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创新思维与生动实践
大概在我工作五、六年后,学校里开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各式各样的理念和模式不断被借鉴、复制和移植。往往是,某个地方、某所学校有了与众不同的做法后,就会被参观和学习的人“拿去使用”。其中有大规模的整体性变革运动,比如拆掉讲台、安装无数个黑板、改变教室和座位的布局等;也有一些小的、局部的创新,比如备课本变成备课纸、作文本变成一张张的活页纸等等。
在这些变革中,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关于作业批改的新做法:形式上,在每次作业完成以后,学生需要做一个两行三列的表格,然后在第一行分别写上自评、组评、师评;操作上,分别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和教师对作业进行评价,分别在自评、组评、师评对应的下方表格中填写评价等级(分A、B、C三个等级)。这种做法理论上的创新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是同组伙伴的评价,彰显的都是对学生自我能动性的激发和促进。所以,这种作业批阅方式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使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模式模式。二十多年后,我到一所学校参加活动,听一位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在他的经验表述里,作业批改依然是前面的格式和方式,并一直强调“人家都已经不用了,我坚持了下来”。他的年龄与我相仿,所谓“坚持了下来”的起点应该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个时代,他对自己的感动应该就是源于长达二十多年未曾改变当年习得的方法。
其实,一份坚持到底值不值得崇敬,时间的久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坚持的方式——墨守成规还是匠心独运!一份值得尊敬的坚持,绝对不应该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追求和方向,我们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作业批改的优化,但不可以坚持某一种固定的批改方式。也就是说,坚持的意义就在于对作业批改方式的不断改进。因为,任何一种模式或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独特背景,时过境迁或历经久远,那些曾经有价值的方法可能就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在使用“两行三列”的表格式评价办法一年多后,就感觉出其诸多瑕疵和不足。比如说,单纯一个“A、B、C”的评价显然过于粗放,小组评价往往会流于形式,教师会因有了自评和组评而放松批阅警惕心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纠正、不断创新。所以,我将“两行三列”的表格式评价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弥补已经发现或存在的问题。离开一线教学时,我在作业批改的方式上至少做了不少于五次修正,以保证我的评价能够适应我的学生和教学的需要。
任何教育实践,只有赋予丰富的创新思维才可以变得生动而有力量。创造性是生动教育实践的核心,也是区分教育行动有无价值的关键要素。遗憾是的,当下的教师通常没有创新思维,做事情往往依靠复制他人经验或重复自我经验,而不愿意去探索截然不同的思路,更不愿意去寻找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方式。我曾经在前期文章中描述过当下教育的现状——一人创造,万人享用。我们不缺少行动者和实践者,更不缺少模仿者和抄袭者,通常的状况是某一个地方出现了一种好的教育策略,大家便一哄而上拼命学习,直到把别人的创新模仿到百分之百重复。前些年的杜郎口模式,再远一点的洋思经验,教改的魔风几乎刮遍了神州大地,但最后杜郎口还是杜郎口,洋思还是洋四,众多模仿者中并没有出现在此基础上的新创造和新经验。并且,这两个教改典型也因为缺少不断的创新而昙花一现,并没有站住教改的潮头。由此来说,无论是守阵地还是攻阵地,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唯有创新才能行稳致远。
我想,良师与普通教育者的第一区别标识应该就在于思维的创新性和行动的生动性。这两者是并列关系,也互为因果:创新的思维才能让教育实践变得生动,生动的教育实践才能催生创造性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