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寒门学子:朱元璋称赞他是“开国文臣之首”

近日,中科院工学博士黄国平先生的论文《致谢》走红网络,让无数人为之泪目。“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论文送到你面前……”将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辛酸与艰难悉数道来,朴素动人。

这篇《致谢》堪称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

那你可知古代历史上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先生?

宋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典型的寒门学子。

1310年冬,宋濂出生在浙江浦江一个官宦家庭,按理说这样的家世应该还不错,但是时逢元末乱世,这样的家庭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而且因为是早产出生,宋濂自幼便多病。“每风眩辄昏迷数日”。

家中无财加上体幼多病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极有可能压垮一个正常的家庭。医药费对于当时宋濂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在有母亲和祖母的耐心照料,这才使宋濂得以顺利度过了多病多恙的童年。

也正是因为疾病缠身,少时的宋濂极少外出玩乐,只在家看书学习。小时候的宋濂聪明好学,记忆力强,被称为“神童”。《明史》中有记载: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宋濂六岁时,便能一日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其后日记两千言。九岁能作诗,人称“神童”。十五岁时,六里人张继之听说宋濂善记,邀请他到自己家中,问多少日可通背四书经传,宋濂说只需一周。张继之不信,随机抽取杂书、稗记等五百言要求宋濂背诵,宋濂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张继之大为惊异,对宋濂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

回忆小时候读书的情景,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个读书人对于书本对于知识的执著。宋濂小时候家境贫寒,无书可读,于是便四处借书,然后手抄。哪怕是在最寒冷的冬天,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仍然不懈怠。

这大概就是一个读书人的态度,身体可以忍受苦痛,但精神世界因为有书本知识的滋养而越来越丰盛,内心因为信念而越来越坚强。

这正是因为如此,这才成就了一代文史大师宋濂。甚至还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认证为“开国文臣之首”。

其实早在元代末期,宋濂的文章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浩浩乎莫窥其际,源源乎不知其所穷,洋洋乎不见其所不足也”。那时的宋濂已经是文坛的大咖了。元朝曾多次向宋濂抛出橄榄枝,想要他来担任翰林兼国史院编修官一职,但都被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推辞不去。

其实不管是宋濂还是黄国平,读书改变的是后来的命运,最弥足珍贵的其实是那段咬牙坚持的时光,最难熬的日子里会因为书里的某个人某段话和某个知识点而闪闪发光,其实这束光不仅是书上的,也是他们自己身上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