这样了啊?”“一直以来我努力地想开出郁金香那样美丽的花朵,却始终也做不到,看来我只能含恨而终了……”葡萄泛着泪光说。
小孩摇了摇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差点踩到了一棵小草,这几乎是整片树林里唯一一棵健康的植物。
“你是谁呀?”小孩好奇地问小草,““我叫安心草。”小草摇头晃脑地说。“别的植物都枯萎了,为什么只有你是好好的呀?”““因为我只想安心地做一棵安心草啊!”
听了这个回答,小孩茅塞顿开,一溜烟回到家里拿起书本认真研读起来,从此不再有任何私心杂念。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学会正确认识、喜欢和爱护自己,不要一味地盲目与别人比较,强迫自己接受或争取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自找麻烦,自寻苦恼。
孟德斯鸠说得好:“如果我们只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是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却很难,因为我们想象别人的幸福总是超过他们实际的情形。”
所以,要想过得幸福,还是少些盲目的攀比,安心经营自己的生活,认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