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各纷然
一年一度祭奠故去亲人的清明节即将来临。
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成了千年不爽的天气预报。没有经历的过去,我不知道。但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要下雨,或大或小。人们顶着瓢泼大雨或在霏霏细雨中,踏在泥泞的田埂小路上,爬上长满野草矮树的荒山,寻找一年未见的亲人墓地祭扫。虽然不至于“断魂”,但都会哀思萦怀亲人于心头,心情和表情凝重挂在脸上,难免会有几分心酸凄然。
国人的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古代传下的许多以清明为题诗词就可佐证。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出了坟场的凄凉,上坟的哭祭和生死离别的悲伤。在我的家乡铅山,称扫墓为“叫魂”。我的理解是:每年一次的亲人到安葬祖辈的墓地,“喊叫亲人的上天之魂”,或寄托哀思,或叙说念情,或汇报生活、或祈求保佑。是生者与逝者冥冥中的交流。“叫魂”的时间是以清明节这天的“前三后七”都是好日子。在此几天前就开始为“叫魂”做准备了:墓需重修的,提前约好石匠工人和砖石水泥;需要移动迁墓的,提前要重新找到墓穴,购置移埋骸骨的柩匣,要做的事情更多;大部分家庭都开始买香买纸,买蜡烛买鞭炮,还要买一种薄纸板做的如银元一般的叫“花边”的冥币到坟头去烧。如果天气好,清明节前三日便有人到墓地修坟立碑,加土铲草,烧纸祭拜。既是缅怀亲人感恩于心,也是祈求祖先保佑儿孙安康幸福。在生者看来,坟墓是死者的住宅,且事关活人的脸面,故坟墓现在是修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豪华。经济拮据者,也要给坟墓除一除草,培培土。但大多数是在清明节当天前往扫墓。到了这一天,通往墓地的路上更是人车络绎,往来不绝。
我第一次上坟“叫魂”有记忆的是祖母去世的翌年。那年的清明节依然是细雨纷纷,我从县城向南走了不到二公里就到了家乡人安葬故人的场地——金鸡山和马鞍山,因为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而祖父去世时我还很小,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我和父母亲拉着弟弟、妹妹,踏着满是泥水的田垄路,爬山山时双手拉着山边的小松树枝半爬半走的来到祖父母的墓前。看到镶嵌在墓碑上祖母的相片,我的泪水就不停的夺眶而出,祖母对我疼爱有加的一幕幕就在眼前,让我感激永远。途中遇到送葬的队伍从另一条路向山上抬着“寿枋”。可能因为棺材太大太重了,“八大扛”抬的十分吃力。从花圈上掉下来的白花散落一路,几条纸幡在风中挣扎翻飞,唢呐喇叭声尖厉似哭嚎。跟在队伍后面送葬的人群中传来凄怆如诉的哭声,其中也夹杂着说话声。远处墓地传来一阵阵短促的爆竹声,在潮湿的空气中,闻之如斧斫枯木,凄厉的哀乐和沉凕爆竹,为清明节平添了几分悲凉。
墓地的人很多,也遇到不少熟人。有的在为坟墓填土;有的在坟头加盖草皮;有的或蹲或跪在墓前烧纸钱点香顶拜。有的在坟前摆上鱼肉豆腐和“青蓬馃”,以及酒和酒杯等祭品。在活着的人看来,故去的亲人在节日的来临,也要开怀一飨的。一位妇人打着雨伞跪在一座坟墓前哭泣,身边还站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呆滞的看着妇人。我也认出了妇人是我单位早逝局长的夫人,小男孩是她的外甥。这时她也认出了我,我们寒暄了几句话。随后我也点上三柱香,向坟墓深深的行三拜礼,算是对老局长的祭奠与尊敬。
经过一年,找到杂草掩蔽里祖母的坟,发现坟前墓后又增加了几座新坟墓。我为祖母坟墓加上了几十块草皮,让变矮的墓又长高了不少。我在坟前点上蜡烛,燃烧纸钱,“花边”很难燃烧,我就用一层毛边纸夹一层“花边”来燃烧,小心翼翼的翻动直到全部烧了。随着青烟弥漫,纸灰飘舞,一瞬间,我依稀见祖母衰老的形象从坟头升起,在灰色天空衬托下,显得巨大而生动。让我又一次见到心惦的祖母。虽然祖母后祖父去世,祖父去世时我才七岁,当时不知道有什么悲痛。而祖母去世我已经参加工作了。祖母故去让有天倾一角之悲,是墓地这一特地场景,使我又见到她老人家。祖母形象随着青烟而化散,生死茫然两相隔。活着的人也只有借助记忆见一见故去的亲人。。我环顾墓地,心想那一座座坟墓中的死者,也曾经有过事业,甚至是辉煌的历史。此刻恐怕也正在扫墓者的脑海中复活了。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父母亲,岳父母亲相继故去。亲人去世,我除了悲伤,就是不害怕故去的亲人。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亲人的基因早已固化在我的身上。祖母去世是我从医院背回家。父母亲,岳父母亲故去都是我抱进寿枋里。现在我也过了“花甲之年”,即将走入人生的终点。我对当前的“安葬,祭扫”习俗的演变成“重死轻生”做法深感忧虑和不满。到时候我会交待后代,百年后一要节约不搞迷信,二要不留骨灰不做坟,不为后代增加麻烦。当然国人扫墓的习俗是不会消失的。
高翥的《清明日对酒》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着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逝者如斯乎!故人已去,生者还要生活。如果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我十分欣赏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的一句归纳语:“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上。
作者:杨必正 江西铅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