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阳:京剧——重拾迷失的自信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无疑令中医药学在世界领域重拾应有的自信。这让我联想到祖国的另一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集我国戏曲之大成者,是在成熟的戏曲剧种(徽戏和汉调)基础上,广泛吸收昆曲、梆子等剧种的菁华发展而来的。京剧在整体风格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戏曲乃至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的独特美学特征,以虚拟、程式化、高度凝练的表演,呈现出“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成就了在世界戏剧表演领域中独一无二的表演体系。从文化意义上说,京剧正是运用其独一无二的舞台表现形式,表现、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当前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似乎正走在一条嬗变和异化的道路上。一批新戏的创编,表面是“扬弃”了传统的戏曲创作方法,实质却是以西方戏剧(特别是“易卜生式”戏剧)作为参照系,往往追求宏大主题和深刻哲理,从而在剧情表达和审美旨归上偏离了京剧固有的审美模式。同时,戏曲舞台上的虚拟化空间也被打破,豪华的舞美设计伴以诸多实景,甚至真船、真马上台,让本应空灵的舞台变得喧嚣混乱。外表的浮华终究无法掩盖其限制、束缚戏曲演员舞台表演和营造虚拟情境的现实,这些终将会让京剧从举世无双的表演体系走上“泛戏剧化”的趋同之路。
从京剧的成功“申遗”,再到屠呦呦荣获“诺奖”,我相信这不是偶然,“诺奖”也好,“非遗”也罢——无非是外国人认可了,国人才跟着点头,但本质上它们彰显的无一不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季羡林先生说:“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期待身为国粹的京剧艺术重拾迷失的自信,以其不可替代的固有特色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真正的“角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