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张娜: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

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

中山市实验中学/张娜

鉴于在广一模复习备考尝到了同伴互助的甜头后,我时常推荐同课组的老师在习题课上采用自主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听到的回答基本都是“你那些重点班的学生可以,我们普通班的学生搞不定的!”对于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上一届时我也教的普通班,方法同样适用,因为结果也很不错。此前,这些都是自己的经验感受,直到阅读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一书,才发现自己的经验背后是有理论支撑的。

钟教授在书中谈到了“学习的实践是三种对话、三位一体的实践——学习者同客观世界进行对话的认知性实践;同他者进行对话的社会性实践;同自我进行对话的反思性实践。”而基于对话的协同学习就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非常鲜明。

1.认知冲突会带来增值效果。钟教授认为“在拥有不同观点的伙伴之间交互作用之际,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或者相互印证,将会产生'震撼’,由此发生自身思考的纠正从而推进知识的获得与发现。”这种协同学习的方式是借助不同见解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来实现在交互作用中知识的自主建构,它设定的是“增益脱轨系统”反馈方式,而不是“尽可能缩小学习者理解上的落差”的“减损脱轨系统”。

电学实验复习课上,我提出了关于“多用电表中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变化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问题,结果引发部分学生的碰撞和争论,三位学生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想法和结论。其实该问题一轮复习时已经讲过,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暴露了典型的错误认识。当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学生基本都能得到一致的且正确的认识。

2.向他者解释会带来增值效果。钟教授认为“参与对话、交流见解,其实就是为自己提供矫正理解内容的契机,或者给自己提供反思的机会。”这一观点深得我心,向他人解释其实是向自己说明,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同时在该过程中加深自己的思考,最终话语双方达到共同的理解。

一次习题课上,学生来问一道关于单位推导的题,我一时也没有思路,于是反问他是怎么思考的。于是他开始借助公式来展示自己的推导过程,片刻之后他就这么顺利的推出来了,而我的作用就是反问了他那一句而已,同时我也弄清楚了自己卡壳的原因所在。这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历,也是展现向他者解释带来增值效果的典型例子,学生在向我呈现思考过程的同时也在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路,原本以为自己搞不定的问题意外的被解决了。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原本以为自己弄懂的内容,在解释的结果中又会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理解的很好。

3.内化和外化会带来增值效果。什么是内化与外化?这是两种典型的学习模型,钟教授表示“基于内化模型,儿童将来自外界的东西吸纳到内界而习得学习内容;基于外化模型,儿童通过内界对外界的作用而习得学习内容。”内化相当于“传递——习得”,而外化相当于“参与——习得”和“表达——习得”,它们并非逻辑上的先后,而是重心不同带来的区别。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见解与信息的相互交换以口头或书面语言为媒介,学习者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伴随着归纳的活动。这种清晰思维的过程一般经历“即自性”“对他性”“对自性”三个阶段,即从起初的直接思维,经历表达的外化过程,最终将表达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有学生会提出疑问,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时我一般会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来一起思考,最终和学生们一起来寻求共同的理解。这个过程虽然会影响既定的课堂节奏,但是这种交互过程带来的增值是超乎教师单一讲解的,因为它带来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有了理论支撑,自己行动起来底气就更足了。虽然班级间学生水平有差异,但是同一班级学生也有基础较好的,只要学生之间思维方式不同,就完全可以构成交互对话的协同学习集体,而课堂转型也就从此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