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管理、事情、被动、主动
一个组织识别管理者的能力,从其对待事情任务的态度就能看出端倪,当然也取决于组织营造出的工作氛围。
这种情形在很多企业有一定存在的,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事情多的不得了,但是他全当看不见。要么看的清清楚楚,就是不愿意动手处理,可能是懒的原因,也有可能动力不足,得过且过;要么是以往深受打击过,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一点就会被上司上纲上线,自然养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习惯。
既然管理者不会主动想事、干事,上司自然就会分派工作任务。在职责范围内,往往以人手不够,资源不足等理由来推诿和延迟,总之能拖就拖,说不定不久自己就调动走了,抑或不久上司就调整走了呢。在部门之间,那更是一推二做五,说这不是他的管理范围,这应该XX部门负责更合适,并且搬出ISO体系文件某某条款,或者找出某些不属于自己分管的成分。一个组织,一件事情一定会牵涉到方方面面,很难说出其中比例程度来,借口要找总会能找到的,这种情况下,部门间协同将非常困难。
有些人虽然已是成年,但在职场中也有“等投喂”和“自己吃”的人,前者需要一点推动,后者则自己买菜、自己点菜、自己找菜谱做菜。
这种“等投喂”的管理者在企业中还是占多数,不会主动想事,也不会抗拒来事。
既然端的管理饭,还得理管理事,属于比较中规中矩的一类人。
不管是上司分派的,还是其他领导指派的,不管是什么条件,不管自己职责在这件事情中的占比,都能够认认真真去落实和完成,任劳任怨并且没有多少牢骚。
这种“自己吃”的管理者在许多企业非常奇缺的,这属于未来的梯度人才。这种人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一眼能看透问题本质的能力。他不会仅仅满足上司给他分派的任务,也不屑于做一些看似能够解决问题却是隔靴搔痒式表面工作。譬如解决生产履约交货问题,他不会一头扎进车间,干这干那。而是走到营销部门,与营销经理沟通客户需求预测问题;走到研发部门,与研发经理沟通新产品设计全流程生产介入评审问题;走访主要供应商,了解信息传递、生产计划、过程质量和供应商的供应商管理问题,等等。浑水再怎么搅都是浑水,堵住浑水的源头,才能真正换来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太平!第二做事情会较慢,不太喜欢做一些暴风骤雨般的事情,即运动式管理。典型的如6S,运动式突击搞卫生,刚搞的时候还可以,一旦没有领导关注,几个月后便恢复原状,这是没有把这件事情灌输到员工思想和行动意识中去。前者将耗费管理者1个小时、2个小时,1天、1周,一个字“快”嘛;后者则可能耗费管理者半年、1年、2年!一个字“慢”嘛。诸如此类的还有生产方式变革、库存压降、质量问题解决、计划问题、供应商问题等。很多的成效最后昙花一现,是因为一些看似靓丽的成果,实际上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伟大的成果是需要经年累月渐进式推进,步子猛了反而会夭折。譬如6S,刚开始实施时,只要员工下班把地扫扫干净,物品码码整齐即可。记得有一个现场,车间以前脏乱差的不行,员工没有一个人在意车间现场环境。在推行6S之后,有一个平时大大咧咧的男员工,下班居然主动拿起扫帚去扫工作现场的垃圾,这一个动作价值千金。这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思维和意识,这个行为要大加赞赏,行为虽小,意识乃大!丰田公司平均每年每位员工大约有8.8条小建议被采纳,全公司一年有50、60万条改善建议,这种改善节奏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是一条多么宏大的滔滔洪流,一条流金淌银之河,这就是小的威力,谁敢小觑?!
这种情况凤毛麟角,但也是会有的。在经过管理者会来事阶段,一切问题防患于未然,全部提前解决了,不做救火英雄。很多人短期解决问题思维明显,缺乏长久的体系解决办法,等不及,实际上是不屑于或不想做不动声色打基础的事情,而是热衷于救火,看似立即见效,实际遗患无穷!这种管理者的无事是真正的无事状态,上司是要好好保护的,不能鞭打快牛,甚至错怪无事者,反而奖励天天满头大汗者,这需要一副慧眼。以上讲的管理者对待事情五种状态,这其中有当事者的能力水平问题,也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组织最大管理者的能力、胸怀和情商,否则将能者也赶进前两种的圈圈,最好也就是能接受事情!
作者 : 周洪涛
--- END ---
支持我的创作,
请点文后右下角“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