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以后,为什么没有趁势消灭各个诸侯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以后,为什么没有趁势消灭各个诸侯?
周亚夫把叛军主力消灭以后,叛军已经没有反抗能力,为什么没有趁势把各个诸侯王消灭,而不打了呢?
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固然厥功至伟,但也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他只是平叛了带头造反的吴楚。擒贼先擒王,周亚夫大破吴楚联军,叛军的气焰扑灭了大半,其他五国自然阵脚大乱,不足为惧,被栾布和郦寄轻松搞定。所以,周亚夫没这个实力。
我们看看七王的结局: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兵败后退守东越,东越王削其首级献于汉廷。楚王刘戊自知大势已去,自杀而死。胶西王刘昂、赵王刘遂相继自杀,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也伏法被诛。
七国之乱被平息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汉景帝乘机收取了各个诸侯国旗下的边郡和支郡,并剥夺了诸侯王任免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诸侯不得自治封国,封国内的官吏由中央派遣任命,各诸侯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说白了,就是让各诸侯王乖乖的做个安乐王爷,其他的事情就不必操心了。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削藩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并且收效颇丰,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效果。但他不能完全取消藩国,因为分封同姓王是高祖刘邦定下的祖制。所以,别说是周亚夫这样一个小小的将军,就是当今天子汉景帝,也不敢忤逆祖制。消灭就意味着废除,你只能削弱它打压它,但不能废除它。
当年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郡国并行的制度,就是既遵循秦朝的郡县制,又保留了周朝的分封制。不过,刘邦在郡国并行制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剿灭了拥兵自重的异性诸侯王,建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刚开始,各诸侯王由于和中央血缘关系亲近,势力没有坐大,还能和中央政府和睦相处。可传承几代之后,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各诸侯王拥兵自重,雄据一方,权势熏天,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诸侯国俨然成了独立王国,严重威胁着汉朝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削藩势在必行,即使汉景帝不削藩,这些膘肥肉厚的诸侯国也迟早要反。所以我认为削藩是完全正确的决定,只不过汉景帝在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由于碍于祖制和诸侯的势力,汉景帝在削藩一事中还是很谨慎的。
即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没有明目张胆的直接废除分封,而是采取了“推恩令”,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一点蚕食诸侯的封地,从而达到削藩的目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央的统治。
其实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已经是将这些诸侯消灭了的,或者说各诸侯至少是名存实亡了。个中情况,容我们慢慢道来。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周亚夫。周亚夫
这个人一生有些玄乎,说他年青时碰到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善于看面相,说周亚夫“三年封侯,八年称相,但是九年就会活活饿死”。周亚夫当然不信,正常人都不会信自己刚刚位极人臣,然后突然就活活饿死。
结果就是和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一样,周亚夫的兄长果然被贬,周亚夫继承父位,成为了绛侯,公元前152年,景帝任命他为丞相。按理说这个时候多少该有点慌了吧,可是这位主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触怒皇帝,闭门绝食而死。
周亚夫的的确确是个军事天才。景帝时期同姓王割据现象十分严重,景帝听从晁错建议对同姓王进行削藩,这引起了分封的同姓王极度的不满,其中吴王刘濞联合其它七王三十万大军造反,汉朝军队都无力反抗,周亚夫紧急出任太尉,坚持己见,以军队切断反叛军粮草,迂回作战,最后以少胜多,将反叛军尽数镇压。
其中吴王被东越王杀掉;胶西王、赵王、齐王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被诛杀;济北王因为被胁迫但是没有发兵而被赦免。
这一次七国之乱中央军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七王被杀,封地被中央收走。其它王“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实力不断被削弱,而且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称为了想英国女皇那样的国家标志,有名无实。至此,西汉同姓王分封带来的割据问题被解决,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追踪热点问题,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