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调戏老头子的一首诗

我们知道一句诗叫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是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大诗人岑参写的。

岑参作为一个边塞诗人,写给很多雄浑壮丽的边塞诗。

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还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另外还有著名的“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岑参调戏老头子的这首诗也是发生在凉州,具体地说,是在凉州花门楼。

一天岑参到街上闲逛,来到了花门楼,忽然闻到了酒香。

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位老人在卖酒,在他的面前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酒坛子。

老人虽然岁数大了,仍然在卖力地吆喝,迎来送往,十分娴熟,看来这是一位很随和的老人。

于是岑参走上前去和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今年已经七十岁了。

老人极力向岑参推荐自已的酒,在这里喝过的都说好。

岑参一介文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边塞工作,并且干的都是幕府判官一类的低级职位。

估计喝酒的闲钱岑参还不一定拿得出,于是他跟卖酒的老头子开了个玩笑。

他对老头子说:你看树上的榆荚好似一串串铜钱,用这个沽酒不知道可不可以。

另外,如果细细品味这首叫做《戏问花门酒家翁》的唐诗。

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出,岑参应该经常到这个老人酒店喝酒,并且应该很熟,不然这首诗的题目也不会叫“戏问”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15题。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1本诗是作者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后,随高仙芝来到凉州城的天宝十年(751年)三月所作。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②沽:买或卖。首句为“卖”,末句是“买”③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14.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 诗的开头两句用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花门楼前酒店里。七十老翁热情待客,美酒飘香。春光初临,暖意融融。
B.“老人七十”“千壶百瓮”用夸张手法,写边塞安定,市井俨然的时代氛围,为下文“戏问”作铺垫。
C.三四两句紧扣诗题“戏”字,但不写买酒过程,而是用榆钱外在特征来表现春色之美,又写店中老翁和酒客的和乐气氛。
D. 诗人想象,将生活细节化成诗,尤其是三四句,诗人刚到新的地方,就微服私访,用严肃庄重的口气询问老翁:“老人家,摘一串白灿灿的榆钱买你的酒,您肯不肯呀?”
E. 这首诗写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树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表现诗人激动、陶醉的心情。
15. 本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本诗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B,D(选对1个2分,选对2个5分)
B(“夸张手法”错用,应是“烘托”的手法)
D.(“微服私访”纯属歪曲。“用严肃庄重的口气”曲解文意,此应为“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
15.(1)在表现手法上,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老人七十仍沽酒”是白描;“道傍榆荚仍似                 钱”是描写,又是联想,平时的诗句,显示了亲切的情趣。
(2)从语言形式上,口语化的诗歌语句。“千壶百瓮花门口” “ 摘来沽酒君肯否”写人物活动的场
景,人物音容笑貌生动形象,语调诙谐幽默。
(3)以景寄情。“道傍榆荚仍似钱”用比喻手法写凉州早春之景,有实有虚,写出诗人为春景陶醉的轻松心情。
(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如“虚实相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0)

相关推荐