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经典】走进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西游记》导读
小编荐语
十五到十七世纪对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来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小说开始往纵横两个方向伸展,展现了色彩斑斓、标新立异的繁盛景象,小说世界已蔚为大观。世称“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都产生于此时,而其中被鲁迅先生称为“魁杰”、“巨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作者吴承恩终其一生对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史奉献出的伟大瑰宝。
《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作者吴承恩取材于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经过艰苦的再创造,最终完成了这样一本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学巨著。
被时人视作“性敏而多慧”的吴承恩是明代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楚州区)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他自幼兴趣广泛,对唐僧西行取经的神话故事尤其感兴趣,还时常逛庙会,看猴戏表演,到附近的龙兴寺去看大佛。进入私塾认识了一些常用字后,吴承恩开始广泛阅读。相对于同龄人,他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强,文笔卓越。
成年后吴承恩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无奈之下,他干脆率性而为,和几个同病相怜的哥们儿一起背起行囊,去游历名山大川,探访奇洞幽穴,搜集神话传说,感悟世事沧桑,或与和尚谈禅,或同道士论道。久之,他萌生了创作《西游记》的想法。约于1543年,三十多岁的吴承恩开始闭门造书,结合有关记载及民间传说,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对唐僧取经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沥尽心血,遂成《西游记》。
《西游记》描写的是神魔世界,看似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任何艺术创作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大胆的想象只是作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而已。
透过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例如孙悟空,他嫉恶如仇,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格平等,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结合明代中期的社会环境看,这正反映了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追求。再如取经路上众多的妖魔鬼怪,它们多贪婪、阴险、狡猾,有着一定的势力或者社会背景,这与明代中后期社会上欺压百姓的“妖魔”极其相似,可认为是社会上恶势力的象征。
这是社会底层,再看小说里的上层“社会”。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本是道教或佛教里纯洁的精神净土,在这里却与“神圣”二字毫不沾边,如给师徒四人一路造成巨大阻碍甚至构成威胁的妖魔鬼怪,多与上层统治者有关系,往往是他们放任自流甚至纵容所致。而对于它们的处置结果,无论其罪行如何恶劣,没有一个被“正法”,均被以“管理不善”等理由收走;佛祖得知手下人收取贿赂,不但不予以严惩,反而予以默许……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场混乱、相互勾结、官官相护的黑暗现实。如此等等,小说给我们展现了立体的生活画面——从天上到人间,从上流到底层,从最高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共同构成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的缩影。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它“随笔诙谐,很有意味”,并且“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这些说法是颇为恰当的。西游记的语言尤为生动有趣,例如孙悟空跟二郎神打斗时:大圣已至灌江口,变作二郎爷爷模样,进入庙里,鬼判不知是大圣变的,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正看着,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必奇怪,庙宇已姓孙了。”本是很严肃的打斗,却因为“又一个爷爷来了!”和“庙宇已姓孙了”而横生妙趣,令人忍俊不禁。
《西游记》以单线发展的线性结构形式,就行冰糖葫芦似的,将每一个故事串联起来,贯穿线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孙悟空。这样安排使得每一个故事相对独立完整,而全书又浑然一体。
总之,《西游记》的伟大与巧妙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会读的你一定会读出这本书更多的“引力场”,赶紧开启这段阅读之旅吧!
《西游》,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一句有一句之意,一字有一字之意。真人言不空发,字不虚下。读者须要行行着意,字字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清] 刘一明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法]艾登堡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