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书剑客9的主页

不管“流行书风”这个词是谁提出来的,我们都该给他狠狠一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书坛上有了“流行书风”的概念,也有人把“流行书风”称之为丑书。“流行书风”这个词是谁先提出来的呢?无从考证,但有着书坛“大嘴”之称的田蕴章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让“流行书风”这个词火了。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王镛的书法是当前流行书风的一个影响很大的人,流行书风应该是当代书坛的时弊,王镛先生的书法可能是影响这个时弊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不是王镛书法的支持者。他在传统的书法方面没有下过必要的功夫,因此对于当前的时弊,他应该负有责任”。
田蕴章先生除了公开反对以王镛先生为代表的流行书风以外,还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国内的各种书法大展和书法大赛,他认为书法根本就不该搞展览和比赛。对于田蕴章的观点,尤其是他反对流行书风的说法,我却深深地不以为然。
不可否认,田先生的书法是植根传统的,但是他拿起传统的大棒去打击与自己书风相悖的其他风格,未免显得短视和狭隘,因此,他的成就也就只能局限在书法的初级阶段出不来。相反,王镛先生格局和取得的成就却远远超出田先生,就书法的艺术性而言,只能说田先生是国内级别的,而王镛先生是世界级别的。
那么,田先生看不惯的“流行”到底是什么呢?
大凡起初被讥为“流行”的事物,那一定是被抱有旧观念的人所看不惯的,而且这种“流行”必然具有开拓创新的性质。一种书风为什么流行?那是因为书法家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能够引起一个时代的共鸣,才可能“流行”开来。
有人说过:传统就像一条大河,是的,大河不是死水一潭,大河就永远处在“流行”的状态。
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哪个时代,哪个时期都有流行书风,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史,就是一部流行书风史,流行书风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文追求。
元人柯九思在《跋赵书黄庭经》中说:晋人书以韵度胜,“韵”就是晋代的流行书风;六朝书以丰神胜,“丰神”就是六朝的流行书风,唐人求其丰神而不得,故以筋骨胜。可见“筋骨”就是唐代的流行书风。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说:晋人之书取韵,唐人之书取法,宋人之书取意。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前贤诸说,无不指明了历代流行书风的客观存在。
我们说学习书法要继承传统,但传统是什么呢?传统就是昨天的种种“流行”。有些人只把传统挂在嘴边,手上的功夫却差得很远。更有甚者,有的人专用“传统”二字去镇唬青年一代。
田先生天天把传统挂在嘴边,说王镛没有在继承传统上下过功夫,似乎传统就是他自己。那么你把吴昌硕、齐白石、启功、毛泽东主席的书法置于何地呢?
跟田先生持一样观点的书家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流行书风就是把字写歪搞斜,变形夸张。
好像把字写得端正整齐,就是书法艺术的终极标准了,其实这只不过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要求罢了。放眼中国书法史,哪一个书体的出现,哪一个时代书风的形成,哪一个书家风格的确立,落实在纸上不是形的变化?由此可见:变形,是书法作为视觉艺术发展的常理。气、韵、神、境可感而不可视,可视者,唯见形变而已。换句话说,书法作品中的神韵,必然通过自我的变形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书法史,就是一部变形史。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变形也有优劣之分,就像不变形也有好坏之别一样,是不可一概而论的。区别是:前者的实践,具探索创造之功;后者的劳作,多模仿重复之能。
从历届国展、兰亭奖的获奖作品看,那一个作品不是努着力变形的,难道这些获奖作品都错了吗?就传统书法而言,以王羲之为首的东晋新书风的出现,就被当时一些名流讥为“野鹜”。
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就说过:“逸少书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宋代的米芾更将颜真卿骂为“丑怪恶札之祖”。元代书法家郑杓、刘有定有一段话,更是启人深思:“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废。右军固新奇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亦可恨也!”可见,对流行书风的羡慕嫉妒恨古已有之。
好在中书协并没有被以田先生为代表的、批判流行书风的论调所影响,在历届青年展、新人展上,依然给创新的流行书风留了几个获奖席位,这才是对流行书风应有的包容,也是艺术百花齐放的必然要求。
对于流行书风,我们该有的正确态度是:尽管目前的流行书风还很年轻,还不够丰富,不够深刻,不够成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作者的努力,相信它的内在之美会更加完善,更加显彰,终于更加流行。
因此,不管“流行书风”这个词是谁提出来的,我们都该给他狠狠一棒!
对于传统,对于流行书风,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