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圃山:积善里的流风余韵(走读厦门)

文圃山

图 1:文圃山与龙池岩
文圃山位于厦门海沧与漳州龙海交界处。《同安县志》称“在县西南八十里,滨于海,南界海澄”[1];《海澄县志》则言“逾江而北,与同安连界”[2]。文圃山,原称“十八面山”。清人有诗咏道:
十八面山山景稠,眺来诸景一齐收。
屐间怪石黄熊伏,眼角奔涛白马流。
书圃新开虫笈凑,贤堂全葺木碑留。
却怜道堠经双只,不得携笻造次投。[3]
山陬海澨,多有怪异。清乾隆时陶元藻采录有石盎故事:
石盎,不知何许人也,有仙术。石溪黄某幼病瘖,乾隆二年,年十七,偶锄于田。或过而询之曰:“汝病瘖乎?吾稔一能医者,引汝医。”黄首肯,即辍锄偕之行。初过几村落,后遂越涧度岭,茫然莫辨其所向。约行十里许,至山巅,见茅屋数椽,引者曰:“此医哑先生庐也。”黄入门,见一老叟危坐,须眉俱白,两眉长过项。惊异而拜。叟曰:“尔欲医乎?日晡矣,且饭。”少顷,命侍具六馔,不尝者不识,即尝者亦不识也。饭毕,叟手持药,似竹叶者三,投茶铫中烹之。令饮。饮讫,即能言。黄询曰:“此何地也?”叟曰:“此十八面山也,相传文圃。周环视之,山各有面,面凡十有八。故以十八面山称之。”又询姓及名。叟具告之,且曰:“尔欲酬我,须十日内,迟则无及矣。”引者仍引之归。时夜深月黑,两足如风轮疾卷,顷刻抵家,而引者忽不见。黄抵家门大呼启门,家人惊。固详述其故达旦。乡里皆异之,曰:“此仙者也。”当亟访之,携酒醴香钞,从数十人往文圃觅盎,盎已不知所在。[4]
如此仙人居处,定有山水奇胜。
其山则射空而崎,烟霞舒敛,有拱顾蹲踞之势;其江则万顷茫然,昼夜波翻,有奔腾激怒之声。至若天近藤萝,水在树杪,龙池鉴光,古榕垂盖,神仙丹灶,苔藓犹护,婆娑双桂,时喷天香。而怪石如虎、如屏、如鼓之状,皆十八奇之胜者。诚大观也。[5]
好山好水出贤人。文圃山早期达人,有谢翛、洪文用诸人:
谢翛,青礁人。清心藻思,迥拔流俗。当广明西幸,耻于事逆,晦迹穷岫,与其弟修筑宇著书,悠然自适。比光启回銮,出登上第。后人名所居为文圃,而山之名因之。迨五代分崩,主簿洪文用不为时屈,与族人洪泽偕隐于此。所著书名“文圃集”。宋熙宁间,石蕡字华甫,以世胄薄游鲠论忤权贵,归。结庐于龙池山下。所著诗文亦以文圃名集。数百年间后先相望,清风照世。[6]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陷长安,熹宗西遁成都,史称“广明西幸”。谢翛、谢修兄弟见世道混乱,便遁入深山,筑屋修书。直至光启元年(885年),僖宗复位,谢家兄弟方才出山应试。十八面山从此改名“文圃山”。五代南唐洪文用,见国势分崩,不当主簿当隐士,偕族人洪泽也豹隐深山。到北宋则有世家子弟石蕡,因鲠言直议不容于官场,也归家结庐山间。洪、石也以著书度日,所得文著也都冠名“文圃”。
南宋时乡人见谢翛诸人,身处浊世却秉节持重,便建“三贤堂”祀之:
三贤堂 在文圃山,宋寓杨志所建。因唐谢翛、南唐洪文用、宋石蕡俱隐于此,遂筑堂以祀之。今址为书院。[7]
好山好水,少不了梵宇琳宫相伴。是处“佛氏之祠,幡刹相望”,最著名者有龙池岩。寺因“世传池之中有神物,变化飞腾,故名焉”[8]。
图 2:龙池岩
龙池岩寺,据传“创自初唐”,而“屡废屡兴”[9]。庙中现存多方碑刻,最早的一方为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重建龙池岩记》。其时有长泰天柱岩旧僧普辉,“云游兹山,爱其殊特,慨然有卓锡之意”。遂率徒“越疆求施,人多乐与”,历五载而工程乃竣。筑后岩寺“崇三十余尺,广九十余尺,纵百一尺有奇。上塑三世尊佛,前塑观音大士及诸神三十余像”,并“植松竹果木,掩映成景”,从此“名公词客游览题咏者,接踵焉”。[10]
清初“迁界”,岩寺毁弃。待海内荡定,岩僧文晦悲悯寺庙破损,遂“志切修复”。然海内初定,百废待兴,乡民无力“土木之供”,寺僧只能求募海外。巴达维亚(印尼)甲必丹郭天榜,闻讯“便发菩心”,捐出白银,先成后殿。数年之后,郭天榜再度倡捐,林应章等侨亲善信风从响应,于是“前殿、两庑暨檀樾祠宇靡不具饬”。[11]康熙三十五年(1696)岩寺修复完竣。[12]
图 3:庙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岩寺再度生变,“寺僧罹非祸星散,寺荒落”,“门窗洞挖,瓦宇穿漏,樵夫牧竖杂踏寺中”。景况萧条,便是多年。迨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乡民潘起元“竭力捐修”,遂使荒庙“殿庑前后及世尊法像焕然更新”。再延十年,护厝、门垣再复旧观。
图 4:碑墙
此后又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众筹修建。光绪十七年,岩寺修筑“开山楼”以祀历代住持,除一如往例将捐资善众芳名勒石外,又在佛殿之中留木刻楹联以颂岩寺法流绵远,其语曰:
文圃耸高峰,纵眼即穷南海;
龙池崇古佛,举头宛见西天。
佛殿三川门则另有一联,题曰:
胜地接文山,佛源称士;
梵音临华圃,释可通儒。
这联说的则是龙池岩寺与华圃书院的文化渊源。
图 5:界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锦宅进士黄涛退仕还乡。黄涛少时,曾借栖龙池岩读书,曾于三贤堂旧墟“陟基凭吊,意图兴复”。然岁月奄忽,心意难酬。解组归田之后,黄涛便想在三贤堂旧基之上,“建一堂祀先贤,率乡人讲学行礼,以酬夙志”。如此既能追绍先贤余韵,又能倡学兴教,自然是有益地方的大好事,然“募资实难”[13]。黄涛只能求救于兴泉永道。
图 6:山间石碑与石刻
时下新任兴泉永道的,恰是黄涛同科进士谭尚忠。谭尚忠也是向学之人,到任后见“士之环处厦门者,千有余人。思有以振兴之。乃就玉屏书院与厦绅黄兵曹日纪谋捐金充膏火”。黄涛趁便搭车,“请以其新设之华圃乡塾附”。谭将黄涛申请“上之大府”,大府“曰善”。谭道台又亲往文圃,助黄涛谋得“寺僧田作基址”。[14]有官方襄助,黄涛等鸠资兴工,越十月工程完竣,榜之曰“华圃书院”。书院规制大略为:
其地跨山临海,饶有佳处。上建紫阳祠以祀朱子,又有栖贤楼以存三贤堂之旧祠,楼之中曰印月池,楼东曰磊岩,后曰拍手祠,下曰蕴玉居,其巅曰旷怡亭、笏拜轩,越涧曰观海寮,下则龙池岩,僧寺在焉。涧有三叠漈,俯涧曰憩亭。凡圃之所有者,书院皆得而以其胜焉。[15]
书院建“紫阳祠”专祀大儒朱熹,别有一段缘起。传说朱熹任官闽南时,曾留迹文圃。或言“朱紫阳簿同,尝登临玩眺”[16];或言“朱子守漳时访名迹,数至同”[17]。又言“宋朱子以(十八面)山多士,改名文圃山”[18];山间今有“拍门”“寒竹风松”题刻,以为朱子遗墨。朱熹文圃故迹,大可存疑,然能有前贤引导,自然有利后生奋进。故黄涛又有题匾“紫阳遗迹”。[19]
书院落成,谭道尹受邀往观。庆典之上,谭道台以景喻学大作感喟:
诸君子知夫海乎?百川东归,不让细流,以其善下也,注兮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以其能容也。朝烟夕霏,万里一碧,及其激而为潮汐,滹而青黄,结而为楼阁城市,鱼龙万态,顷刻异观,以其善变也。夫如是,故以能容而成之以善变,故孟子以游圣人之门,取喻于观海。若夫波清浩瀚,气象雄浑,足以荡才士之胸,移文人之笔者,此真海之余事,不足为学者道。[20]
黄涛借机告诉谭道,书院虽规模初具,但讲堂未建,又缺两桥,更短膏火之资,希望能得资助。谭慨然应允,取玉屏书院节余经费,每年“得金三斤,以其四之三资膏火,而以其一募守者”;乡间人士“乃云集响应,各出其资以为讲堂,因以余力为桥”[21]。华圃书院在各界协力下乃成。
图 7:拍门石
书院得山水灵秀,成十二景,“曰印月池,曰磊岩、曰穿云峡、曰笏拜轩、曰观海寮、曰拍石门、曰蕴玉居、曰憩亭、曰名山铎、曰石屏、曰跃龙桥、曰三叠漈”。[22]谭尚忠有咏景诗道:
印月池:
一月印万川,在在皆如是。
繄彼池上人,临流独遥跂。
磊岩:
借汝他山石,叠此庭中岩。
中有一线天,万象呈机织。
旷怡亭:
逢逢山上云,汎汎水中鳬。
高怀寄俯仰,何必皆鸢鱼。
三叠漈:
流水本无心,山石为曲折。
缅怀匡庐峰,此亦小三叠。[23]
图 8:今日“印月池”
黄涛亦有咏景诗道:
笏拜轩:
我与石为邻,我狂石亦介。
乐此已忘疲,常同米颠拜。
跃龙桥:
纳尽群山流,中有迴澜砥。
神龙去不归,朝暮云犹起。[24]
图 9:“寒竹风松”
有此华圃十二景,“文圃之胜遂甲于邑中”[25],俨然化身旅游热地。道咸时吴兆荃赋诗道:
我爱憩亭水,天然石鼓音。
欲寻丹灶去,忽觉白云深。
观海分潮汐,游山阅古今。
跃龙留不住,明月照禅心。[26]
“丹灶”一语,乃指书院旁的“丹灶石”。丹灶石,为宝庆元年(1225年),“邑宰九江王楷”题刻。据说与吴真人本有关。
图 10:“丹灶石”
吴本,一作吴夲,宋代闽南名医。吴本出生地即在文圃山下的白礁村,曾在文圃山采药行医。其一生满是神奇。17岁时独身被带往昆仑山见西王母,留宿山顶7天,学得救人济世之方和驱魔逐邪之术。得道后,在白礁结茅讲道,从者日众,徒众满门。又在山中炼丹制药,各种沉疴恶疾,无不手到病除。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漳泉大旱,众口嗷嗷,真人竖旗作法,调遣神人驾驶米舟前来赈济,救活众生无数。次年,漳泉地区又遭瘴虐,“蜚尸魔王”领千四名鬼卒行瘟。真人率弟子和神兵驱鬼逐魔,用雷击毙魔王,用咒水救治疫民,又是无数人得益。真人逝去,英魂仍展雄威。如从金人手中解救宋高宗回中原;再如在鄱阳湖水战中,救助明太祖打败陈有谅;又如悬丝问诊,救治患乳疾的永乐太后……如此神人,怎不得皇家深爱,故诰封“保生大帝”。[27]道家好言炼丹,前人有吴真人《炼丹救世图赞》:
云游渺渺兮白鹤冥冥,炼丹采药兮王母传经。
或骽残兮代柳,或乳灸兮临屏;
或救饥疫兮扶民命,或佐军功兮动天霆。
凡庇民护国兮,不籍封册而德馨。
呜呼!世皆奉为医灵,不知其所产兮,仍紫微帝君。[28]
说是“炼丹”,却是将吴真人的神迹彰扬一通。其实,吴本炼丹之事,也属可疑;但救世救民,乃是民心盼望。救世之行,行医施药,是之;兴学助教,亦是之。
当年,黄涛倡建华圃书院,得乡人助力者多矣。其同族黄锡时、同乡李擎辉最为有力:
(黄锡时)念院中膏火不敷,先后共捐七百余金,以资生息为经久计。而土木之兴,实董其役,寒暑不辍者三年。工竣积瘁而卒,年六十九。[29]
(李擎辉)捐金助成之。又以院中膏火不敷,复捐金以生息,置产为延师育材。计合前后共捐八百金,其有功于书院者甚大。[30]
赞助之力大者,还有潘起元、潘振承父子。潘起元,字君雅,栖栅(今白礁村潘厝社)人。之前乾隆年间重修龙池岩,潘家父子早有解囊之举。至书院之建,潘家父子又义举连连。地志称曰:
栖栅潘振承素称乐善好施,捐番银一千员以为兴建膏火之资。三十一年,增修紫阳祠。一切土水经营,及山径崎岖三里有余,修筑平坦,悉潘振元董理其役。振承又自构湛园别墅、笏拜轩、观海寮、景会楼、彩虹桥、连云亭诸景,以增书院之胜。邑士大夫及四方知名士乐为登览于其际。盖华圃之成,振承、振元之功,实居多云。[31]
图 11:潘振承父母墓
潘振承,又名启,字逊贤,号文岩,又号封翁,“广州十三行”早期首领,曾被称“世界首富”。潘之一生充满传奇:
同安潘文岩封翁振承,少孤家贫,附估舶泛海,遇飓风,飘荡不知所之。死生已置于度外,惟念家有老母,日夕哀号而已。越日,风忽转,数刻间遂泊番禺。又越日,前舟再发,复遇风,竟溺,独君以恋母不行获免。所赍货适腾贵,得利数倍,人以为孝思所感,由是以赀雄岭海间。广州饥,捐米万石助赈。会大疫,施棺五十余具。修华圃书院及紫阳祠,增餐钱,供远来学者,他义举多称是。乾隆中,以剿金川助饷,叙军功三品衔。卒年七十有四。嘉庆末,自岭南归葬同安。子七人,皆有位于朝,孙多登科第者。[32]
潘振承故里白礁村、黄涛故里锦宅村,旧属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乾隆七年(1742年)潘振承创设洋行,取名“同文行”。“同文”者,同安文圃也。不忘家山之意,深矣。
图 12:由潘厝迁至文圃山脚的古厝

[1]嘉庆《同安县志》卷2 山川,第12页。

[2]乾隆《海澄县志》卷1,舆地,第8页。

[3]高有继:《游文圃山》,嘉庆《同安县志》卷27 艺文,第57页;光绪十二年刻本。

[4]陶元藻:《石盎传》,《泊鸥山房集》卷4;《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41册,第65页。

[5]卢岐嶷:《重建龙池岩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6]乾隆《海澄县志》卷11人物,第1页;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12页。

[7]嘉庆《同安县志》卷12古迹 ,第11页。

[8]卢岐嶷:《重建龙池岩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202页。

[9]郑文茂:《重兴龙池古刹碑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203页。

[10]卢岐嶷:《重建龙池岩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202页。

[11]郑文茂:《重兴龙池古刹碑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203页。

[12]黄涛:《重兴龙池碑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205页。

[13]黄涛《兴建华圃书院碑记》,嘉庆《同安县志》卷29 艺文。

[14]谭尚忠:《华圃书院讲堂记》,《纫芳斋文集》17页;《清代诗文集汇编》3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136页。

[15]谭尚忠:《华圃讲堂碑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160页。

[16]卢岐嶷:《重建龙池岩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201页。

[17]黄涛《兴建华圃书院碑记》,嘉庆《同安县志》卷29 艺文。

[18]杨浚《四神志略白礁志略》卷1 山川。

[19]据寺僧言,黄涛题匾曾收存龙池岩中,后被白礁潘姓索走。

[20]谭尚忠:《华圃讲堂碑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160页。

[21]谭尚忠:《华圃讲堂碑记》,何丙仲:《厦门碑志汇编》,第160页。

[22]嘉庆《同安县志》卷2 山川,第12页。

[23]嘉庆《同安县志》卷27 艺文,第46页。

[24]嘉庆《同安县志》卷27 艺文,第51页。

[25]嘉庆《同安县志》卷27 艺文,第51页。

[26]吴兆荃:《游文圃山龙池岩》,《小梅诗存》,厦门市图书馆藏本。

[27]吴真人事迹,见民国《同安县志》卷24祠祀。

[28]何善言:《炼丹救世图赞》;杨浚《四神志略白礁志略》卷2 艺文。

[29]嘉庆《同安县志》卷23 义行,第44页。

[30]嘉庆《同安县志》卷23 义行,第45页。

[31]嘉庆《同安县志》卷6 学校。

[32]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5,《笔记小说大观》第29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249页。

(0)

相关推荐

  • 厦门“科举巨族”,同安苏、集美石、海沧颜,盛过“南陈北薛”

    厦门,总让人觉得在沉甸甸的历史中缺点文化的元素,殊不知,这块土地却是彻底的朱子过化之地.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年仅二十四岁,刚刚考中进士的朱熹,仕途的第一站便在同安:绍熙元年,六十一岁的朱熹重返闽南,担任 ...

  • 福安罗江小留籍历史名人池浴德出生地探寻

    福安罗江小留籍历史名人池浴德出生地探寻 作者:刘世昌 走访过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福安市罗江街道大留村,沿着古官道往北就是小留村,小留村管辖小留.南洋.桥洋.桥洋湾.田里. ...

  • 大轮梵天

    五月廿二,参加公司组织的祈福法会,再访梵天寺.因老板笃信佛法,梵天寺乃本地第一禅院,算来这已经是连续第五年来参加此法会了.法会结束后顺便往后山游览了一番,回来翻翻往年的微信照片,顺便做个记录罢. 梵天 ...

  • 陶元藻《石盎传》:文圃山遇仙记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 会稽名士陶元藻,乾隆年间受聘同安修纂县志.期间,也收集坊间逸闻秘事,<石盎传>便是其中之一.<石盎传>说的是乾隆七年(1742)乡 ...

  • 山阴路340弄积善里

    山阴路积善里有两排青砖砌成的三层石库门建筑,坚固的雕花石框紧箍着两扇黑漆大门,门中央悬着两个铮亮的黄铜环,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这里过去叫积善里,后来变成山阴路340弄. 山阴路320弄积善里 上海 ...

  • 【里巷故事】六渡桥沧桑往事 从同善里到积庆里

    积庆里既是汉口最繁华街道中山大道六渡桥附近的一个大里份,又存留着世界上罕见的日军大规模"慰安所"遗迹,是武汉人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地方. 李紫云建同善里 积庆里主出口位于汉口中山 ...

  • 第一回 泗洲城积善延嗣 宁辉山混一真元

    词曰: 鹧鸪年丰足,田园积善家,奈何有树不开花.平生正直惟修福,悉听人来说吾差.绝外务,甚闲暇,一注清香一碗茶:但愿麟儿天赐吾,黄韭淡饭也为华. 话说盘古以来,英雄不少,如养由基矢射七札,项霸王力举千 ...

  • 瘦石 || 曲江巷里村:积善累仁家声远

    曲江毗邻赣江,境内水系纵横,物产丰饶,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的海慧寺(龙山书院).寺前洪州窑遗址.郭桥蹠口城遗址更是丰城历史上的文化坐标,被载入史册.位于蹠口城不远处的巷里村,也因为悠久的历史灿烂 ...

  • 【郁氏文化】长篇电视小说《房》第三集 郁氏积善堂及其牌匾钩沉 (文/郁志发)

    郁氏文化 长篇电视小说<房>第三集 郁氏积善堂及其牌匾钩沉 作者:郁志发 题记 200年之前,海门木行桥郁氏積善堂的一块牌匾,隨着岁月逝去而毁坏殆尽.峥嵘的时光里,唯有匾文永恒,时光老去, ...

  • 复 活 节 岛 巨 石 文 明 来 自 哪 里?考 古 发 现 揭 开 真 正 答 案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复活节岛,尤其是岛上那些神秘的巨石像,更是给所有看到过它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实上巨石像只是表象,巨石像背后那个谜一般的"复活节岛文明",才是复活节岛上所有疑 ...

  • 民间故事:乱世妻儿离散,积善得以重逢

    北宋末年,归德府有个郎中叫荀谦,医术高超.一日,荀谦带着妻子赵氏和三岁的儿子去看望岳父,回来途中见到路边倒着一个浑身是血的男子. 出于郎中的本能,荀谦上前查看,发现男子虽然伤势很重,但仍有微弱气息.荀 ...

  • 《祈嗣真诠》白话版(二):积善 ▏泽正健康

    积善第二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因一人之善而福荫子孙,因一念之善而转祸得福的事例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如仔细观察,当不难判断真实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