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良:京剧余派、杨派唱腔艺术研究

沈志良,1963年2月生,国家一级演员,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戏曲系教授。1978年考入哈尔滨京剧院,主工老生行当,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梁一鸣先生,孟广新先生。1990年考入中国学院表演系明星班,师从杨韵青,李鸣盛,迟金声等名家。1995年1月21.22日在上海逸夫舞台成功举办个人京剧专场演唱会。曾向余派名家王思及先生学习余派艺术。1996年6月梅兰芳青年京剧团成立,应邀与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梅葆月,叶少兰,张学津,马小曼,李胜素,魏海敏联合演出《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文昭关》。1996年10月拜著名京剧演奏家、教育家王鹤文先生为师。

《二进宫》沈志良 苏坤 才颖

京剧余派、杨派唱腔艺术研究

余(叔岩)派和杨(宝森)派两个京剧老生流派在京剧生行艺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余叔岩在谭鑫培唱腔艺术上,根据自己的条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余派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和社会舆论的承认和肯定,成为京剧生行里程碑式的重要流派。杨(宝森)派的创始人杨宝森是在余派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成的。中国古典美学十分强调“循古人之旧章,参一己之新意”,而杨宝森的杨派既继承了余派的艺术精华,又在余派的基础上“参一己之新意”,别出心裁,寻求发展,成为老生的一个新的流派——杨派。

一、余派唱腔艺术

余派唱腔特点是“刚柔相济,韵味醇厚,音色甜美,豪迈雄壮”,细腻而流畅的润腔和纯正而富于变化的音色,把各种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余叔岩善于运用“立音”,以表现人物的愤怒、悲痛和激烈的情绪。“立音”在高音区较为醒目、有冲力。如《捉放曹》一戏,陈宫唱的一段〔西皮散板〕中的“陈宫啊,一见咽喉哑”一句,“宫啊”两字在高音区的“i”音处,用的即是这种“立音”; “一见咽喉哑”仍在高音“6”、“5”处挺立,然后,逐渐婉转下行至低音“5”处,从而产生了十一度的旋律起伏,加大了陈宫此时无限悲痛情绪的描写。

同时,余叔岩的嗓音很有韧性和弹性,对高、中、低音区的旋律都能运用自如。例如《战太平》中〔二黄摇板〕中的“二堂进”的“进”字,《搜孤救孤》中〔二黄导板〕“奉了命”的“命” 字,因此,他在润腔唱波浪音(或颤音)时完全是用底气来托住的。这和一般人唱这类音时,单独靠口腔的动作唱出来有明显的差别。

在《琼林宴》一戏中,为了表现范仲禹与妻儿失散后的悲凉心境,在“我本是一穷儒太烈性”一段六句的〔二黄原版〕中,在旋律和结构扩展的四处,用声音和表演,深刻,细腻地体现人物悲愤的心境,把自己所掌握的演唱技巧准确、恰当、精炼地溶入所体现的内容上。例如,其中“两分离”三个字共十八板,唱腔旋律多在低音区进行,为了展现人物情感波澜,在“分”字处的十一度音域扩展中,余叔岩根据剧情、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演唱进行了整体的艺术处理。

余叔岩非常讲究演唱上的韵味,他的唱念不仅字咬得真切,声音圆润,而且他在演唱中善于美化语言,生动地表达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性,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余派老生独特的“韵味”,是余叔岩先生经过“凝神结想,神与物游” 的形象思维(即意境的美)和既冼炼又缜密,既冲淡又含蓄的艺术手段相结合之后的结果。余叔岩创立的余派演唱艺术,虽然已经近一个世纪了,但仍是当代老生学习的典范和楷模,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当代人们的艺术魅力。

二、杨派唱腔艺术

杨宝森创立的杨派艺术,是京剧老生行当中颇有影响的一个流派。杨派是在余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杨宝森的嗓音条件与余叔岩不同,余能完成高、中、低音各种音区的旋律,而杨宝森的高音一般,中、低音却很好。他能扬长避短,在继承余派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自己嗓音条件的杨派唱腔。他的唱腔多运用中音区域,运腔圆润,舒展流畅,避免旋律在高音区做过多的时间停留,以免产生声嘶力竭的现象。

杨宝森唱腔虽然多在中、低音区进行,但是,为了抒发人物高亢激昂的情绪,仍然使用高音区的旋律,例如《文昭关》中〔二黄原版〕“心中有事难合眼,翻来覆去睡不安”,高亢激昂,悲壮沉雄,凄凉悱恻,嘴上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不经良师传授,是无法获得其奥秘的。唱腔中的“爹”、“鸡鸣”、“五更天”的“更天”等字,均在高音区进行,揭示了伍子胥悲愤的情绪,已激化到无法抑制的程度。

杨宝森在“擞音”处理上技巧非常高。“擞音”是在唱剧中字音吐准之后,行腔间产生的大小波动音。就“擞音”的性质来说,是属于硬擞或称干擞,但他的硬擞音比一般人的优美动听。因为他的气息弹性很强,比较典型的柔中带刚,貌似连绵而拱来有力。因此,杨在演唱高音前,似乎上不去,但是在实际演唱中,用气向上一拱就达到了相应的高度。杨就是使用这种运气方法,使杨派唱腔不乏高腔旋律。《文昭关》、《李陵碑》、《调寇》等戏中,都充分发挥杨派唱腔艺术的这一风格,成为杨派唱腔的传世之作。

京剧很多名家在继承、借鉴余派和杨派唱腔艺术上,不是盲目地崇拜,更不是生吞活剥地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见解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著名京剧老生名家李鸣盛、马长礼、关正明、汪正华等人的嗓音和自然条件都相当优越,既具备了杨派的音色、浓郁的韵味和润腔技巧,同时又具备了余派的“立音”、“亢音”、“脑后音”和“提溜音”以及其韧性、弹性俱佳的特点。因此,在演唱中将杨派中音区的旋律移至高音区,以较强的力度而高拔起,既洪亮,又刚劲,使逐渐上升的语势和音势得到充分的渲染和发挥。而另一种的余派和杨派的演员,则以模仿余、杨最像为最高境界,以模仿最像为标准的演员也大有人在。学习、继承流派艺术,不是封闭式的、单一式的,社会的风格习惯、艺术时尚、艺术传统和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将促进京剧声腔流派演唱艺术的发展和唱腔风格的多样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