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境内抢修机场 新的战略考虑出现
1951年4月起,当志愿军发起春季攻势即第五次战役时,平壤以北的两座机场也展开了紧张施工,在机械设备很少时主要靠人挖肩挑。由于需要大量劳力,第47军即先父当年所在的三五九旅老底子部队也调来施工。五次战役后期形势紧张,该军紧急调往前线,绥远起义改编的第23兵团即董其武部调来一些人参加施工。先父讲,这支部队中有些未改造好的旧军官很消极,终日躺着不干事,战士们主要由政委和其他政工人员领着去施工。 机场施工展开后,美机就展开定期破坏,其方法是——每天日夜有飞机在空中监视和袭扰,每星期由战斗轰炸机群对正在修筑的跑道进行一次小规模轰炸,每个月由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群对整个机场区进行一次饱和式大轰炸。当时苏联派空军前来掩护的承诺并没有真正兑现,苏机只有很少几次前来,估计是斯大林又有了新顾虑。抗击敌机就靠高炮部队对空射击。中苏高炮部队装备的都是苏制85毫米和37毫米高炮,前者主要打3 000米至8 000米的目标,后者主要打几百米至4 000米的目标。此外每团还装备有一批12.7毫米高射机枪打低空目标以保护高炮。
B-29轰炸机进行大面积“饱和”轰炸时投弹
平壤以北保卫机场的对空作战持续了半年多,实战证明高炮群对付敌单机、小机群还能将其驱逐并有些击落战果,对付高空大机群就力不从心了。尤其是美军每次以几十架B-29轰炸机组成大编队前来,就能造成“翻个”式大破坏。这种二战后期产的大飞机此时还是美军轰炸机队主力(50年代后期才被B-52取代),正常载弹量7吨。机群一次大轰炸就会有几百吨炸弹密集落到机场区,采取在8 000米以上水平投弹,一掠而过。这一飞行高度是85毫米高炮射高极限,射上去的弹丸速度大减且准确性很差,很难击落B-29。
志愿军对空作战的高炮主要是37毫米口径高射炮,能对付中低空的飞机
美军每次大轰炸后,跑道上到处是大弹坑,为阻止抢修还扔下许多定时炸弹,会按日陆续起爆。大轰炸之后,施工部队首先要排除定时炸弹,因有些已钻入地下要仔细寻找挖出。这些航弹都属于千磅级,通常要有两个班才能将其拖到或抬到场外引爆区,拖拽时危险性最大。先父曾心情沉重地回忆过,一次有十几个战士在指导员带领下拖弹突然发生爆炸。他听到巨响赶去已看不到人的躯体,只见周围百十米内散落着不少夹杂着碎布的血肉块,还有飞散的手指、脚趾。大家虽然很悲痛,不过战时都看惯了死亡,接着仍继续施工。那个年代中国军队最大的优势就是英勇、不怕牺牲。
志愿军战士挖出并抬走定时炸弹的照片,这是非常危险的作业
机场抢修过程中,朝鲜战场形势发生很大变化。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交战双方形成僵持,出现了停战设想。7月间停战谈判开始后仅一个月却陷入停顿,志愿军准备进行向南反击的第六次战役,还希望空军前出,因而机场工地“炸-修”的循环仍在进行。 10月间,先父赶回沈阳,向空军领导汇报了机场修建的难题。刘亚楼司令员、常乾坤副司令员和中苏朝三方组成的“空联司”领导也开会研究这一工程是否有必要再进行。经研究后他们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在敌机如此猛烈的轰炸下机场不仅难以建成,即使建成空军也无法进驻。此时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有了变化,取消了第六次战役计划,志愿军转入抗击敌“秋季攻势”的守势,不再准备将空中作战范围前推到南朝鲜。 根据新的战略考虑,11月间平壤附近和北朝鲜其它几个地点的机场修筑工程都奉命停止,入朝施工的第23兵团调回国内改编为第69军。先父回朝鲜后,率工程总队撤到鸭绿江边休整并参加其它任务。直至停战后,顺安机场才重新修建,成为朝鲜首都的国际机场。
(作者为退休返聘的国防大学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