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 历史上的今天
这一天出生的名人:
1588年——马兰·梅森,法国神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
1621年——路易二世·德·波旁 (孔代亲王),法国军人和政治家。
1749年——勃利夫人,出生于法国巴黎的贵族。
1841年——安东尼·德沃夏克,捷克作曲家。
1846年——遮打爵士,亚美尼亚裔香港商人。
1901年——巴人,原名王任叔,作家。
1933年——辜濂松,台湾企业家
1951年——柯建铭,现任立法委员,曾任民主进步党代理党主席。
1959年——岛津冴子,日本声优。
1963年——李宁,中国著名体操运动员。
1965年——蔡重光,曾任中华职棒兴农牛队的投手教练。
1967年——高桥真,日本漫画家。
1967年——横田久则,前任日本职棒选手,前任中华职棒兄弟象投手教练。
1970年——西泽裕司,日本劫机犯。
1970年——熊井统子,日本声优。
1971年——盛本真理子,日本写真集模特儿。
1972年——关智一,日本声优。
1976年——颜行书,前中华职篮(CBA)职业球员,现为演艺团体“183Club”成员之一。
1977年——真田麻美,日本声优。
1980年——门胁舞以,日本声优 。
1981年——摩顿柏达臣,挪威足球运动员。
马兰·梅森
1926年9月8日 德国获准加入国际联盟
1926年9月8日,德国在改变国际罪人这一角色而成为国际社会受尊敬的一员的过程中又迈进一步。今天下午,德国代表离开柏林,前往日内瓦,他们下一步是争取在国联中占有永久席位。中午,国联大会一致通过,同意德国加入国联。
国联内部存在不同意见,这大大削减了日内瓦的热情。先是巴西退出,西班牙也威胁要退出国联。因为他们没有获得永久席位。一些外交官怀疑如果英国和苏联不加入国联,国联是否会具有多大的能量和权威。
1951年9月8日 旧金山对日和约签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美苏对立,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急欲把日本变成反共防波堤;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加快推行对日单独媾和方针。
1951年9月8日,52个国家在旧金山召开媾和会议。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印度、缅甸、南斯拉夫拒绝参加,苏联、波兰和捷克期洛伐克等3国拒绝在条约上签字。最后由48个国家签署《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
该条约共分7章、27条,宣告自条约生效之日起,日本与签字国之间的战争状态结束;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力;承认日本是主权国家,但规定奄美大岛、冲绳等北纬29度以南的西南诸岛、小笠原群岛交由美国托管,日本同意美军无限期留驻等。1952年4月28日该条约生效,美国对日全面占领时期结束。
1951年9月8日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
1951年9月8日,日、美两国在旧金山美军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该军事同盟条约。1952年4月28日生效。1950年,美国出于推行“冷战政策”的需要,决定重新武装日本并使之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军事基地。为使此目的合法化,美国同日本签订该条约。条约由前言和5项条款组成。规定日本承认美国有权在日本驻扎陆、海、空军;驻日美军可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镇压“内乱”和“暴动”、对付外来武力进攻;未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第三国;驻军的配备条件另由日美行政协定规定等。1960年:月该条约为《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和约》所代替。
1954年9月8日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签订
1954年9月8日,在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策划下,美、英、法、澳、新和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外长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
条约共11条。主要内容:(1)各缔约国将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来对付“本条约区域内用武装进攻的手段对任何缔约国或对各缔约国今后可能经一致协议指定的任何国家或领土进行的侵略”。美国在条约中声明“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2)在“受到武装进攻以外的任何方式的威胁,或者受到可能危及本区域和平的任何事实或情势的影响或威胁时”,缔约国须就“为了共同防御而应当采取的措施”“立即磋商”;(3)规定组成理事会,“按照本条约区域情势随时的需要,进行关于军事策划和任何其他策划的磋商”;(4)“条约区域”是“东南亚的一般地区,也包括亚洲缔约国的全部领土,以及西南太平洋的一般地区,不包括北纬二十一度三十分以北的太平洋地区”;(5)条约议定书竟把“柬埔寨国家”,“老挝国家”和“越南国家管辖下的自由领土”(指南越)划入它的“保护”区域。
1955年9月正式生效,组成东南亚军事组织,设总部于曼谷。1972年11月巴基斯坦首先宣布退出该组织。越南抗美战争结束后,197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该组织第二十届理事会议宣布鉴于情况不断改变,该组织将“分阶段解散”。1977年6月30日该组织正式宣布解散。
1966年9月8日 第一个国际扫盲日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四次大会决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其目的在于各成员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从此以后,各成员国每年这一天都组织各种活动。许多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向本国人民发出呼吁的函件和文告,建立国家范围的、区域的、地方性的扫盲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扫盲的重要意义,评价扫盲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进一步开展扫盲的办法和措施。
1985年9月8日 我国第一个教师节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 《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1997年9月8日 海地发生特大海难
1997年9月8日凌晨,一艘名为“戈纳夫的骄做”的海地渡船从戈纳夫岛驶往首都太子港附近的一个港口,在渡船距岸边仅50米时,船体突然进水,而后渡船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向一边倾覆,沉入海中,造成约400人丧生。这是近30年来世界上最严重的海难之一。渡船失事的主要原因是严重超载。海难发生后,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立即赶往出事海域,帮助海地政府开展救援工作。
由于审核的原因,很多史实没有列入,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